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导言

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说过:“苏轼,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

我们说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这么一种人,他的人格魅力无限,天生地自带光芒,血液里流淌着智慧,骨子里蕴藏着与生俱来的一团和气。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北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便是如此。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不仅不会被命运击垮,反而从苦难中迸发出无限的感慨和感动,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千古不朽诗篇。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东坡先生”和“清明节”

今天是“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寒食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气(日)。

对于华夏民族而言,这一天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民间是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诗话说“超然”

中国有句古话:“择日不如撞日”,我就和大家分享苏轼一首在清明时节写的一首,令后人百读不厌的经典词作《望江南•超然亭作》。

这首词飘逸旷达,豪迈与婉约并存,词尾一句更是感动千年。

恰巧这首词又是东坡先生创作于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清明时节”古人的感想

  • 民歌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当然农家所关心的是农事,自然离不开农活。

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气,那么诗人们关注些什么?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 当杜牧沉浸在“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绪之中,清明的阴雨让诗人魂不守舍,愁苦顿生;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完全符合乐天先生的天性,除了游春还有赏景;
  • 孟浩然在“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孟夫子除了怀旧,便是愁思;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 黄庭坚却在期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清明时节的晴好天气;
  • 大诗人陆游曾久居山村,所以他在感叹“桃李成尘总闲事,梨花杨柳最关情。”;
  • 唐代诗人韩翃感慨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谓千古佳话。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 宋代王禹偁孤独地吟唱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这是一个无聊而又无奈的清明节。
  • 宋代程颢的清明节也可以是这样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他的感知应当是清明冷,好年景。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 最能反映清明节的诗句,当属宋代名不见经传的诗人——高翥。因为他所看到的清明节最接地气。

他在诗中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样一副活灵活现“清明起烟尘,黄土埋故人”的“清明上坟图”。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看看我们的东坡居士在如何度过这个传统而富有诗意的节日?《望江南•超然亭作》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东坡先生在密州

那是公元1074年,苏轼由杭州调任山东密州。初到“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齐鲁大地,由于南北地域差异,苏轼一时间也是不太适应。

一年之后,苏轼的心态就完全变了,渐渐喜欢上了这里,和当地吏民们相处十分融洽。而当地的百姓也渐渐觉得,这位太守虽然是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不但文章名扬天下,还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质朴可爱。

苏轼在密州的日子是舒心愉快的,所以他的思想也越来越成熟,文风也日臻炼达,所以他更是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一次高峰。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据史料记载,苏轼在密州的三年,他写下了两首著名的《江城子》:其一,“老夫聊发少年狂”;其二,“十年生死两茫茫”;由于他的胞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当时正在山东济南任职,所以在一个中秋之夜,诞生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阙词序已表达的很明了清楚。

上述大作,对于后世文人可谓耳熟能详。这个时期,除此之外要说最能体现苏轼旷达飘逸情怀的另一佳作,非今天所说的这首《望江南•超然亭作》莫属。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 “超然台”是一个古迹,原为密州城北的一个旧台,是苏轼来到密州后的次年8月,命人修葺而成。“超然”二字由其弟苏辙所题,大概出自《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 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和几位友人登上“超然台”赏春。此时寒食刚过,清明将至,登高望远,忍不住触动乡思,填出此词。

如今我们欣赏这首词,不禁感慨,其豪迈与婉约并存,将“春日景象”与“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表达了诗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如是说

这首词作上阙,首先交代了登台之所见。

首句点明了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一句“春未老”即有庆幸春天还未逝去之义,又暗含时光悄然流逝的感叹。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点明登临之义。将眼前图景如画卷一样铺展开来,让人眼前仿佛出现一片繁花似锦、春水荡漾的醉人景色。

而后由近及远,以“烟雨暗千家”作结,描绘出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寥寥数语,密州城郊外的风光,尽收眼底,十分传神。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词作下阙抒情,是由上阙所写之景兴发而来。“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从这一天起要禁火三天;寒食过后,才能重新点火,故称为“新火”。

按常理人们应当返乡祭祖扫墓。词人强调此时的自己却不能返家,所以“酒醒却咨嗟”。“咨嗟”实为叹息无奈,而所有这些慨叹,皆因思乡而起。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苏轼毕竟是苏轼,决不会让自己沉浸伤感,难以自拔。所以笔锋一转,直抒胸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词人为排遣思乡之苦,兴致勃勃地煮起新茶来。暗示了词人心中难掩的苦闷,同时又反射出词人超强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这也正是这首词积极意义之所在。

结尾一气呵成“诗酒趁年华”,动人心弦,千古绝唱。既是对词作的进一步升华,又是全词的总结。在词人心中,人应该抓紧时间,诗酒以自娱,只有这样才能超然物外,忘掉烦恼。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 从写作手法上:“年华”与开头“春未老”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可以说,整首词紧紧围绕“超然”二字,层层推进,最后真正进入了“超然”的境界。情景交融,飘逸旷达。
  • 在作品的布局上:从全景着眼,抓住“斜柳”、“春水”、“春花”、“烟雨”等暮春特有景象进行描写。而后又通过特有的节气——“寒食节”加以贯通,用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反映出了个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 在东坡先生的笔下,暮春景色与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完美,也只有苏轼才有如此手笔!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结束语

同样是“清明节”,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感悟,在众多的文人墨客中,唯独东坡先生与众不同。

纵观史册,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一些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境地?

  • 他们都能自然而然,随遇而安。很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如同在不经意间,遇到久别重逢的朋友,他乡遇到故知,轻松洒脱,以饱满的情怀迎接未知,无拘无束,达观超然。
  • 与此同时,周围的大环境也会因为他们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这类人并没有什么超强的自然能力,却拥有自然能力不可替代的感染力,或者说是人格之魅力被后人啧啧赞叹。
  • 对于这种人而言,任何生活的磨难,都可以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化解,这种心态就是豁达乐观,超然洒脱。
又是一年“清明节”,900多年前苏轼的“寒食”感悟|诗酒趁年华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大家好!我是 ,时至“清明时节”,与大家共同分享苏轼的《望江南》。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