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2015年5月15日上映的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在一所高校模拟法庭上,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的故事。

影片中90%以上的场景都发生在某高校的一个破旧仓库内,主要演员来自于人艺与话剧演员。最终电影取得1391万人民币的票房,在豆瓣上拿下8.4的高分,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小众高分佳作。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12 Angry Men》),并在原版的基础上,在遵循原有的故事框架上,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编,加上所有演员均有丰富的舞台剧经验,在台词功底和演技方面十分优秀,使得电影仅仅依靠一个场景和12个演员互相飙戏,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十二公民》中,虽然故事的主线基本沿用了原版的《十二怒汉》,但由于国内并没有陪审团制度,故而电影在进行本土化改编的同时,将电影的主题,从聚焦案件本身转移到了对于偏见存在和偏见摒弃的理性探讨,案件反而变成了这场讨论中的配角。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同时,影片中的灵魂架构——12个陪审员,《十二公民》也做了很有野心的改变。12个角色分别有着12个身份,12个身份又对应着12个社会的阶层。

因为电影中,角色塑造太过精准、十分经典,所以,任何观众都可以在电影的12个角色中,将自己身边的人一一对应进去。

经典万能的故事框架

原版的《十二怒汉》,节奏紧凑、故事引人,其缜密、理性的台词和剧本创作,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了最为经典的法律电影之一。

并且《十二怒汉》这种将12个人放在一个单独的场景里,进行辩论,十分得想我们日常工作经常使用的头脑风暴。这种讨论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每个人的想法彻底激发出来。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所以《十二怒汉》的成功远不止像人们展现出所谓陪审团的精髓和法律的公平正义,更重要的是,它创造出了一个万能的故事框架,它可以将所有人们想要讨论的东西装进里面,可以找到十分全面的12个代表性人物进行激烈的观点碰撞。

也因此,《十二怒汉》经历了多次的多国家的改编,每一次的故事改编,都能够让这个故事框架焕发新生。

  • 《十二怒汉》

作为原版,《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十二怒汉》向观众展现了一场西法体系下的激烈讨论,故事围绕着案情的重要证据,逐步进行"无罪推定"。影片中,讨论的结果直接关乎少年的生死,所以讨论的进程也成为了观众眼中的焦点,从而制造了电影所必需的紧张感或者戏剧冲突。

电影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向人们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问题视角。当然,《十二怒汉》的电影主题,还是关于美国人对于生命和权利的思考,对生杀予夺权力的谨慎性和法律的严肃性的反思。

十二个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通过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来集中表达,如何对生命展现出最高的尊重。而12个人,也正好让所有人都产生了完美的代入感,这也是电影中,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点。

  • 《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率先对《十二怒汉》进行改变的,是日本,但这一版也是最温柔、最与众不同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

为何这么说?除了"温柔"的名字以外,还有温柔的故事。在其他的几个版本中,都是从"有罪"开始,到"无罪"结束;而日版的,却是直接从"无罪"开始,到"无罪"结束。这或许跟日本国民的追求团结有关,希望能够表达出对生命更为温柔的态度。

但也因为这种从一而终的"温柔"气质,包括12个角色的选择,也并没有其他几个版本中,来的那么具有冲突性和代表性,使得日版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失去了这种"头脑风暴"模式下的爽快感。

日版的优点便是,在剧情的编排上,更加出色。即使突出"温柔"这一特质,电影对于观点的碰撞,也并不含糊。在接近2小时的电影场景中,角色们不停地提出怀疑、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接下来再推倒、怀疑、重来,这一过程比其他几个版本来得更为曲折和细致。

  • 《十二怒汉:大审判》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2007年,在《十二怒汉》上映50周年之际,战斗民族俄罗斯人翻拍了《十二怒汉:大审判》,但让人意外的是,外形粗犷的俄罗斯人,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主题,竟然是仁慈。

俄罗斯的这个版本,故事围绕着一个车臣男孩展开,他涉嫌杀害自己身为俄罗斯军官的继父,《十二怒汉:大审判》不仅为陪审员们设定了不同的职业,还为他们设定了不同的种族,这个设定,特别有利于集中反映俄罗斯当时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电影的讨论内容也在原版《十二怒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故事讲述思路,即引入陪审员们背后的故事。这一思路也被中国版改编的《十二公民》所借鉴。

通过这部影片,俄罗斯向观众展现了他们在社会规则下对生命、对正义的思考,也表明了他们对俄罗斯丰富的民族性的自豪感、以及深深的忧虑感。

江淮晨报层如此评价:

"人们发掘了真相,却无力面对真相;人们主持了正义,却无力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这是俄版改编比美版更为深刻之处。"

