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周立波?

最近网上有几件事情,1.周立波事情仍然在发酵;2.去年在国外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me too运动在国内似乎有全面展开的架势。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晚上闲来无事,我打开朋友圈,看见一位之前一直以客观中立自居的媒体人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是女生控诉某媒体人涉嫌强奸的文章,我的这位媒体朋友在配文中对有所质疑的这件事情真假的人骂了一系列脏话,大概意思就是说,谁质疑这个事情是假的谁就是傻逼,谁质疑谁就是强奸犯。

看到这里,我决定把这位之前也没怎么说过话的所谓“老师”删除,彻底解除好友关系。我在想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就算了,但他号称是做媒体的啊,难道在一件事情没有得到证实之前,仅有双方的各自言论的时候,媒体人不应该保持一份客观中立的心态吗?另外,对于那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事情去暂时保持一份存疑的态度,不是媒体人应该有的素养吗?

也许有人,听了这句话,马上就会骂我“你个垃圾,你没看到那些女孩的遭遇吗?”“你不会是来洗地的吧。”而我想说,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个强奸犯是罪大恶极。如果这件事情还没被证实,就提前进行舆论审判,那是不是也不太好呢?

情是情,理是理,法是法,不能用舆论去代替法律,即使有一万个人说这个人有罪,选择相信理性的人也要不盲信,不盲从,不要去被一些人的节奏带走。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电影《十二公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破旧的库房里,十二个人组成了一个模拟陪审团,来审理一个案子,案情是一个不孝顺的富二代,被人看见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这个陪审团要用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个富二代是否有罪。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周立波?

先开始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富二代肯定杀人啦,而只有何冰扮演的检察官保持了自己的一份理性的冷静,他认为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排除一切可能,认真还原案情,100%确定,才能给一个人定罪。

刚开始何冰遭遇了绝大多数人的不理解,他们觉得“富二代啊!不孝子!他不是杀人犯,那谁是啊!”后来,在何冰的仔细推理下,真相被一步步还原,最终证实人并不是这个富二代杀的。

情绪真的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一旦被情绪所左右,所有的判断就都会失控,而当一个群体,被一种情绪所掌控时,那会更加可怕。比如你会发现,网上的网友评论很容易就被一些人的节奏所带走,就算偶尔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出现,也马上会被口水所淹没。

再比如网上有句话叫“立波有难,八方点赞”,有很多网友或者营销号在周立波的相关新闻下去评论这一句来增加点赞量,而且这一招还屡试不爽。当你问他周立波怎么你了,他有可能说不出来,可能还有一部分人会说,周立波看着就不像好人。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周立波?

可能周立波确实得罪过一些人,他得罪人影响力最大的一句话就是咖啡和大蒜论,周立波觉得自己这种喝咖啡的人不应该和吃大蒜的人搞在一起,由此很多人觉得周立波很傲慢瞧不起人,不自信的人会把自己想象成是被周立波瞧不起的那群人。

也许这是一个他们看不上周立波的原因之一吧,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不知道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骂周立波,周立波觉得是这些人太不成功了太需要地方宣泄了。而在一条微博评论的下面一位网友则觉得“生活压力大,想找个出口发泄,找谁呢?老板不敢骂,老婆不能骂,骂孩子没意思,骂路人要挨打,那就骂周立波吧,名气大,骂了他也不能拿我咋地,还能彰显我的正义感,道德感,存在感,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周立波?

也许看见这篇文章的人已经做好了骂我的准备,但是没关系,让网友们都理性起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群体不理性本是人类很难克服的天性。

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认为,人一旦陷入进入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有一个解决方法也许你可以试一试,那就是当在网上看见一群人在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试试关上屏幕,仔细想一想这件事情到底是怎样的,你会发现不被情绪所左右的你,智商提高好多。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周立波?

如果你正经历着看不清社会

看不清人生,扫描二维码

和500万人一起

收听王利芬的人生经验

读书、读人、读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