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看见一秀才的名字,兴奋的说是大清的吉兆,立刻将其封为状元

导读: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途径。隋唐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进入朝廷为官只有走科举这一条路,所以才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炀帝时期,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前后一共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科举考试诞生了无数的状元,在1904年,清朝举办的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中,诞生了清朝乃至中国的最后一位状元。关于最后一届状元的诞生,还与慈禧老佛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慈禧看见一秀才的名字,兴奋的说是大清的吉兆,立刻将其封为状元

1904年,风雨飘摇中的清朝举办了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的殿试,按照惯例,先前在会试中脱颖而出的273名贡士,全部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来到紫禁城中的保和殿,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实际的幕后主考是慈禧)

殿试结束之后,主考大臣会在考生的试卷中认真挑选出前十名,然后呈送皇帝亲自阅览,最终确认状元、榜眼、探花的人选。当时的慈禧太后正准备过七十大寿,心情还算不错,她希望在这次殿试中,再得到一些吉祥的寓意和祝福。

慈禧看见一秀才的名字,兴奋的说是大清的吉兆,立刻将其封为状元

慈禧将排在第一名的试卷拿过来一看,发现文字非常漂亮,心想此人一定是个饱读诗书之人。可当慈禧看到这位学子的名字后,立刻将试卷扔在了一边,没再看一眼。因为这位考生名叫朱汝珍,慈禧看到这个“珍”字就来气,前几年正是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革,想要推翻自己的统治,结果被慈禧投入井中淹死。

除了名字不好之外,朱汝珍的籍贯是广东,这个更是触到了慈禧太后敏感的神经,在她的心中广东人没有一位顺民,都是清朝的掘墓人。从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再到一直反对清朝的孙中山等人,都是出自广东,所以慈禧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了一边。

接着慈禧又拿起来第二份试卷,这次慈禧先看了考生的名字和籍贯,发现考生名叫刘春霖,是河北肃宁人。一脸愁容的慈禧终于露出了笑脸,在慈禧看来,“春霖”有春雨的意思,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逢大旱,此人的名字正好讨了一个好彩头。

慈禧看见一秀才的名字,兴奋的说是大清的吉兆,立刻将其封为状元

而且刘春霖的籍贯是肃宁,正好对应了“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让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慈禧在心理上有了一些安慰,在慈禧看来,刘春霖就是大清的一个“吉祥”之兆。于是慈禧也不在看其他人的卷子,立刻下旨将此人召进宫中,册封为状元郎。

就这样,刘春霖因为起了一个好名字成了状元,而朱汝珍因为名字丢了状元。本来按照慈禧的意思,是要将朱汝珍从榜上去掉的,幸好主考官力保说此人有大才,慈禧才不得已同意让朱汝珍做了第二名。

刘春霖成为状元之后第二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就上书请求停止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朝廷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下旨从1906年开始,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参考文献:《科举集萃之刘春霖》《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