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在《紅樓夢》十二金釵中,最不引人注意、最雲遮霧罩的人物莫過於李紈。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提起李紈,給人的印象是知道有這麼一號人,但是具體她是什麼性格、有什麼特別之處,恐怕很少有讀者能說得清楚。

當人們提起黛玉,會想起黛玉葬花;當人們想起寶釵,會記得寶釵撲蝶;說起史湘雲,首先浮現在眼前的應該是醉臥芍藥花中的場景。似乎每一支“金釵”都有一個醒目的符號與之相伴,即便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巧姐,人們還是會想到她最後淪落風塵、卻被劉姥姥所搭救的坎坷命運。

但是,唯獨李紈,你根本想不起來她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好像位列十二金釵只是為了湊數。

在以前讀《紅樓夢》時,李紈並沒有給我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但是,隨著閱歷、年齡的增長,我卻漸漸注意到李紈的存在,對她的整個人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今天,我將從李紈的判詞、曲子入手,深入分析李紈其人其事,為您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01、關於李紈的判詞、曲子


先將李紈的判詞以及曲子放在這裡,在看我的分析之前,麻煩您花一點時間讀讀:


判詞: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曲子:

鏡裡恩情,更那堪夢裡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繡帳鴛衾。只這戴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譬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後人欽敬。


不論判詞、曲子您是否完全理解,但是從作者的行文、用詞都可以感覺到撲面而來的嘲諷,更不用說這句“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譬積兒孫。”,換成通俗點的說法,作者是直接罵李紈不積陰德,無論過去還是現代,這都是一句非常厲害、刻薄的譴責。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在整個《紅樓夢》裡,作者對任何人都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即使是對趙姨娘、馬道婆一流,也沒有這樣說過。


《紅樓夢》不是一部讚頌女性的輓歌嗎?李紈不也是女子,為什麼作者能夠不加掩飾的批判她?


這個現象值得深思。


李紈,按照書中的描寫,她是榮國府賈政夫婦的長子賈珠的妻子,出身金陵名宦,其父是國子監祭酒李守中。按照現代人的視角,李紈是名牌大學校長的女兒,妥妥的書香門第。但是不幸的是,李紈的丈夫賈珠一病沒了,李紈青春喪偶,只守著5歲的兒子賈蘭過活。


從此以後,李紈的整個生命狀態是“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端誦讀而已。”


但是,如果李紈真的是一個“無見無聞”之人,作者對她應該也只有掬一把同情之淚,萬萬不會有絲毫的批判、諷刺。由此可見,李紈並非像書中正面描述的那樣。


02、李紈與王夫人婆媳間的真實關係


曾經有個讀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縱觀整個《紅樓夢》,好像從來沒有見過李紈和王夫人有過對話。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仔細讀了一遍,發現整部《紅樓夢》中,李紈和王夫人唯一一次對話,還是以間接的方式展開的。那是在第78回,在抄檢大觀園後,王夫人先後攆走了晴雯、四兒,後來和鳳姐對話間提到她不喜歡賈蘭身邊新來的奶孃,準備裁了她。王夫人對此給出了兩個理由,其一奶孃本身長得十分“妖翹”,其二是賈蘭年紀大了,可以用不著奶孃了。


看上去冠冕堂皇,但是仔細品品,還是能覺察出一絲端倪。


賈蘭年齡比寶玉小好幾歲,寶玉身邊的奶孃可是一直跟在寶玉身邊,也從來不見王夫人提出“裁員”,怎麼到了賈蘭這裡就偏偏可以裁了呢?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從實際來說,王夫人和李紈不可能沒有過對話。但是,作者再怎麼惜墨如金,也斷不會這樣處理婆媳關係。唯一一個解釋是,王夫人和李紈之間嫌隙很深,幾乎到了如無必要就不對話的程度。


但是,無論你再怎麼閱讀《紅樓夢》,李紈在公婆間的表現也都算可圈可點,為什麼和王夫人之間關係如此冷漠呢?


