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詩丨西楚霸王項羽·垓下歌

帝王之詩丨西楚霸王項羽·垓下歌

項籍(前232-前202),字羽。

垓 下 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說明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3年,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一場歷時三年的爭奪封建統治權的大規模的拉鋸戰。也是決定雙方前途和命運的戰略決戰。在這場戰爭期間,劉邦屢戰屢敗,卻由弱變強;項羽屢戰屢勝,卻由盛而衰,被困垓下。突圍,又陷於陰陵大澤(疑為今安徽和縣綽廟鄉之裕民圩),劉禹錫曾有詩“一夕湖為地,千年列郡名。霸王迷失道,亞父所封城”。最後竟陷入十面埋伏,在四面楚歌聲中,公元前202年冬十二月於烏江畔慷慨自刎。時年三十一歲。項羽在自刎前一天夜裡聽到四面漢軍盡唱楚歌,忽生悲心。他一會兒望著跟他形影不離隹的心愛的虞姬,一會兒撫摸著跟他南征北戰的千里烏騅馬,心潮澎湃,遂慷慨悲賦此歌。他自己先連唱幾遍,虞姬亦和。項羽淚下數行,左右皆泣不成聲。

簡注

①垓下:漢地名。在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公元前202年冬十二月劉邦調集韓信、彭越等部,將項羽十萬大軍實施了“垓下之圍。”且圍而不攻,乘風高唱楚歌以攻心。繼之以決戰。項羽軍被擊潰於此。

②垓下歌:古歌名。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被漢軍圍困,兵少糧盡,夜飲帳中。自知敗局已定,因慷慨悲歌。後人稱為《垓下歌》。

③時不利:時勢對自己不利。既怨天不助自己。

④騅:毛色青白相間的馬。項羽坐騎名烏騅。日行千里。

⑤逝:奔馳、風馳電掣貌。

⑥可奈何:可怎麼辦?

⑦虞:美女名即虞姬。

意譯

我力能拔山啊豪氣蓋世。

時運不利啊馬也不願奔馳。

馬不奔馳這可怎麼辦啊!

我心愛的虞姬啊該將你如何!

釋義

這是一首催人淚下的絕命歌。項羽在窮途末路之際,並不想他的千軍萬馬,也不想他的萬里江山,也未念曾跟隨他破釜沉舟的八千子弟,也未念“亡秦必楚”的江東父老,湧上心頭的卻是另外的四件事物:我項羽英雄一世,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時運不濟,天未助我;日行千里的烏騅馬現在不肯聽使喚;美麗的虞姬啊你卻讓我心不甘。歌亦慷慨,情足悲壯,但至死不悟,歸敗咎於天,似不知“日三省乎己”為何物!一味恃武力經營天下,未諳文武之道張馳之方略。遂滅而何憾!故司馬遷謂“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詩話

①韋良成、姜葆夫選注《常用古詩》謂“這首詩以感嘆的語調寫出了項羽自己認為力大無比,氣魄超人,但由於時勢不利不得不失敗的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詩中充滿了英雄末路的慨嘆,情調慷慨悲壯。”

②《古代詩詞曲名句選》謂“感到大勢已去,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於是在帳中飲酒,悲歌攄懷……激昂慷慨,嗚咽纏綿。”

③北宋女詩人李清照曾有《絕句》詩一首以詠項羽垓下之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楚霸王項羽不願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為,特別表達了崇敬的心情。

【文丨鄭世昌先生。作者系立身國學網編輯團隊指導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