十二个经典的角色设定

《十二公民》的优秀,除了原版故事框架的出彩以外,更在于电影对于12个陪审员的角色设定,这是整部电影的精髓所在。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角色背景的设定、人物形象的树立,都与电影主题息息相关。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电影在本土化的时候,对角色十分用心地进行了选择,12个角色,分别对应了12个社会中的身份,也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时代。

与此同时,电影还花了大量的镜头,对焦了角色后面的故事,在推进电影故事不断发展的时候,还企图通过这些故事,去体现其所对应的身份。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1号陪审员

,是全片中存在感较少的角色,其身份是法学院助教。在这场陪审中,是作为主席的身份出席的,其作用主要是组织其他11个家长,对案件进行讨论,并把握讨论的节奏。

在电影中,这个角色是最为遵守和捍卫讨论规则的,可以说是规则的守门员,1号陪审员的这种表现出来的人物特点,以及其大学助教的"官方"身份,所象征的社会角色相比不用多说,各位应该都明白。在这场讨论中,他是"相信理性的证据和判断"的,也依此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2号陪审员是大学教授,在电影中是作为一个老好人的角色存在的。无论是其作出"有罪"判决还是"无罪判决",基本都是出于不想搞事情的原因。虽然如此,但其所接受的教育,还是让其在电影的后半程中,偏向了真理的那一边。

3号陪审员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是电影中最为出彩的角色之一。因为其个人的生活经历,一直对富二代少年存有偏见,所以整个讨论中,他是最无视证据逻辑性的那一个。与其说他在对富二代少年作出"有罪"判决,倒不如说他一直在坚持他自身的"无罪"认定。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4号陪审员的身份是房地产商人,且与大学女生为情侣关系。这个身份和关系的设定,直击目前社会中最让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5号陪审员是电影中比较沉默的"混混"角色,这与其曾经含冤入狱有关。所以,出于感同身受、出于不愿意冤枉一个好人,作出"无罪"的判决。

6号陪审员是一个医生,出于他自身的职业素养,被8号陪审员尊重生命的态度感动,转而作出"无罪"的判决。他代表的是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有自己的思维。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7号陪审员是大学里开小卖部的老板,游走在各个角色之间,油嘴滑舌、看人脸色说话。生活在底层的他,生活压力大,也具有严重的仇富心态。法律是否公平正义,似乎已经不在他的视角内。

8号陪审员,作为检察官,是电影中的搅局者,也是从始至终坚持"无罪"的人,但他坚持"无罪",一是因为证据存在很多疑点,法律应该公正;二是他希望自己去做那个最不讨好的搅局者,甘愿做那个最不合时宜的逆行者,以便达到他普法的目的。

因此,他得到了网友的评价:

"理性的怀疑却又不失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激情,引领着徘徊不前的人们,不断探索前方的黑暗"。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9号陪审员是一个饱受世间的冷暖,却始终存有温度的老人。他懂得独处老人的苦痛,懂得被人误解的苦痛,所以第二次投票改为"无罪"。这位老人在经历了世事多难之后,依旧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与平静。

10号陪审员是吃瓦片的老北京,也代表着社会中的"喷子",开地图炮、划分三六九等,都是他干的事情。

11号陪审员的身份是大学的保安,同时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励志形象代言人。在外务工、勤勤恳恳、尽职尽责。

12号陪审员则是保险销售员,这个身份决定了他是最没有主见的那一个,始终在"有罪"和"无罪"之间徘徊。整部电影中,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桌子面前听其他人怎么说。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这12个角色的身份和背后的故事,以及在电影中所做出的判断,都十分符合《十二公民》这个电影名字,电影主创在竭尽所能,来找出最符合社会公民、普罗大众的角色,创作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优秀的电影制作

《十二公民》的优秀,不仅仅在于原版电影所构建的优秀的故事框架,也不仅仅在于12个角色所具有的经典的代表性作用,更在于电影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

比如相较于原版而言,演员的出色演技、画面色彩的运用以及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主体,都是电影《十二公民》的加分项。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 演员的出色发挥

《十二怒汉》固然为《十二公民》搭建了一个十分完美的故事模板,但同样也给《十二公民》留下来巨大的挑战。因为电影90%以上的场景都发生在一个废旧的仓库里面,这样一个比较封闭狭小的环境,演员的演技至关重要。

在这种封闭单一的环境中,演员的演技,可以说是整部电影中戏剧冲突的来源、是故事剧情的推动器、也是电影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关键。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电影《十二公民》的主要演员,全部拥有丰富的舞台剧经验,首先就在基本的台词功底和演技上,提供了保证。

