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读书去(内含推荐读书方法)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人彻夜奋战在抗议前线,有人正在艰难地与病魔做斗争,有人(比如外卖小哥)马不停蹄地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当然,大多数人则被迫迎来了一次难得而又特殊的长假期。难得是因为这可能是几十年才一遇的假期,而我们恰好赶上了;特殊是因为本次假期活动范围仅限室内,偶尔也可凭票出去放风一下。

在这样的假期里,做点什么好呢?


不如读书去(内含推荐读书方法)


吃货们选择研究各色美食,在家便能享受饕餮盛宴。严重缺觉的996党更青睐于卧床休眠、追剧。抖音发烧友则热衷于在网上秀各种恶搞视频。麻将大咖们也没闲着,在家组团搓麻将,也别有一番趣味。

然而,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广大青少年儿童就比较悲催了,不光要在线接受语数外各科老师的轰炸,还要完成一堆作业习题。更悲催的是一线教师们,硬生生在短时间内逼自己成为网红不说,还要熬着黑眼圈在线批改学生们惨不忍睹的作业。家长们也不容易,不仅要将有限的手机、电脑资源留给子女,还要起早贪黑监督他们听课、写作业。孩子以前好歹在学校,眼不见心不烦,现在倒好,天天在你眼前晃悠,怎一个烦字了得!

对于线上教学,姑且不论。单说这样难得的假期,作为学生,作为老师,作为想要提升自我的人,是否有更有意义的事可做呢?


不如读书去(内含推荐读书方法)


要我说,不如读书去!

读书的益处自不必说,不妨谈谈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我想先从自己几十年的读书经历谈起。

小学的时候,不仅书籍资源匮乏,几乎无书可读,而且也从没有人告诉我要怎么读书,因此只能逮到一本读一本。好在当教师的四姨给我带来了不少书。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童话故事书。如果说,今天的我还算比较会讲故事,我想,应得益于当时看的这类书比较多。

五年级时,我偶然在家中翻到了一本破破烂烂、残损不全的武侠书,便偷偷看起来(那时家长认为这是“闲书”,不让我们看),从此沉浸到武侠世界里,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我才知道那本书叫《白发魔女传》,是梁羽生的代表作之一。

后来,我又陆续读了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的书。在众多武侠小说中,我尤其钟爱金庸和古龙的书。我至今认为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系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而古龙则以其神奇、敏锐的才思为后人开辟了武侠的新领域。


不如读书去(内含推荐读书方法)


上了初中以后,学校的图书资源相较之前丰富了些,我也因此接触到了不少好书,可以说,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阅读的品味就是从那时奠定的。因为没有人指导我到底该读什么书,到底该怎么读书,我只好一路自己摸索、自己琢磨。

记得第一次进到学校那间小小的摆满书籍的图书室时,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书籍,我有些茫然无措,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我在心里问自己,先读哪一类的书呢?该读谁的书呢?我想,还是要先从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起。于是,我走到了侦探类书籍旁。既然不知道谁的书好,那就先读名著吧。我以为,

越是年代久远的书籍,越能说明其认可度。所以,我选了本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几年后,我才知道柯南·道尔是世界侦探小说三大家之一。

之后几年,我又陆续读了《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神秘岛》《鲁宾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源氏物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莎士比亚戏剧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家·春·秋》《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古今中外的名著。


不如读书去(内含推荐读书方法)


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心中那股写作的欲望之火喷涌而出。于是,高中二年级的那个暑假,我提起笔,满怀信心地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自己当时的笔法还很稚嫩,但当年那段难忘的创作经历却让我怀念至今。也正因为保持阅读,我才喜欢上了写作。

我很庆幸当时的自己无人指导读书。正因为一开始就接触了经典,所以,我不惧怕读经典,才得以有兴趣去读更多经典,因而才养成了比较高的阅读鉴赏力和阅读审美趣味。反观现在的学生,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多人一开始接触的便是网络文学,各种玄幻修仙、玛丽苏、霸总类作品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不能说这一类文学不好,但当你见过了大海的辽阔,看久了的小溪流终会觉得无味。

上大学以前,我所喜欢的书籍大都是小说、传记类,我原以为,像散文、文言文、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永远都不会是我的菜。当有一天,我开始静下心来读“三言二拍”和元杂剧时,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原来人的阅读趣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原来人的阅读审美是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提高的

因此,上大学以后,虽然我也读小说,但是读书的重心开始倾向于哲学、心理学和科普类书籍。但遗憾的是,这一段黄金的读书时间,更多的时候是用来娱乐和做一些科研项目,所以所读之书甚少。


不如读书去(内含推荐读书方法)


进入社会以后,我生活中的大半时间都用于工作,只能抽闲暇的零碎时间来读书,所读之书越来越少。因此,我深深觉得,

学生时代当真是人一生中最黄金的读书时期

所幸,我的工作不是特别繁忙,所做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我必须要广泛阅读,所以,近两年静下心以后,倒是读了那么一些书,也渐渐悟到了一些读书的门道。

如果让我总结的话,我以为,读书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要读经典,第三是要读大家,第四是要广读,第五是要深读。前三条不必细说(详见《做到这几点,你也可以一年读60本书(10本经典好书推荐)》),不妨谈谈后两条。

所谓广读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在于读书量,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多读书,增加阅读量;另一方面在于读书的领域要广,文学、社会、经济、军事、心理、科学等多领域的经典书籍最好都涉猎一些。读书量多,意味着你的知识库库存丰富;读书领域广,则意味着你的知识库种类繁多。对于需要广读的书,我们但求涉猎,“不求甚解”。

所谓深读也有两层含义,首先我们要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专业内进行广泛阅读,争取成为专才;其次我们要择人类流传至今的一二部经典进行深度阅读,时时读,时时悟。比如,白岩松就将《道德经》作为自己的深度阅读的书。


不如读书去(内含推荐读书方法)


我不太赞同有些人提倡的“读书贵精而不在多”。试问,如果不经过广泛大量的阅读,何以知道自己该精读什么书?只有经过广泛阅读,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因而才能更好地选择适于自己深度阅读的书籍。

以我2019年的读书为例,去年我一共读书64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南怀瑾的《杂谈》、曾国藩的《冰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时寒冰的《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在这些书中,我找到了自己想深度阅读的书——《易经》。如果不是读这么多书,恐怕还得过很多年我才能确定自己想要深度阅读什么书。

所以,要我说,读书贵多也贵精,读要多读,也要精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