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韩翃写下的寒食诗不止一首,其中一首吸睛无数还让他官运亨通

提到诗人韩翃,我们立即能想到他的成名作《寒食》,他就是凭着这首诗获得了唐德宗的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据说当时有两个韩翃,唐德宗提到韩翃时,下边人问是哪个韩翃,唐德宗特别提到是写出"寒食东风御柳斜"的韩翃,并在任命书上书写《寒食》时全文,言明委任状交给这个韩翃。韩翃因为这首诗成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为皇帝起草文告、诏书,跻身领导的秘书行列,仕途也进入快车道。我们就看看诗人的这首成名作: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人韩翃写下的寒食诗不止一首,其中一首吸睛无数还让他官运亨通

唐朝的寒食在清明节前两日,此时的长安已经满城春色,走在宽阔的御街之上清风拂面,点点烟柳枝条横斜,花香不时飘来,韩翃诗兴大发,却看到宫内的使者给权贵人家传送蜡烛,寒食是禁火的但是权贵却可以得到使用蜡烛的权利避开禁令,诗人或许是羡慕或许是讽刺,写下了这首诗。有人说这首诗是讽刺宦官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著者蘅塘退士就对这首诗进行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联系到唐德宗即位之初限制宦官权利,及赏识提拔韩翃,说这首诗是讽刺诗似乎还是有道理的。

唐朝的寒食节和冬至、元日并列,同时唐代寒食节还多了一项职能,《唐会要•寒食拜扫》载:"开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用拜埽礼。……永为例程。"

有了这道诏令,寒食节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借扫墓为由请假翘班了,以至于后来翘班的人太多,到唐德宗贞元四年不得不以"请假往东郊拜埽。多旷废职事。"为由下诏,"自今以后。任遣子弟。以申情礼。"

诗人韩翃写下的寒食诗不止一首,其中一首吸睛无数还让他官运亨通

允许扫墓,又不允许请假,自然有悖常理,所以到唐穆宗时寒食节的法定假期也就应运而生了。

人们在扫墓的同时自然少不了踏春赏玩,迎来送往,对于唐人来说这时候怎么能少的了酒与诗呢?韩翃也不例外,他也写了几首寒食节的送别诗。

送李明府赴滑州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

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

诗人韩翃写下的寒食诗不止一首,其中一首吸睛无数还让他官运亨通

在唐朝明府是县令的雅称,而少府则是县尉的雅称,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送一个杜姓副县长到四川上任。本诗中,韩翃的李姓朋友要到到滑州去担任县令,韩翃与他话别。有诗,有酒,有故事,他提醒朋友夜半酒醒要注意加衣别着凉,还鼓励朋友不要害怕,那么好的词赋,一定能获得上司赏识的。依依惜别的兄弟之情跃然纸上。

而下边这首《送蒋员外端公归淮南》同样借春色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韩翃写下的寒食诗不止一首,其中一首吸睛无数还让他官运亨通

送蒋员外端公归淮南

淮南芳草色,日夕引归船。御史王元贶,郎官顾彦先。

光风千日暖,寒食百花燃。惆怅佳期近,澄江与暮天。

寒食节到了,各种花也开了,这样的日子本来应该是弟兄们一起赏花游玩喝酒的日子,怎奈你却到回淮南了,怎么不让人惆怅呢?


送冷朝阳还上元

青丝䋏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


冷朝阳,唐代宗大历四年登进士第,不待授官,即归南京省亲,当时著名诗人钱起、李嘉祐、韩翃、李端等大会饯行,赋诗送别,为一时盛事。

诗人韩翃写下的寒食诗不止一首,其中一首吸睛无数还让他官运亨通

因此诗人在首联提到名遂身归,指的就是冷朝阳登科及第回家省亲,颔联则遥想朋友到达南京时的情节,落日秋风疏柳下乘坐乌榜船到达南京,白门是南京的别称。接着颈联则想象冷朝阳家的景色,最后的尾联是点睛之笔,那就是寒食惜别后我们的心还和你在一起,到了那边你可不要忘了我们这些相送的朋友呀!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就广为传诵。从这几首寒食诗可以看出,诗人景、情自然结合,由眼前之景自然流露出胸中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