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相传,李世民在年幼时就相当聪明伶俐,有段时间母亲病了很痛苦,小李世民的眼泪也随之落下,但他试着想很多办法来让母亲高兴起来,如招大量歌女,都没有奏效。一天,他脑海中灵光一闪,做了10个小木偶套在手指上,他选了一些简短的故事剧目再辅之诙谐幽默的语言,母亲终于笑了。这种把木偶套在手指上的表演被人们称为扁担戏,并很快由宫廷传播到民间,很受百姓青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扁担戏又叫五指木偶戏,表演时一根担子就可以挑起全部的家当,或者演出时一根扁担就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舞台,这是一种小型的木偶戏,因此被人们称为扁担戏。起初也就是清末,扁担戏是由安徽艺人传到河南驻马店等地区,这些艺人常常是一人挑着戏担子串乡走村进行表演,表演得惟妙惟肖,全部过程仅靠一名演员就足够,这种简朴却具有很高的娱乐性的小木偶戏很快便引起河南人们的喜爱,人们纷纷争相学习扁担戏,并常常在家人面前进行表演,逗家人开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扁担戏很快就在河南甚至周边省市风靡起来。2006年,扁担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根扁担就足以挑起全部的乐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艺人们常常奔波不同的地方进行表演,不觉辛苦。扁担戏的曲调多以戏曲、说唱艺术为主,尤其是说唱艺术,具有读谐幽默、惹人笑颜的特点,在表演中,唱腔和念白往往随着剧目中人物角色的改变而随之变化,虽然演唱以河南地区的方言为主,但艺人在走他乡的过程中,也加入了所到地区的方言,所以扁担戏的语言较为复杂,对演员的要求也比较高,表演者要有多变声腔、协调的动作等高超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在时间的累积中,扁担戏的剧目具有种类繁多、内容翔实等特点,很多曲目都是根据百姓喜欢的传统历史小说或者民间故事改编的,其实历史小说,内容很广,转折点多,容易触动观众的感情点,但演出也显得稍微困难。如《西游记》、《水浒传》、《岳飞传》等深受百姓喜欢的剧目。在表演中,最主要的道具是木偶,其次是看这个艺人的说唱水平和口技技巧,在表演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甚至连人物出场都有特定的声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王二卖豆腐》、《王小上山砍柴》、《武松打虎》、《大闹天宫》、《刀劈王伦》、《三打白骨精》、《老包侧陈世美》、《穆桂英》、《破天门》、《辕门缉子》、《东郭先生》等剧目都是百姓中影响范围较广,拥有很高的声誉。表演中,常常会同时出现很多的木偶人物,而且这些人物不仅有动有静,还要有对话唱词、大打出手、翻筋斗、打旋子,还得有兵器的碰击声、乐器的声音,甚至还有关于天气的声音如雷声、雨声、风声,所有复杂的表演,皆是由演员的十个手指来控制,一张嘴进行口技表演来完成,这些剧目具有复杂的情节,丝毫不亚于一场大戏,所以对演员来说是个很高的考验,练就这种炉火纯青的技艺,需要长年累月地进行锻炼,很是艰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这种小巧的木偶表演戏已经深深地流传到百姓生活中,是百姓娱乐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在百姓中很受青睐。扁担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丰富我国传统的曲艺剧种种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完善曲艺史更是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扁担戏的观众越来越少,扁担戏慢慢地变成一部分人自娱自乐的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冲突,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滨方式正在逐渐从人们视线里消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再也看不到扁担戏这种中国传统戏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