SCI發表絕對受用的小技巧

SCI發表絕對受用的小技巧想要探究複雜的課題,沒點方法怎麼行?想要拿下項目,沒點人脈怎麼行?想要SCI順利發表見刊,沒點技巧怎麼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一些SCI發表絕對受用的小技巧。

01、文章不要太長,以1.5倍行距為標準的話,15-20頁為宜,包括參考文獻

文章太長的話,重點不夠突出,審稿人看了半天,感覺仍在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對讀者而言,有誰願意拜讀猶如懶婆娘裹腳般又臭又長的文章呢?一看到PDF格式超過20頁的文章,許多審稿人或讀者就放棄全文完整讀下去,因為太浪費時間。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就那麼幾處,不可能都是精華。太過於囉嗦和繁雜只會讓你的文章被拒。

02、引言部分中,一定要交代清楚你的研究與他人不同的地方

即所謂的抓眼球策略,讓人有一種強烈讀下去的衝動。當然,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有難度了。引言部分重點要描述與眾不同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勁地羅列他人的工作。關於引言的寫作,我們還要注意:

首先:闡述自己研究領域的基本內容,要儘量的簡潔明瞭,不要羅裡羅嗦一大堆。一些顯而易見的知識要用概括性的而不是敘述性的語言來描述。

其次:文獻的總結回顧。要特別著重筆墨來描寫。一方面要把該領域內的過去和現在的狀況全面的概括總結出來,不能有絲毫的遺漏,特別是最新的進展和過去經典文獻的引用。這是兩個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應該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

再次:然後就是分析過去研究的侷限性並且闡明自己研究的創新點,這是整個引言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闡明侷限要客觀。在闡述自己的創新點時,要僅僅圍繞過去研究的缺陷性來描述,完整而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解決思路,並且文章攤子不要鋪的太大。創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審稿人抓住把柄。

最後:就是總結性的描述論文的研究內容,可以分為一二三四等幾個方面來描述,為引言做最後的收尾工作。最後檢查。

03、方法部分,儘量採用國際主流方法這個部分最簡單了,沒什麼技巧可言,實事求是就是了。不過,有人喜歡跟風,說什麼SPSS 過時了,大家都在採用R了。這有必要嗎?難道R軟件計算的平均數、標準差就比SPSS更準確嗎?對一般科研人員而言,SPSS完全可以勝任數據分析的工作。況且,你習慣了用它,何必跟風去用R呢?在沒有特殊統計分析的情況下,EXCEL都可以,何況SPSS呢。

還有些人,喜歡玩模型,成天這個模型,那個模型,到頭來自己都不清楚在幹什麼。為了符合模型,總是想方設法調整參數。說到底,是在造假,把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異端值全部剔除,這樣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了論證某個社區的幸福指數,調查了居民收入狀況。結果發現有幾個人的收入非常低,甚至是舉債度日。但為了與有關模型擬合,就不負責任地剔除了這些非正常值。而事實上,我們的研究更應該關注這些群體。領導看到人人都很幸福的話,那還有責任和動力去為民謀利呢?

04、結果部分圖表不要太多隻要把數據的結果能充分呈現給讀者就可以了,沒必要大動干戈,搜腸刮肚地繪製所謂的精美圖表。當然,圖表設計精美的話,會給人帶來視覺享受。但對科研人員而言,這個享受估計效果不大,因為要追求視角的話,看個美國大片絕對比看幾個漂亮的圖表來得更直接,也更實惠。對於圖表的製作我們要把握幾個要點:

(1)結構完整:表格的組成要素如下所示。表格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常為表題不切、過簡或轉行時未注意語氣的停頓;主謂語標目不準確或主語標目缺如;有的排列混亂,合計項或謂語縱標目分層時未加橫線等。

(2)內容突出:表格的排列應簡單明瞭、內容突出。根據對主語標誌處理的不同,可分為簡單表、分組表、複合表。複合表應用最為廣泛,但其自身對照表較難理解和編制。來稿中常見的問題是重點不突出、自明性差、重複或資料不全,令人費解。

(3)邏輯排列:統計表中的主語一般指被說明的事物,多為文字如組別、類型等 。有時也可以是體現主語的時序如年份或數字組段如時間、分值 。謂語一般指用以說明主語的指標,多為數字以及體現謂語的成分如例數、百分數、標準差或標準誤等 。通常主謂語標目合起來可以構成一句完整的話。來稿中常見的問題是主語或謂語缺如、或主謂顛倒,例數或動物數寫在主謂語標目後等。

(4)對比鮮明:作為分析用的表格,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進行比較。為更好地達到此目的,應將對比事項組別、指標進行必要的準確的歸類,按比較的需要靠近排列。來稿中有的表格雖列出了很多數據,但由於標目不合理或未給出標目,讀者難以理解,使表格失去了應有的、清晰的邏輯對比功能。

(5)表達準確:如比和率的運用,最常見的問題是不加區分,簡單的以“%”代標目或將比誤為率。而有的表雖列出了百分比或百分率的數值,但表題、表頭、表身內均未列出總例數,給讀者比較分析帶來困難。

05、結論與討論部分,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決不能呈現頭重腳輕的格局與別人研究結論一致的地方,蜻蜓點水幾筆帶過即可。關鍵是要對與別人結論不同的地方展開討論,只要你能想到的或文獻中看到的可能因素,儘可能羅列殆盡。這樣,一方面彰顯了你知識的淵博,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了你理解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有誰在這個地方不肯出力,那就等著中槍吧。至於結論,2-3個足矣。如果你的一篇文章有十幾個結論,那與你同行的研究人員豈不是早就下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