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霖:中国历史最后一位科举状元,是否真就因为名字起得好

刘春霖:中国历史最后一位科举状元,是否真就因为名字起得好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

科举在中国存在一千多年,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的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科举”。

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是在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最后一位科举状元是刘春霖,被后人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而关于刘春霖能金榜题名,有人却说刘春霖之所以能当上状元是因为他的名字起得好,因为野史与民间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传,1904年科举考试来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殿试,官员把前十名的试卷呈递到老佛爷慈禧面前让她“钦定”,她首先翻看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清秀,文辞华丽,不由欢喜。但看到落款考生名字的时候,脸色立马就变了。只因上面写着一个广东人的名字“朱汝珍”。看见“珍”字,太后就想起了珍妃,珍妃是光绪帝的妃嫔,曾经忤逆过她,又支持光绪帝改良,太后想到这内心就不觉火冒三丈;再者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又令她想起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革命党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于是把朱汝珍的试卷扔在了一边。

当慈禧打开第二份试卷时内心又高兴起来,因为这份试卷考生名字叫做“刘春霖”,“春霖”有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时年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润大地,好兆头!考生又是来自直隶肃宁,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好意象!这对准备举办七十大寿的慈禧太后来说自然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圈定刘春霖作为金科状元,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成了头名状元,为避免引起社会的舆论,朱汝珍名字得以保留,但只能屈居刘春霖之后。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这种传说依据不大。

阅卷时陆润庠曾认为刘春霖试卷“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但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最终公议列朱汝珍为第一,刘春霖、张启后、商衍鎏派其后,甲辰恩科殿试金榜正式发榜后虽然朱汝珍确实是排在第二名,但第一甲第三名的商衍鎏从原来的排名晋升一位,排在了张启后前面,这个无人能解释。

清代殿试有“专尚楷法,不复论策论之优劣”之说,在内容难判断时,字体判断成为判别高下的标准。朱汝珍是个书法家,但字体粗狂,而刘春霖擅长小楷,字体柔中带刚,当时就有人称他“楷法冠当世”,并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据说晚清重臣翁同龢见过他的字后,就惊叹不已,预言他会“大魁天下”。在字体优先的情况下,刘春霖能取得状元也也在情理之中了。此外,慈禧太后也曾与刘春霖有往来,刘春霖在王爷府任教时,为王爷代写奏章,慈禧看过刘的字后,十分欣赏喜欢,便让他抄写佛经给自己,并给予了重赏。这或许与慈禧太后提拔刘春霖为状元也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仅作者个人看法,喜欢请关注“刮刮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