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

小符才露尖尖角,早有蜻挺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你一定读过宋人周敦顾的《爱莲说》吧,你对“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当留下高尚而圣洁的印象。你也一定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清幽美妙的“荷香月色”更是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两首咏荷诗,同样也能使你得到美的享受。

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

杨万里

杨万里最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他曾说过:在后园散步,或者登临古城,或者采菊赏花,总有千万种景象纷至沓来,向我贡献写诗的素材,常常是挥之不去,前面的景物还没有写下来,后面的接着又来了,因此一点也不觉得作诗有什么困难。(原文引自《荆溪集》自序:“步后园,登古城,采频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子请材,盖庭之不去,前者未销,面后者已迫,澳然未觉作请之难也。”)这是因为诗人平时注意观察自然,一旦把自然景物写到诗中来就生动逼真,清新自然。下面我们将要赏析的这两首味荷诗,很能说明杨万里这类诗歌的艺术特色。先来看第一首《小池》。这是一首七绝,四句诗是这样写的: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先写小池和周围的环境:一汪清泉,滑滑细流,无声地流淌着,形成这样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边有郁郁葱葱的林木,浓密的树荫倒映在水面上;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柔和宁静。在这样一片温馨宁谧的小池塘里,诗人再推出他要吟咏的对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从泥中冒出水面的新荷,叶子还没有舒展开来,方才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在这个尖尖的小角之上,还有一只蜻蜓站立在上面。以上就是《小池》这首小诗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小巧玲珑、生趣盎然的画面。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观察自然景物的细致以及诗人捕捉自然景物入诗手法的高妙。

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

泉眼无声惜细流

例如,第一句描写泉水“泉眼无声惜细流”,诗人用一个“惜”字,不仅把泉水的涓涓细流缓缓流出的景象表现得十分准确;而且又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泉水写“活”了,仿佛这汪清泉十分吝惜自己,舍不得流出似的。这样就使诗句顿时增添了无限情趣和韵致。又如,最后两句描写荷叶和蜻蜓,那刚出水面的新荷,翠绿的嫩叶卷起尖尖小角,却早有一只可爱的蜻蜓立于其上。这是诗人刹那间所见的景象,却能手捷眼快,简直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把那稍纵即逝的一瞬“定格”为永恒的诗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

杭州西湖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首,题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描写杭州西湖的,“净慈寺”是西湖边上一个著名的佛寺。“晓出”是拂晓时从净慈寺出来。“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曾做过直阁秘书的官。这个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起。一天早晨,诗人从净慈寺出来,送朋友林子方出行,经过西湖边,看到西湖美丽的景色,随即吟成了这首小诗。这也是一首七绝,诗人写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前两句交代时间和地点,强调六月的西湖风光特别美好。“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人说,毕竟是西湖啊,它的炎夏六月,比起春、秋和冬日,风光大有不同。农历六月,在江南正是暑热难当的时节,然而西湖却不同。为什么不同呢?诗题已经告诉我们,诗人是一大早从净慈寺出来,来到西湖边上,这里地处山水之间,加之西湖水域宽广,也能减少几分暑气,因此诗人此时不但不会有暑热的感觉,反而觉得格外凉爽。再加上眼前的景色如此美好,所以诗人兴致极高,觉得六月的西湖风光特别不同。

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那么,六月的西湖风光有什么不同呢?它的特异之处何在?诗的后两句做了具体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上一望无际的荷叶,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碧绿的荷叶之上,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映着早晨的阳光,显得格外艳丽。可以想象,爱好大自然的诗人,面对西湖万顷碧叶红花,怎能不为之而陶醉,为之而吟呢!诗的前两句仿佛是诗人看到眼前这片胜景之后的一声喝彩,脱口而出,夸赞西湖的风光,虽然并不具体,却是满怀激情。随着这声喝彩,诗人便采用浓墨重彩具体描绘了湖面上的荷花那浩渺广阔的气象和鲜艳夺目的景色,使我们切实感受到西湖六月的不同风光。

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这两首咏荷诗,虽然都是以自然界的荷花为吟咏对象,但境界绝然不同。前一首《小池》显得清幽雅致,形象小巧;后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写得境界阔大,气势恢宏。然而,无论境界如何不同,而诗人师法自然的精神是一致的,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那样:“不是风烟好,何缘句子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