我認為,根源還在賈珠身上。


書中描寫的王夫人整日吃齋唸佛,姑不論王夫人真實品性如何,但是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王夫人是很迷信因果報應這套東西的。那麼賈珠作為王夫人的兒子,當他驟亡以後,王夫人會有怎樣的感受?


從寶玉捱打,王夫人哭得撕心裂肺就能看出來,賈珠的死不吝於往王夫人心尖上捅了一刀。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那麼,盛怒之下的王夫人,會將賈珠的死怪在誰身上呢?自然是李紈。


雖然王夫人從未在表面流露過對李紈的恨意,雖然她也清楚賈珠的死和李紈並無直接關係,但是她還是忍不住想李紈是個掃把星,剋死了自己的兒子。王夫人之所以表現的淡定,是因為還有賈寶玉的存在,而且李紈畢竟給賈珠生下了一個兒子,也算承繼了香火,所以王夫人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恨。


以王夫人的性格,對李紈來點冷暴力總是可以的。


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何是王夫人的內侄女王熙鳳管家,而不是李紈這個大嫂子管家。這也同樣解釋了為什麼王夫人對賈蘭總表現的格外冷淡的緣故。


究其原因,不過是恨屋及烏。


不僅如此,李紈對王夫人這個婆婆的態度也曾暗暗的流露過。那是在第42回,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走了以後,老太太讓惜春畫園子,林黛玉將劉姥姥比作“母蝗蟲”,還說李紈沒有盡到自己的管理責任,此時李紈的回覆就顯得意味深長:“你們聽他這刁話。他領著頭兒鬧,引著人笑了,倒賴我的不是。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兒你得一個利害婆婆,再得幾個千刁萬惡的大姑子小姑子,試試你那會子還這麼刁不刁了。”


正因為李紈飽嘗“厲害婆婆”之苦,才會用這樣的話回敬黛玉。如果王夫人對李紈很好的話,李紈斷不會生出這種念頭。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紅樓夢》的作者經常會用一些“史家之筆”,婉轉的寫一些人和事。李紈和王夫人這對婆媳間的關係,看似平靜無常,實則波濤洶湧、相視如冰。


03、李紈和王熙鳳之間的“暗流湧動”


李紈和王熙鳳本是妯娌關係,而且一個是大房的媳婦,一個是二房媳婦,按說不應該有太深的矛盾。但是李紈的命運卻因為賈珠的死,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之前我大膽提出了一個假設,李紈未能管家是因為王夫人怨恨之故。那麼李紈能否怪罪王夫人、她的準婆婆呢?自然是不敢的。


李紈從小受到女德教育,無論是時代風尚還是個人道德準則,李紈都不可能怨恨王夫人。即使王夫人不讓她管家,她也斷不會有絲毫埋怨。但是李紈是一個正常人,並不是真的“活菩薩”,她難道不會感受到不公平嗎?


她當然會有這種感受。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在王熙鳳威風八面、恍如神仙妃子的時候,在王熙鳳協理寧國府人人稱頌的時候,在王熙鳳和賈璉夫妻和順的時候,李紈在想什麼呢?


她會不會想,王熙鳳的這些榮耀,其實本該屬於她?


書裡有一處描寫耐人尋味,那是在第38回,大觀園內開螃蟹宴的時候,平兒替鳳姐來拿螃蟹,本來準備走,結果李紈攔住了平兒,非要讓她喝幾杯。不僅如此,李紈還趁著平兒吃喝的功夫,在她腰上摸來摸去,甚至惹得平兒說了句“奶奶,別隻摸的我怪癢的。”


剛開始我並不理解李紈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從前面的描寫也沒感覺出她和平兒有什麼私交,這樣的舉止未免輕狂了些。後來才注意到,李紈是在摸平兒身上的鑰匙。


甚至,還故作平靜的說,你是你們奶奶的總鑰匙,還要這把鑰匙作什麼。


而且,在這一回中,李紈第二次落淚。第一次,還是在寶玉捱打,王夫人提到賈珠的時候。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我想,對李紈來說,她未必沒有能力管家,只是因為丈夫早亡,婆婆怨懟,不得不退居二線,裝出一概無見無聞的樣子,其實未嘗不難受。


