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郭嘉,可能是三國謀士中運氣最好的那一個,你瞭解嗎?

不知何時起,網上流傳出這樣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對於臥龍,這我知道,那不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麼。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舌戰群儒,七擒孟獲。這些脫口而出的故事,那已經是如雷貫耳。


可這郭嘉是什麼鬼?居然能壓著諸葛亮不敢出山?


霎時間,我內心深處的敬佩之情猶然而起。緊接著,我又聽到了一個他更響亮的名號——鬼才郭嘉。


鬼才二字,聽著就霸氣,聽著就高大。於是郭嘉的偉岸,深深地扎進了我的心裡,以至終於在今天,我翻出了他真實的一面。


只不過,郭嘉的真實形象並不是我心目中期待的樣子。細數下來,郭嘉大致有五大成就,其中四個都有疑點,而且最後剩下的那個,可能還是運氣。

鬼才郭嘉,可能是三國謀士中運氣最好的那一個,你瞭解嗎?

一、十勝十敗論,是別人拍過的馬屁。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在今河南禹州。最早時候,郭嘉是跟著袁紹大哥一起混的,只是後來,郭嘉看出了袁紹不行,於是棄袁紹而去。


適逢,曹操身邊的謀士戲志才早卒,曹操寫書問荀彧:“志才亡後,誰可繼之?”荀彧說:“郭嘉可也”。於是曹操召見郭嘉,論天下事,並大喜而散。


《三國志·郭嘉傳》: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吾真主也。”


那當時他們都聊了什麼內容呢,以至雙方都這麼高興?


其實無他,就是郭嘉的成名之策——

十勝十敗論。


開始時候,我還是懷著崇拜的眼光來讀的,迫切地想了解一下郭嘉的十勝失敗論是多麼絕妙。


可剛看到一半,我就發現了問題,這哪是什麼妙計啊,這分明就是郭嘉給曹操拍了一個高級的馬屁,而且還是荀彧老人家用過的。原文是:

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故羽雖強,終為所禽。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


總結起來就是,曹操在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等十個方面都勝過袁紹。所以有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說白了,這就是誇耀曹操哪都好,然後貶低袁紹哪都不好。


這個本來也沒什麼,郭嘉你會說話,會拍馬屁,我認了,但關鍵問題是這個馬屁的模板套路,別人用過了啊!!!請看下文:

《三國志·荀彧傳》: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旣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恡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你看看,人家荀彧早就用這個話術捧過曹操了,郭嘉呢?連格式不改,劉邦項羽的典故也沒變,直接照著就來,你說,這算什麼妙計?


如果非要說郭嘉有什麼高明之處,額,我承認,郭嘉十勝,荀彧四勝,郭嘉比荀彧勝的多,這算不算一個高明?


其實到後來,還有賈詡一個四勝,不過賈詡的簡單明瞭,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下面,我們開始捋下一個問題。

鬼才郭嘉,可能是三國謀士中運氣最好的那一個,你瞭解嗎?

二、計破呂布,乃荀攸之謀。


這第二件事,就是曹操和呂布的恩怨。當時曹操遠征陶謙,後方的陳宮、張邈則趁機策劃了一場謀反,舉兗州之地,叛迎呂布。以至曹操的整個兗州,只剩鄄城、範縣、東阿三城得以保全。


正在這危機關頭,荀彧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給曹操出方案,獻計策,使得曹操終於穩定局面。具體計策可看


隨後,曹操三戰呂布,大破布軍,以至呂布龜縮下鄴,固守不出。當時因連攻不克,士卒疲憊,曹操欲退,於是主角郭嘉登場!!!

《三國志·郭嘉傳》:“時士卒疲憊,太祖欲引軍還,嘉說急攻之,遂禽布。”

《傅子》:“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


本來這件事,郭嘉是可以值得炫耀的,畢竟呂布乃是當時名將,如丁原、董卓皆死於呂布之手;還有後來的劉備,更是連老婆孩子都讓人搶了兩回。


可惜,陳壽老人家不給郭嘉機會,又在後面添了一句,語在《荀攸傳》。那《荀攸傳》裡記載的什麼呢?翻開一看,郭嘉可就被打臉了。

《三國志·荀攸傳》:“太祖自宛徵呂布,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卒疲,太祖欲還。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


如果照這個說,那曹操之破呂布,跟郭嘉可就沒啥關係了,因為這計策是人家荀攸出的,而郭嘉只不過是一個傳話筒罷了。


並且,從陳壽老人家在後面故意加一句,語在《荀攸傳》,這分明是怕後人誤會啊!!


所以,郭嘉的這一個可能驕傲火苗,又被無情熄滅了。


至於荀攸為啥不直接給曹操說,而是讓郭嘉傳話,說白了,就是郭嘉那時候紅!!這個後邊我會提到。下面再來說第三個計謀。

鬼才郭嘉,可能是三國謀士中運氣最好的那一個,你瞭解嗎?

