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国法律致敬的作品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聊聊电影《十二公民》,作为一部致敬的作品,它在中国完成了致敬的目的。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是很多英美粉的向往,在电影中,让陪审团制度通过模拟的方式,在中国实现,这就像一次试水,陪审团的成员们能尽其职吗?

电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国法律致敬的作品

故事一开始,这十二个人中除了其中一名成员提出讨论案件中那名犯罪嫌疑人无罪以外,其他人与其观点相反,这也很符合故事的发展规律,为后来的情节反转做出了铺垫。那十一名成员提出犯罪嫌疑人有罪,事出有因,因为在已有的证据中,可以轻易的得出结论。

电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国法律致敬的作品

我想,在任何时候,我们的普通民众,也会因此不加思索的得出这样的观点。但是,如若都这样简单,那一个人的生死岂不是太过卑贱?事不关己的心态,不生事怕得罪人的思维,让我们手中难得的宝贵的权利被生生的浪费。就像电影之初,成员们绝大部分都在说赶紧完事,可以回家。正是这种态度,导致了不负责,辜负了法律制度的初衷,随便的拿别人的生命开了一个玩笑,你笑了,但是他的命可能就没了。

电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国法律致敬的作品

所以人们就永远抱着旁观者的姿态,用自己固有的简单思维,去猜测,去判断,去指责,去抱怨,甚至通过这个过程,将自己心里最不平衡的地方,发泄出来:当有钱人与非有钱人发生冲突时,你会说富人欺负人,原因是你想有钱,而现实是你没有。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判断事物的能力在提升,情绪在控制,但公众在突发的舆论问题面前,通常会在心理上同情弱者,时间长了,人们就会留下固有的思维模式,给社会成员贴上了标签。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因为犯罪嫌疑人是个富二代,他就被贴上了坏蛋的标签,加上证人的证言,不用多想,凶手就是他。

电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国法律致敬的作品

当八号陪审团成员,提出了质疑时,其他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在讨论中,体现了很多内容,如陪审团团长一次一次的重复着,一个一个说,要按顺序。比如要学会尊重,就是要等待他人说完话你再发表意见。比如你可以反对我的观点,但是你要给我说话的权利。比如陪审团的任务不是去找谁是凶手,而是去讨论已有证据能否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等等。电影将法的秩序,效益,自由,安全,公平等价值充分体现。

电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国法律致敬的作品

纵观整部电影,都是在用话剧的方式演绎,也可能演员都是话剧演员的原因吧,包括场地的背景,光线,晴雨随着故事的进展不断变化等等,都是典型的话剧模式。当八号陪审团成员在结束表决后,重返场地拿走落下的检察官证件时,这让我们不由得反省,我们有没有真正去思考已有证据中的合理性?案件侦办中的空白?虽然现实中我们很难做到这样的程度,但是我们能不能尽力去想去做呢?

电影《十二公民》,一部向中国法律致敬的作品

法律的权威,需要的是法律参与者的努力,我们珍惜了手中的权力,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会站得住脚,扎得住根。言虽无锋,但可杀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位公民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不能因其他因素受到伤害,只有如此,才有资格称自己是一名法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