而這,也成為了她和王熙鳳之間第一個矛盾。


第二個矛盾,來源於經濟。在探春提出開詩社的時候,由於缺少啟動資金,李紈和這些小姑子們都來找王熙鳳要錢。在這個過程中,王熙鳳可是幫李紈算了筆經濟賬。


按照王熙鳳的說法,李紈因為寡婦的身份,惹得老太太眾人憐惜,一年算下來也得4,500兩銀子。如今幫這些小姑子們開個詩社又能花幾個錢?


李紈的收入以前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王熙鳳作為管家,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這筆經濟賬自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事實。但是,這也觸怒了李紈。書中關於這一段描寫看似是笑著進行,卻能從字裡行間讀出李紈的氣急敗壞。


李紈論口才不如王熙鳳,她也沒想到鳳姐會揭穿自己的“老底”。眾目睽睽之下,為了扳回面子,自然就只能拿平兒做幌子,用王熙鳳打平兒一事羞辱王熙鳳,好讓自己下臺。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看似無波無瀾的一段描寫,卻也埋伏下了李紈和鳳姐之間第二個矛盾。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李紈會和平兒親近,總是替平兒出頭的根本原因。她和平兒之間有多少交情?當然沒有。所以,書裡寫她接近平兒,其實從側面就已經表現出她和王熙鳳之間的不睦。李紈多希望王熙鳳可以和平兒“換一個過子”啊,這樣想不是因為和平兒關係好,而是見不得王熙鳳好。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05、真實的李紈


書裡關於李紈,有一處描寫一直都未能引起讀者重視,那是在第17回,賈政和眾清客相公一起巡視大觀園的竣工情況,逛著逛著就來到了後日李紈的居所——稻香村。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期間,寶玉和賈政之間就“天然”二字展開了一番爭論。賈政很喜歡稻香村的環境,認為來到這裡就想歸田務農,但是寶玉卻認為這裡不如有鳳來儀,失於穿鑿,甚至給出了“雖百般精,奈何終不相宜。”的定評。


回想李紈的判詞和曲子,寶玉的這句給居所的評價是否同樣適用於李紈呢?


李紈,按照過去人的標準。雖然是寡婦,但是兒子爵祿高登,自己也熬成了一品夫人,當然是成功的,也就是所謂的“百般精”。但是可惜的是,終究失去了青春、失去了愛情、失去了可貴的人性,只能穿鑿附會度一生。

誤讀《紅樓夢》:重新解讀“活菩薩”李紈


作者雖然同情李紈的遭遇,但是並不欣賞、甚至根本不認同李紈的為人。我想,書裡從側面寫李紈,甚至給出了非常深刻的批判,這些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我大膽提出一個猜測,在王熙鳳的女兒巧姐被狠舅奸兄賣到花柳巷的時候,李紈是不是本有能力搭救,卻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


進一步說,結合書裡李紈一貫的表現,當賈家落敗以後,李紈是否選擇置若罔聞、隔岸觀火呢?


我想,這或許解釋了作者為什麼那麼不喜歡李紈,甚至在判詞、曲子、書中一再諷刺她、挖苦她的原因。


雖然在現代人眼光中,李紈沒有義務做這些,不是有那麼句話麼“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但是,我想做人還是應該善良一些,尤其是在你本有能力幫助他人的時候。這絕非道德綁架,而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縱觀李紈的一生,她有她的不幸,這是時代造成的悲劇,她卻過早的承受這一切,這是李紈的可憐之處。但是李紈的不幸,並非只是外因,也有她自己的緣故。拋開因果報應,李紈的貪婪、吝嗇、袖手旁觀,都不值得人推崇。或許,真的應了那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以上為我個人一家之言,如有不恰當之處,歡迎各位紅迷指出。感謝閱讀!


我是 ,願意將生活中的詩意與苟且一一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