三、料譚、尚之爭冀州,是曹操早吃過的虧。


官渡之戰後,袁紹敗北,病死冀州。曾袁紹因偏愛小兒子袁尚,有意將位置傳給袁尚。結果適逢袁紹病死,以至長子袁譚不忿,與之爭權。遂有了後來的譚、尚之爭。


在這個時候,曹操因剛破袁紹,想要乘勝追擊,結果郭嘉站出來進行制止。說袁譚、袁尚兩兄弟相爭,不能打的太急,不然他們一旦因害怕聯合起來,到時候可不好辦,並勸曹操先南征劉表。


《三國志·郭嘉傳》:“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 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這個計策,看起來不錯,分析的也有理有據,但要把這個智慧的榮譽全部放在郭嘉身上,可能也有些牽強。因為這個謀略,之前有人用過,而且曹操因為不聽還吃了虧。那個人就是剛才提到的荀攸。


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張繡,當時荀攸也才剛入夥曹操。在曹操南征張繡之前,荀攸曾提出建議,說張繡和劉表相持,肯定不會和睦,現在先放一放他們,到時候他們自然就會打起來。


可曹操沒聽,一意孤行地進行南征。結果張繡和劉表後來果然聯合起來,一起圍攻曹操,以至曹操失利。曹操還說荀攸:“不用君言至是。”意思是不聽你荀攸的話,以至於落到現在這個地步。荀攸的計策原文是:


《三國志·荀攸傳》:“建安三年,從徵張繡。攸言於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太祖不從,遂進軍之穰,與戰。繡急,表果救之。軍不利。”


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剛剛破呂布之前,所以郭嘉的這個計策,算不得他的智慧,不過是抄襲了荀攸的原版而已。再有就是,曹操剛剛吃了類似方面的虧,所以到後來即使郭嘉不說,曹操可能也會掉頭而去。


所以我認為,郭嘉的這個計策,不能代表他實力的表現。


再有就是,上面提到曹操攻打呂布時,荀攸提出來的計策為什麼不自己上表。其實是因為荀攸第一次提出制止南征張繡的建議,曹操沒有采納,所以荀攸這次還擔心曹操不採納,所以才借郭嘉之口,以促成大破呂布的格局。


由此可見,郭嘉在當時很受曹操歡迎,雖然沒有恨實質性的決策。


但在這裡不得不承認,有時候馬屁拍的好確實可以當飯吃。比如荀攸,當時有計謀又能怎樣,如果曹操不聽,那一切都等於零。


鬼才郭嘉,可能是三國謀士中運氣最好的那一個,你瞭解嗎?

四、勸曹操東征柳城,乃至自己葬身途中。


郭嘉的最後一次決策,是公元207年,東征柳城。


當時曹操攻佔冀州後,袁尚逃至三郡烏丸處。因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漢民上萬,於是曹操欲帥兵前去征討。可諸將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徵之,劉備必說表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不同意。


可郭嘉不信邪,他自己一人挺身而出,對曹操說;“我料定劉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於是曹操聽了郭嘉的話,決定遠征三郡烏丸。


從這件事上足以看出,曹操對郭嘉是無比信任。因為那麼多人都反對遠征,可曹操依然願意聽郭嘉的。所以那時候的曹操,對郭嘉應該是有些崇拜的意味。


但是遠征的結果呢?


先是天降大雨,道路不通,大軍停滯不前,後來幸遇當地名士田疇指路,方才走出困境。——引自《三國志·田疇傳》


然後,又至寒冬,差點全軍覆沒。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注》記載:

“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糧,殺馬數千匹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


你看,曹操打完回來,自己都後怕,並說以後再也不這麼幹了,可見東征三郡烏丸這件事,並不是一步什麼好棋。


與此同時,那正值壯年的郭嘉,曹操眼前的紅人,竟然連回來都沒能回來,直接病死在了半道,可以想象,當時的場面。


所以綜上四點所述,我認為郭嘉並不是什麼鬼才,他可能只是一個會拍馬屁,並能哄曹操開心的謀士。


那郭嘉是真的一點貢獻都沒有嗎?那當然不是,不然他也不可能深得曹操歡心。郭嘉有一件事很牛,那就是算死了孫策。

鬼才郭嘉,可能是三國謀士中運氣最好的那一個,你瞭解嗎?

五、算死孫策,或許是郭嘉唯一的光環。


當時孫策接替父親孫堅留下的資源,離袁術而去,轉鬥千里,盡有江東之地。可以說,他是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幾股勢力之一。


而在官渡之戰前夕,曹操對此甚為憂慮,生怕戰事打起,孫策會在背後偷襲。


結果郭嘉安慰道:“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觽,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翻譯下來就是,不必擔心,孫策必然死在匹夫之手。


而結果,這事情還真被郭嘉這個嘴說準了,那孫策想偷襲許都,連江都沒過來,就被刺客暗殺了。於是郭嘉之名,由此傳開。我想,那鬼才的稱號,估計也是由此得來。


雖然這件事,可能是純屬巧合,但終歸是郭嘉說過的話,預料過的事,所以,這也算是郭嘉的一個本事吧,因為有時候,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最後關於那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它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很簡單,郭嘉的死,在公元207年,而諸葛亮的出山時間,也是在公元207年,遂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因為時間上正好趕巧,所以被人誇了出來了。


以上便是郭嘉的來龍去脈,雖然名聲上有些誇大,但郭嘉的運氣,卻是出奇的好,我都羨慕了。祝願看到此處和沒看到此處的朋友,好運氣蒸蒸日上,加油。

鬼才郭嘉,可能是三國謀士中運氣最好的那一個,你瞭解嗎?

本人是從事教育領域的工作者,後期會不斷創關於歷史三國題材的文章,如果有覺得文章寫的不錯朋友,請點擊上方紅色關注,後期小編會有更多的優質內容呈現,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