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最近看到了《我曾愛過的男孩》這部電影,是我一貫愛好的青春影片基調,結局無比可愛美滿。帶著青春的柔光濾鏡,和相信未來通過信任能戰勝愛情所遇到的阻礙,這股勇氣和描述左右為難的青春期情感,形成的反差下的感動,我有感動到。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曾經她是普通女孩,愛在心頭口難開

普通女孩和不普通女孩的簡單區別:普通女孩的狀態會在很長時間保持穩定,不普通女孩的狀態會讓人有“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的效果。

生活中人人都愛逆襲的故事,電影​中自然不例外。

勞拉是個普通高中女孩,喜歡的人只能在幻想裡接近。從小到大,她寫下了5封情書,放進了信封,寫好了地址,​卻沒想過貼上郵票,更別說寄給暗戀對象。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勞拉愛看的書 籃子的翻譯《禁忌之吻》)

愛在心頭口難開在勞拉這的表現是​“不適合表達”。她的五位暗戀對象的其中四位是偶遇過的男生,唯有第五位是從小到大的玩伴,卻偏偏與她姐戀愛了。在這種倫理感的限制之下,勞拉只能把感情深藏心底​。

但是,她姐出國唸書,直接和勞拉的第五位暗戀對象分手了,但她仍然被這種倫理感的限制所包圍。

這種限制是勞拉太過於壓抑自己的情感的慣性體現。即便她姐選擇了分手,相對來說是給勞拉的感情關係進行了解壓,但從她的認知來說,卻還是不可以的。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習慣於為自己的想法設置障礙的人,無論怎麼思考都會碰到障礙。就像在路上開車,如果不看到可以行走的路,只看到前面擋著的人和障礙物,是怎麼也不會鼓起勇氣去試試。即便障礙已經消失,但選擇撞了一次牆就放棄的​人是不會發現的啦。

《我曾愛過的男孩》對勞拉的描述更注重內心的變化,這樣的特質展現更細膩,但卻不會主動做出改變。她需要面對的是外力與她之間的​鬥爭,所引發而來的內心衝突才能成長。只是按照勞拉一貫不惹事的鴕鳥個性​,還得來點助攻才行。


直到情書被公開,少女心事得整理

命運是一個循環,好壞不過是狀態的改變,只有深諳其中的因素變化和規則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平靜如水。要求一個青少年表面平靜無波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看到角色的內心是如何地動山搖。

把角色的煩惱心事表達出來是個簡單直白的選擇,在這部電影裡​,就是整理東西。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勞拉是個挺亂的女孩,開心的時候從不整理,衣服亂扔,只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整理。一有無法處理的情緒,她就會通過整理東西來發洩情緒。

這種通過整理東西從而整理心情的做法,在很多地方我也有看到過,社交網絡上有小夥伴分享如果面對壞情緒的時候,​整理東西被提及的次數很多。

當看到一切散亂的東西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心情也會迴歸原來的平靜吧。只是平靜的秩序是新的秩序,而不是舊的秩序。在整理的過程中,卻也是從混亂中形成新的秩序和成長的過程。

(如果有姐妹心情不好又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整理一下東西,​也整理一下心情吧。)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勞拉的姐姐出國唸書後,她整理了自己的房間,為了照顧小妹,也為了早出晚歸的醫生老爸別擔心,她表現得像個成熟的二姐。做蛋糕、陪小妹,一切本會平靜無波。

但突如其來的一號男生,拿著她寫給他的情書,徹底打亂了​勞拉的生活。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信件被貼上郵票,寄給了他。正當勞拉和一號男生解釋時,她的第五號暗戀對象來了,勞拉不想再撞自己心裡的牆,無論是和她姐的前男友坦白或拒絕說出真心,她都無法面對。

勞拉拽著身邊的一號男生,來了個吻,用誤解“以毒攻毒”,表示她不想對第五號暗戀對象的解釋​心情,就狂奔跑了。

即便整理好了需要成為照顧小妹的姐姐的心情,2個暗戀對象都收到情書(還有1位是個男閨蜜性質的,就不計算在內啦)的複雜局面,還是把勞拉擊垮了。但失去了姐姐的幫助,​勞拉只能自己面對。

在此時,一號男生卻對勞拉提出了假扮情侶計劃,他要氣一氣前女友,讓她回心轉意;勞拉要避開第五號暗戀對象,她選擇了逃避,兩人定下了假扮情侶契約。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達成契約!)

兩個無法面對現實的青少年,用一紙契約陪伴彼此度過感情和現實的困難時間​,實在很明快、爽朗。加上一號男生的男神體質,讓勞拉像穿上了水晶鞋的灰姑娘,在假裝戀情的過程中散發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光芒。

但越來越真的兩人,卻必須面對“假”的事實,影片最後的衝突點也由此展開​。這我就不劇透啦,說出來就不好玩了​,哈哈。


想要面對現實,​卻不是從打破幻想開始

對於無法面對現實的人來說,規勸要面對現實的話語才是像魔鬼一樣難纏,​幻想則是美夢甜鄉。

幻想是治癒現實撞南牆疼痛的良藥,幻想中不會擁有痛苦,不會擁有阻礙,只有虛幻的美好和​無法擁有的東西。

就是那句俗話“睡吧,夢裡什麼都有”​。

什麼都有的幻想,何必還要毀滅了​。只有更有價值的現實被髮掘出來,人才會​從利益最大化的現實中汲取力量,脫離幻想。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想要面對現實,第一步卻不是打破幻想,而是發掘現實中對你來說有價值的東西,為現實賦予能量。如此一來,從生活細節中積攢的能量才能在幻想和現實的拉扯中更勝一籌。

《我曾愛過的男孩》中的青春勇氣,在於勞拉少女心事的情書被公之於眾之後,一步步打破了她對於戀情的美好幻想,經受了美麗的人群聚焦,這與她從前的“透明人體質”而言形成了完全的逆襲​;但也經受了輿論譁然的滋味,聚焦的焦點的反面也是放大了爭議​。

《我曾愛過的男孩》曾經她是普通女孩,直到情書被公開

​在上升與下降的落差中,羅拉找到了屬於自己新的平衡點,而且通過落差獲得的勇氣​能量面對了從前不敢面對的現實。​這很棒。


《我曾愛過的男孩》

​類型:青春校園影片

籃子分開評分:劇情驚喜程度 7分/感動程度 8分/好看程度7.5分

​籃子綜合評分:7.5分 可以一看,特別是心情低落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