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你知道那个“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吗?

寒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作为“清明节”的前奏,当今在“清明节”的光影下,它显得暗淡好多。

与寒食相关最令人熟悉的,估计就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了。根据《辞源》中对“寒食节”的释义大致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期间历经磨难,后在介子推等名臣义士的辅佐下复国,大赏群臣,而介子推与母归隐绵山。

寒食清明:你知道那个“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吗?

我把介爱卿烧死了……

晋文公想请介子推出山,给他加官进爵,以示他一代明君的形象。可是,介子推就是不肯出山,这时候晋文公手底下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个糊涂蛋,进献了“烧山”这么个鬼主意。谁能想到介子归隐之心那么的决绝,最终介子推母子隐迹焚身。

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下令在这一日禁烟火、食冷食,虽成“寒食节”。这个节日一般在清明前两天,久而久之就和清明合二为一了。到唐代,民间仍保留着大量寒食节一些特有的节日属性,比如禁烟火、吃冷食等等。

寒食清明:你知道那个“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吗?

小爷我可是“大历十才子”

唐代宗大历年间,出了个“大历十才子”,其中就有个叫韩翃(hóng)(韩翃注,看清楚是hóng)的。某年寒食节,百姓们家家禁火寒食,这位姓韩的小愤青却在日暮时分,看见王侯贵戚的深宅大院里飘出阵阵轻烟。于是口占七绝一首,即名《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春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写这首诗的韩翃,在今天看来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小愤青。他眼里容不得沙子,看见了就要说出来。你看看老百姓们都禁烟寒食,你们这些王侯贵戚却肆无忌惮的点蜡烛、散青烟,真是一群王八蛋,太可气了。

寒食清明:你知道那个“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吗?

我也要烧火啊……

所以,一气之下就诞生了这首七绝。在很多人看来,这首七绝普普通通,并没有什么神来之笔、旷世之句,那为什么韩翃的这首七绝得以流传千古呢?这说来,韩翃大概要好好的感谢一下那个李适,也就是唐德宗。

德宗建中年间,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就提名请求德宗皇帝御批,名单中就有这个天宝十三年的进士韩翃。可巧的是,当时有两个韩翃,中书省也搞得稀里糊涂,就以两个人的名字同时进呈德宗。德宗遂即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后来,韩翃的这首七绝《寒食》便开始广泛流传。

寒食清明:你知道那个“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吗?

御赐“小愤青”

你品,你细品这首诗,我是很感叹唐代是个很包容、开放的时代。这显然是一首彻彻底底的讽刺诗,只不过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诗之表看,这首诗不过是记录了民间寒食时节长安城里的风俗生活图景。前两句写尽长安繁华,高楼远眺,盛世长安尽收眼底。不然怎么能说“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用得有多好哦,也难怪德宗皇帝尤喜这句。

整个长安城都是春意盎然,和煦的春风可感而不可见其形的。所以,第二句诗人马上就写“寒食春风御柳斜”,有飞花、有拂柳足见春风之和谐。紧接着可就话锋一转,极具讽刺了。“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他含蓄委婉的讽刺王侯贵戚们的特权,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佞臣进行深刻的笔伐。

寒食清明:你知道那个“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吗?

盛世大唐

《读雪山房杂著》中说,韩军平“春城无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以盛世之景写萧索之情,以王侯贵戚的极尽富贵,衬写百姓们的寥落不公,韩翃这里表现得轻盈别致,而意蕴深沉。

要说唐代是个极度包容、开放的时代,许多后世文人皆有向往也是情理之中。韩翃这首诗,讽刺的就是王侯贵戚,而德宗皇帝却还以“春风无处不飞花”一句对其大为赞赏。这是韩翃之幸,也是时代之幸。

转眼几近寒食,这个传统节日的传统习俗你们家乡还有吗?韩翃的这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你们了解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