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城市独行侠

轻轨最快速度可达每小时150km,公交车摇摇晃晃也能每小时20km,整个城市车水马龙,来去匆匆。

快,是城市的主旋律。

工作日的城市,人们在等待、堵塞、拥挤中开启快速的一天。有人在轻轨上艰难地单腿站立,有人在公交车上寻找被挤掉的鞋子,有人在急刹车时被踩脚,闷声骂了句粗话……

而滨江路上,浩荡的江风中,有人在独自行走。沿江而下,跨过东水门大桥,目的地在解放碑,全程四公里,用时一个多小时。

这是他上下班的方式。

像一个独行侠,生活在城市,又从城市的惯常中剥离。“寒江孤影”是对城市繁华与快速的穿透。

快与慢,是速度,也是态度。

“也恰好是可以行走的距离,四公里路程,不远不近。最开始就是想走走,锻炼身体,后来发现在这一个多小时里,时间与空间给予了一种支撑点,让人可以进入到放空的状态,可以思考,也可以什么都不想。这种状态让人感到独立并且完整。不像坐公交车,会感觉到身上的机械气息,似乎自己是整个城市的一个零件。”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出发,别人在轻轨或公交上低头看手机、打游戏、浏览网页、瞌睡的时候,他在看江上的行船、身边路过的人、风云变幻的天空,想着工作上的问题、早晨阅读的书中那个让人疑惑的句子。

时常能够豁然开朗。

也时常与日出同行,与日落同归。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如果加班太晚,还是会选择坐车回家。他说人不能囿于方式,要懂得变通。

也有人会觉得行走的方式过于浪费时间。

但他不以为然。浪费时间好过被时间浪费。

“以前总是很快,与时间赛跑,却总是被撂下。于是焦虑、急躁,想要更快……突然慢下来,才发现,快并不能超越时间,慢才能与时间平行,且每一步都很踏实。”

他看书也慢。逐字逐句,不理解通透,绝不翻页。认识他,才发现,阅读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书籍与猫


读书之人有静气。

这种气场不带侵略性,也不张扬,与之交谈,让人感到舒服。

他喜欢喝茶,茶具却很少,一只壶、一盖碗,两个杯子。这种喜欢非常极简,不刻意。

泡了一壶茶,分杯之后,他开始说起书籍。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人的习惯和兴趣爱好,总是从孩童时候就长出根芽。随着年岁的增长,有的习惯和爱好会被消解,有的则会拔节生长。

小时候喜欢看漫画书,尤其是哆啦A梦。想着某一天抽屉里也能突然跳出一只机器猫,可以满足自己那些微小又美好的愿望。

初中时候,开始看四大名著,但最爱的还是泰戈尔的诗。

“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觉得这样的句子非常美,泰戈尔的诗总有种淡淡的忧伤,这种情感契合少年无端的哀愁。也看罗曼罗兰和屠格涅夫,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挺精彩;屠格涅夫的《初恋》至今还记得主要情节,十分狗血。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高中开始接触日本文学,主要还是小说,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西村寿竹等。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他们的许多年号都是取自中国的古籍,比如近代的年号‘明治’是取自《易经》中的‘圣人难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年号‘昭和’取自《尚书·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看了《尚书》之后,才发现,日本其实很中国。”

之后又陆续读了许多外国名著,托夫妥耶夫斯基、卡尔维诺、帕特里克、阿加莎……对帕特里克的《香水》印象很深,情节奇异带点恐怖,作者的想象力令人折服。看到有位现代悬疑推理畅销书作家将《香水》的情节借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天下文学虽无界限。但人有国籍,并扎根在自己祖国的文化中。所以读到最后,他又回到了中国的经典书籍,并逐渐深入传统文化领域。

开始是诗、词、曲,而后涉及到建筑、戏曲、琴、棋……从佛家、道家到儒家。

“看的书越多,发现许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又独立。”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整个疫情期间,他每天六点准时起床,看《易经》两卦,读《尚书》一篇,然后开始一天的阅读。从四书,到五经……阅读成为生活。

“一提四书五经,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封建糟粕,包括我自己。去深入阅读后,才发现我们带有偏见。这些书我读的慢,第一遍会有些生涩,第二遍就会觉得很有趣。读《孟子》你会发现,孟子这个人很好玩,同时很欠打。读《易经》你会发现,中国许多思想的都延伸和扩展于此,易学讲天地乾坤、万物阴阳,其实字也有乾坤。如乾卦的元亨利贞,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很多意思,非常丰富。”

阅读是一个寻找的过程,需要刨根问底,才能看到真正的答案。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他的书籍堆满卧室,以及客厅一角,有些书还没来得及看。他一本一本地去解读,认真而专注,并不热衷于阅读的速度。

他养了一只猫,叫芝麻。成了他的伴读书童。疫情期间,猫与书,是日子的全部。

外面的世界很空,书中的世界却很大。不能走到街上,便走进书中。在万众皆焦虑的疫情期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未尝不是一种境界。

“阅读对一个人最大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前只能看见一片叶子,现在能看见一整棵树。”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他说古代人非常重视“行”,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是很勤奋的,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

许多典故以及经典句子,他总能脱口而出,也许与他阅读的方式有关。日积月累的不仅仅是成堆的书籍,还有思想的深广。


那个走路上下班的90后小伙,有一只猫和一屋子书。

言,及行。让人在他身上感受到古意。

生命之轻重,其实在于自己。阅读是一种让自己变得“厚”与“重”的方式之一,没有什么比内心的丰富更具有力量。

读书,最后自己成为一本书。

无论是行走,还是阅读,总有一些人在成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