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諸侯國-曾國

曾國,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給周文王幼子毛叔鄭(又名冉季,周武王同母之幼弟)第三子南宮氏,又名南公之封地,受封建國於漢水隨地。曾國在史書又稱為隨國,大約存在於西周成康時期至戰國末期,共七百多年。


周朝的諸侯國-曾國

曾國

曾國的建立,屬於西周王朝經營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實現了周王朝對江漢地區的有效控制。 春秋末期,吳王闔閭伐楚,攻佔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逃到曾國(即隨國,參見曾隨之謎) ,被曾國保護。 曾國曆史不多見於傳世文獻,由最新的隨州葉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發現,西周早期的曾國僅存於隨州的漂水流域,但隨著鄂國被周天子消滅,曾國迅速擴展至漢北及河南新野一帶,成為替代鄂國的漢東第一大國。

綜合歷次考古發現來看:西周早期的有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兩週之際的有京山市蘇家壟文化遺址曾國墓地,春秋早期的有襄陽郭家廟擂鼓墩曾侯墓, 春秋中期的有隨州棗樹林曾侯墓地, 戰國時期的有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還有隨州文峰塔發現的春秋時期的曾國,可以認定的確有一個曾國一脈相承。

從西周初期到戰國中期,跨越700多年的曾侯墓葬群,分佈在河南省南陽市、湖北省隨州市、襄陽市、荊門市等地區,可窺見歷史上曾國(隨國)所控制的區域。

簡介

曾國的故城遺址在今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 "曾"名稱起源的歷史較為久遠。關於"曾"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辭《掇續》六二的"左比曾"的銘文,另有"安州六器"中的銘文載:"王令中先省南國,串(貫)行, 在 (曾)"。

曾都區域內,夏商封建厲國,西周時期有厲、隨、唐三國,均建都於此。春秋桓公6年(公元前706年)所載"漢東之國隨為大",說明曾(隨)國成為統漢東諸國抗楚之盟主。後楚於公元前569年滅厲(賴),公元前505年滅唐,戰國末滅隨,並厲、唐入隨,以"隨"建縣,秦漢因之。晉太康9年(公元288年)置隨國,南北朝宋泰始5年(公元469年)升縣為郡,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升郡為州。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楊堅進爵為王,封地於隨,領二十郡。嗣後各朝為州,民國廢州為縣,是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地。

近百年來,隨州市的曾都區、漢水西岸的宜城、鍾祥、武勝關的豫南,先後多次出土有"曾"銘文的青銅器,如"曾侯仲子父鼎"、"曾子仲鼎"、"曾侯白戈"、"曾姬無血 "、 "曾都尹法之行 "、"曾孫法之鼎"等。 1978年春夏,曾都區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系列編鐘,震動了全國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專家們通過對這些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以及史料進行研究和考證,得出了"曾隨合一"的結論,即在2400年前,以曾都區為中心的漢東地帶的"隨"國即"曾"國,隨州城為曾都。

曾都區歷史悠久,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於此,而被稱為我國農耕文化發祥地;因舉世聞名的曾侯乙古墓大型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而被譽為東方古樂之鄉。從1961年起,境內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砍伐石器工具是"長江流域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的三里崗鎮冷皮埡遺址是江漢地區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城東西花園遺址被定為"獨立的文化類型"。

考古證實,西周早期曾國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隨州

隨州葉家山墓群的考古發掘證實,西周早期曾國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隨州。從銅器出土範圍看,西周早期曾國並不大,似應僅侷限於隨州的漂水流域,但隨著鄂被周的消滅,曾國迅速地擴展至漢北及河南新野一帶,成為替代鄂國的名符其實的漢東第一大國。

從2011年2月份開始,湖北省文物局組織考古人員對位於隨州市經濟開發區淅河鎮蔣寨村八組的葉家山墓地進行發掘,面積37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65座和1座馬坑,除2座大墓未掘外,其餘墓葬都已發掘完畢,出土陶、銅、瓷、漆木、玉石等各類文物739件套,青銅器多達325件。黃鳳春說,葉家山墓群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餘年,說明此處墓地應是與早期曾國、曾侯相關的一處家族墓地。在發掘的這批墓葬中,5座墓葬出土的銅器都發現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諫"的銘文。根據墓葬規格和出土銘文初步判定,這五座墓葬可能為曾侯諫墓、曾侯諫夫人愧氏墓、曾侯諫之子白生或其夫人墓。

考古人員在葉家山墓地周圍又新發現了9處商周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其中,以已知的廟臺子遺址為中心的聚落群最大,面積達30萬平方米,有城牆、壕溝和大型建築基址的遺蹟,應當是西周早期的一個重要古城。葉家山墓地與廟臺子遺址相距不足1公里,初步判定,葉家山墓地的主人當與廟臺子遺址有關,廟臺子遺址可能是西周早期曾國都城之所在。這一發現也證實,"繒"與曾無關,曾國的政治中心應在現湖北隨州。

自曾侯乙墓發現後,長期以來,有關曾國問題的討論不絕於學界。有關曾國的來源和始封問題未成定論,大多學者認為曾國是在西周晚期周滅鄂後而立國。葉家山墓地西周早期所見銅器銘文表明,西周早期不僅有曾國,並已稱侯,曾、鄂應是同時並存於隨州的兩個古國。


國君列表

曾伯文,見曾伯文簋。名文,西周晚期人。

曾伯宮父穆,見曾伯宮父穆鬲。名穆,字宮父,西周晚期人。

曾伯陭,見曾伯陭壺。名陭,春秋早期人。

曾伯從寵,見曾伯從寵鼎。名從寵,春秋早期人。

曾伯黍,見曾伯黍簠。名黍(雨上黍下),春秋早期人。

曾侯馬白,見曾侯戈。名馬白(馬是左尹右馬),春秋早期人。

曾穆侯,諡號穆,見周王孫季怡戈,春秋早期人。

曾侯,見曾侯簠,約與楚成王同時。

曾侯與,見曾侯與三戈戟。名與(辵部的與),春秋晚期人。

曾侯鉞,見曾侯鉞簋。名鉞(邑部的鉞),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人。

曾侯乙,見曾侯乙鼎、《曾侯乙簋》等等。名乙,戰國早期人。

曾侯夨,見曾侯夨簋。名夨(上日下夨),戰國早期人。

曾侯諫,名諫,見曾侯諫鼎。


考古成果

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確認的13位曾侯分別為:

曾侯諫、曾侯犺、曾侯羊白、曾侯仲子游父、曾穆侯、曾公求、曾侯寶、曾侯得、曾侯昃、曾侯與、曾侯鉞、曾侯乙、曾侯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