比如电影中,戏份最足的3号陪审员和8号陪审员,同样也是电影中最为出彩的两个人。

3号陪审员,演员韩童生,可以说他在电影中的发挥,已经盖过了同样是主角的何冰。在电影中,他将一保温杯茶叶泡一天的出租车司机演的惟妙惟肖。他与儿子充满矛盾的过往,让他成为了12个人当中,最坚持"有罪"判决的那个人。

他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坚信道德约束大于法律约束,其一开始从自己感性的经历出发,从一开始就认定大逆不道的富二代有罪,最终又在大家的讨论中,挣扎着回归理性,完成自我救赎。韩童生将这种转变饰演得极赋感染力和张力。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是一身正气的检察官。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露出检察官的身份,也没有上来就大段大段的宣扬大道理。他的切入点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孩子,一个是"只是想讨论讨论"。从这两个切入点,逐渐将众人引入讨论的话题之中。

在众人还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氛围中时,他很好的寻找到了一个众人的共同关注点,此时的他是面带一丝歉意和讨好式的笑容的,因为此时只有他一个人选择了"无罪",因为他此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家长。

但何冰的表演是有层次的,尤其是其情绪爆发的那几场戏,面部微表情和情绪渲染都特别到位。无论是向10号陪审员说明这个讨论的必要性、讨论一定要吹毛求疵,还是和3号陪审员逐步加深的对立矛盾,何冰都很好的诠释了不同境遇下角色的选择和立场。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 画面色彩的运用

在《十二怒汉》之中,为了配合剧情需要,营造合适的剧情氛围,导演在镜头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为了营造出封闭环境内,众人讨论陷入的"困境感",导演会随着情节发展缓慢改变镜头(从正常范围,慢慢进阶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并且慢慢将镜头的视角越放越低,直到镜头低于水平视线三分之一甚至能够拍到天花板,以创造一种幽闭恐惧症的感觉,一步步提升电影的张力。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而《十二公民》则在这一方面,没有选择照搬,而是别具一格地采用了画面的光线、色调冷暖以及室外的天气状况等外部因素,来塑造和剧情相匹配的气氛。

比如电影一开始到33十分钟期间,电影的主体色调是正常的色调,这一段时间,也是电影的剧情铺垫时间,交代主要故事情节以及剧情大致的脉络。

直到电影33分钟处,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因为无法说服众人探讨案件,所以提议在他弃权的情况下,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如果有一人投了"无罪",那么讨论继续。可以说这是何冰做的一个交给命运的选择。

在投票结果出来以前,电影的色调就已经渐渐转为了暖色调,窗外还有阳光洒进来。这意味着希望,意味着还有人愿意相信法律,愿意尊重生命。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而随着电影剧情渐入佳境,"有罪"和"无罪"的对立达到最为平衡、也最为激烈的6:6时,窗外开始电闪雷鸣、暴雨来袭,这也暗示着,电影的剧情将进入最为高潮的阶段,也意味着12公民的观点碰撞,将最为激烈。

  • 电影的主题

由于陪审员属于西法这一特定的体系,所以《十二公民》的故事背景设定为一所法律高校为了考试所设定的模拟法庭。这一设定,虽然能够让电影继续沿用12个陪审员这一经典的设定,但同时也削弱了这一设定下,故事的真实性,所带来的刺激感和紧凑感。

因此《十二公民》无法像其他版本那样,通过将案件的审判与嫌疑犯的生死联系起来以产生故事的戏剧冲突,转而通过这种设定,将模拟法庭的讨论紧紧地拴在了"我就是想讨论讨论"这一点上。

十二公民:十二个演员的演技盛宴

电影《十二公民》赋予了每一个陪审员最具有代表性的身份,并创造出与身份最匹配的经历故事,这些故事和人物的经历,都集中体现了每一个社会中的人,所带有的固有的偏见。

何冰所饰演的8号陪审员,不仅仅是这场讨论的搅局者,更是12个人心中偏见的搅局者。

"言无刀锋,却能杀人。"

这是电影旗帜鲜明的观点,所以整部电影也就围绕着"讨论"本身进行。讨论过程中,对理性证据和客观事实的逐渐统一认知,也是电影中偏见逐渐消弭的过程。


《十二公民》是国内十分罕见的单一场景、仅仅依靠演员发挥撑起一部电影的作品,电影多表达的观点,也同样让人深思。

尽管它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广为诟病的案件讨论深度以及舞台剧演员存在的许多与电影不匹配的站位和表情表演等问题,但依然无法掩饰其充满光辉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