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个启示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个启示

今天重温了《十二公民》电影,它围绕着一桩“富二代杀父案”展开,由12位戏骨为我们呈现出一次精彩的庭外对决。


事实上,这部电影改编自1957年上映的美国经典悬疑电影《十二怒汉》。虽然从演员的序号安排,具体的犯罪情节都有明显的借鉴,但是这部电影依然称得上精彩。它并没有一味照搬,而是结合中国的社会现状做出了相应的改编,而这也是这部案件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


纵观整部电影,其核心在于案件中的富二代是否有罪。但是,又不完全探讨了这一点。我觉得整部电影给我留下了三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01、无处不在的偏见,正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不论是10号对外地人、河南人存在的地域偏见,还是3号、7号对4号房地产商的仇富心态、抑或是对5号这类有过前科人的鄙视与猜忌……这些偏见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想,也许你并不会对这些充满偏见的言论感到陌生:


(1)只要是河南人,就没有好东西;


(2)只要一个长的漂亮的女人从一辆豪车上下来,人们就认为她是狐狸精,靠勾引男人上位;


(3)只要是富二代,一定是没出息的花花公子;


(4)只要蹲过监狱,甭管是不是冤枉的、当初因为什么理由坐牢,一律不值得原谅,肯定是穷凶极恶之徒,见了就得躲得远远的;


(5)只要是有钱人,一定是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才赚的钱……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个启示


这些偏见出现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是因为这部电影,将这些偏见进一步放大,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正视它。


记得前阵子刷西瓜视频,有一个河南主播,他录的视频多半是和考研有关。结果有天有个粉丝给他发了私信,想请教他考研的相关事项。但是不巧的是,这位主播那几天正好很忙,没顾得上回复。于是这位所谓的粉丝,立刻爆粗口,说出了很多诸如“河南人没一个好东西,去死吧。”这类的言论。


那位主播说看了这个人发的私信,想到对方也是有文化、有见识的学子,没想到会说出这么难听、充满了地域歧视的话。


我自己看了这样一个视频,也是感慨万千。从我个人经历出发,我虽然不是河南人,但是一些亲朋好友是河南人。我自己曾经因为旅游去河南待过一阵子,那里的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河南人是很热心的,并不是一些人所设想的那样。


我想,这种因为地域而产生的偏见,真的既可笑、又无知。


我认为,这部电影将这些偏见摆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去思考,是否应该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而不是靠猜测去臆想。

02、拥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从、不附众,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电影中的8号是一位检察官,也是他从一开始提出了质疑。面对这样一桩已经称得上是“板上钉钉”的杀人案,他并没有人云亦云,冒着被别人孤立、质疑、反对的风险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


其实,他并不确定富二代是否无罪,他只是希望能够给生命一次机会。但是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很多人往往处于群体性的压力,会放弃自己的立场,不敢说出真话。即使自己也存在疑虑,但是还会忍不住附和大众的意见。这是一种社会常态,却值得引起思考。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个启示


电影中,很多反对8号的人,并不是真的相信自己是对的,他们只是不愿意站在集体的对立面,所以才会立场坚定的反对8号。


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有些人不问青红皂白,只要别人质疑自己、提出相反的意见,就一定要和对方斗争到底,坚决把对方不合时宜的想法灭杀在摇篮里。但是,从头到尾,他都不愿意正视摆在眼前的事实、不愿意思考对方的想法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


我想,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一定是给予每个人发出声音的机会。不论对方是什么职业、阶层,允许这些人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每个人在批判他人以前,也仔细思考对方的意见,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03、关于“空巢老人”


9号老人是电影中继8号第一个投无罪的人,也是第一个分析出证人心理的人。电影中,很多人认为证人的证言不会有错,一个老人为什么要陷害一个孩子?也只有这位经历过文革的老人,用自己的洞察力给出了答案:因为证人是一个空巢老人,所以渴望得到温暖、渴望得到关心。


事实上,空巢老人这类群体的存在固然有社会性因素,但是更多的还是子女对老人的疏于关心。这些老人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有的甚至一身病痛。儿女忙于工作,没有多少时间精力照顾老人,所以这些老人在生活中是很孤独的,而这种对亲情的渴望胜过了物质上的满足。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个启示


就像大年初一上映的《囧妈》,电影中伊万的妈妈,仔细想想不也是空巢老人吗?只是她还有自己的梦想,儿子虽然忙,但是并没有到置之不理的程度,所以空巢的感觉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亲情的缺失却是不可忽略的。


这部电影将这一社会现象提出来,我认为很值得思考。对每一个成年人而言,虽然父母子女之间注定会渐行渐远,但是还是希望在父母年迈的时候,为人子女还是应该多一些关心和体谅。


昨天看《圆桌派》,一位嘉宾分享了一个台湾女作家的故事。这个女作家和母亲一直关系疏远,女作家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快乐、对母亲的怨恨都写在了书里。结果后来母亲病重了,她隔着门玻璃发现在母亲床头放着一本她写的书。


那个时候,女作家很担忧,不知道母亲看到哪里了,有没有看到那些她写的怨恨的话语。结果,她的母亲当天就走了。等她去拿书的时候,发现书页折起来的部分,正好写的是她对母亲的怨怼。


那一刻,她无法抑制的大哭起来。对她来说,永远没有机会和自己的母亲和解,永远没有机会告诉她,其实她的怨恨都是因为爱。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个启示


我想起前阵子看《都挺好》,很多人讨厌结尾,觉得强行大团圆很恶心。但是,当我看到明玉大年三十追着苏大强,问他干什么去了,而他却藏着一本30块钱买来的习题册时,还是被深深地触动了。


可能这件事早就被明玉封印在内心深处了,但是得了老年痴呆的苏大强却依然记得这个,像捧着金子一样藏在怀里,那一幕真的很打动我,也让我原谅了这个一直都很“作”的老人。


我想,不论你是否能理解父母的做法,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希望这个社会少一些空巢老人,少一些人间悲剧,少一些来不及。


在看完了《十二公民》这部电影以后,我并没有从拍摄角度、叙事手法、演员演技等角度点评,我认为这些已经被很多人说尽了,我只想谈谈自己看了以后的感受、从电影中引发的思考。可能并不成熟,也可能写得并不好,但是我还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我的思考。如果我的这些想法对你有所触动,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成功的。



我是 ,愿意将生活中的诗意与苟且一一道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