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这两份名单浇灭学习的热情

这两份名单上的人,你认识多少?最近,这个话题颇为火爆。具体名单构成如下: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看起来,自然是第二份名单上的名气更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第一份名单上的人尽管没啥名气,但却都是科举状元,而第二份名单上的人都是落第秀才。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轻易的得出学历无用的结论,然后可以不必为读书的烦扰,因为只要努力,总会超过那些只会读书的人的。所以高考无用,读书无用,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名单上的人都可以算是清代人,而据统计,清代状元一共只有114人,落榜秀才则是不计其数。在不计其数的落榜者当中,找出九个人生赢家不是很正常吗?而且在这九个人中,李渔、洪昇虽文名满天下,晚年却仍不免贫病交加。顾炎武、黄宗羲是明朝遗老,名动天下,连康熙帝为他们准备的“博学鸿儒”科都不屑一顾,遑论清代科举功名。金圣叹有状元之才却以游戏心态看待科考,最后因哭庙案问斩,英年早逝。吴敬梓、蒲松龄各有名著传世,但前者家族有“一门两鼎甲,四代六尚书”的美称,生平压力可知;后者设茶摊搜集写作素材时的滋味也不大好受。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但其流传下来的作品实在不敢恭维。袁世凯位极人臣,出任民国大总统,却又倒行逆施实行帝制,落得身败名裂。他们虽然名满天下,但也各有各的辛酸。并不是一路顺风的龙傲天。

不要被这两份名单浇灭学习的热情

袁世凯称帝

而作为科举状元,每一个也自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是统治者在已有选拔制度的基础上所能选拔出的最佳人才。如果你喜欢《资治通鉴》,或许对他主持编纂的《续资治通鉴》有所了解。但他本人有贪腐的陋习,曾被敢和和珅硬怼的御史钱沣参倒于陕西巡抚任上,最终官至湖广总督。其他的八位状元中傅以渐是清朝开国状元,学者、史学家。官至太子太保,参与编写《明史》、《清太宗实录》等多部史书。王式丹嗜好古文,仕途不利,但也参与了《明史》、《大清一统志》等书的编写。林召棠是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聪慧好学、刚正不阿,不喜当时官场而辞官回家,寿八十七。王云锦参编《康熙字典》。刘子壮虽英年早逝,却因才气过人被时人称颂。陈沆是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刘福姚在清亡前夕赴多省考察宪政筹办事宜,因性格刚正而仕途不畅,是晚清临桂词派的代表人物。晚点穷困而终。末代状元刘春霖擅长小楷,在北洋政府官至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来面对日伪拉拢严词拒绝,得保晚节。总体看来,受科举考试要求的影响,状元们的才华主要体现在文史方面。有不见容于官场的,但也有很多人做到了省部级高官的位置,或者在文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些都是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不要被这两份名单浇灭学习的热情

末代状元刘春霖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有类似之处。政府无法找到其他合适的方式来公平选拔人才,因而有了他们的存在。状元们虽然不是个个家喻户晓,但起码在他们的时代,大部分人在学问上是对得起状元的名号的。放眼整个科举历史,“文有文天祥,武有郭子仪”,这两个人是状元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是青史留名的民族之光。我们不否认有不适合考试制度的天才,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还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可靠途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学习的道路从来都没有捷径,不能因为一味追求快乐而忽视学习。任何时候,发展自身的实力是硬道理,落第不会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状元也不会帮助你走上人生巅峰,说到底,不过是对于你过去求学生涯的认可。在今天,结束求学生涯的你也不过刚刚走入社会而已,接下来的人生要比学海更为惊险无常。儿童节的快乐只能回忆,购物节的压力有谁可知。所以说,不要被这两份名单浇灭学习的热情,毕竟,想要和第一份名单上的人看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要被这两份名单浇灭学习的热情

劝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