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用你三策便復國,餘四策你留著地下用,嘆:古往今來皆如此

在古代能夠做多大的官,就意味著得罪了多少人,如何能夠做到“功成身退”,這是古往今來所有大臣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只有看懂了盤根錯節的地下勢力,洞悉那時不時浮上水面更黑暗的力量,擁有看透人性的智慧,才能夠夠做到“急流勇退”。只可惜這麼多撥潮弄權的國士因為放不下功名利祿,最後往往落得個“鳥盡弓藏”的下場,春秋末期越國的謀士文中便是其中的典型。

文種是楚國的一個沒落貴族,空有一肚子經天緯地的學問和志向,卻在楚國得不到重用,於是他獨自一人前往越國尋求發展,後深受越王勾踐的賞識,公元前492年,勾踐因兵敗於吳王夫差的手中,文種前往吳國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建議接受了勾踐的投降儀式,越國不但淪為了吳國的附屬國,而且勾踐本人也成為了夫差的奴僕,勾踐表面上的安於現狀,使得吳王夫差錯誤的估計了勾踐的抱負,此時陪同勾踐一起來吳國的還有文種和范蠡。

國君:用你三策便復國,餘四策你留著地下用,嘆:古往今來皆如此

文種是勾踐身邊重要的謀士

因為文種的再三告諫,越王在吳國忍辱負重,變著法的討夫差歡心,上下打理賄賂夫差的寵臣,這才在三年後,被夫差允許回到越國,而飽經戰火的越國早已混亂不堪,勾踐將心頭的憤怒深深隱藏,每日臥薪嚐膽,立志有朝一日定要一雪前恥,而文種也在這個時候,獻上了“伐吳七術”。

伐吳七術的核心思想就是“弱吳”,將越國的能工巧匠送去吳國,讓其大興土木,消耗財力,阿諛賄賂吳國官吏,使其助長驕奢之氣,利用美人計,讓夫差無心從政,利用離間計,使吳王處死正吏能臣,這些手段一環套一環,逐步深入,使得吳國陷入自以為強大的安樂窩,而越國暗自整兵訓馬,發展軍事實力。勾踐採用文種的計策,一絲不苟的執行了整整十年,終於看到了戰勝吳國的機會。

國君:用你三策便復國,餘四策你留著地下用,嘆:古往今來皆如此

勾踐兵敗後求和,身為奴僕,幽靜三年

在公元前482年,夫差派兵北上與晉國作戰之際,勾踐帶領軍隊襲擊了吳國的大後方,殺死吳國太子,並擊敗了聞訊趕回來的夫差,吳越兩國陷入了緊張的軍事竟備,四年後,越軍再次擊潰吳軍,吳國從此由一個一流國沒落成三流國家,五年後,越滅吳,吳王自殺身亡,此時距離勾踐在吳國當奴僕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1年!

兩大謀士助勾踐完成了復國的大業,但不久范蠡就稱病告辭,隨後遊湖泛舟去了中原,途中還寫了一封信給文種,提醒他越王此人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希望他能和自己一樣儘快離開,文種知道範蠡是一番好意,也知道他說的有道理,可是如此高官厚祿怎能捨卻,於是便整日在家,觀察朝中局勢的發展。

國君:用你三策便復國,餘四策你留著地下用,嘆:古往今來皆如此

范蠡急流勇退,勸告文種

文種身為一個楚國人,卻掌管了越國的朝政,這讓許多越國臣子不滿,某些察顏觀色之人看出了勾踐對文種不似往日那般親近,於是就乘機打小報告,勾踐此人肯定是清楚這些告黑狀人的心思,但他在滅吳期間,做了許多不堪的小手段,這些事情文種都一清二楚,難保日後自己所做之事被國人知曉,那自己這一國之主還怎麼好意思面對國人?

於是勾踐將文種召到宮中,二話不說賜給了他一把名為屬縷的劍,然後淡淡的說:“當年先生在寡人立志之時,獻上了七條計策,如今用了三條吳國就已經滅亡了,剩下的四條,你帶到地下給先王吧,讓他們也試一試效果。”文種這才後悔沒有聽范蠡的勸告,此時事情已經沒有了轉機,於是就自殺而死。

國君:用你三策便復國,餘四策你留著地下用,嘆:古往今來皆如此

勾踐賜劍,文種被迫自殺​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見《史記·卷四十一·勾踐世家》。

伴君如伴虎,不管有多大的功勞,如果不知道“急流勇退“,結局便和文種一樣,幾千年來的教訓莫不如此,可是真要面對了高官厚宅、聲名利祿,又有多少人能夠像范蠡一樣擺脫名利,遊湖泛舟。歸家便是三生幸,鳥盡弓藏走狗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