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孤独,焉知非福?

作家苏童说:孤独是一种生活状态,是非常有光亮的东西。孤独带有非常非常强大的否定,孤独就是对社会现实的任何的不认同。有研究表明:人类科学和艺术史上很多真正的伟大天才都是孤独症(即自闭症患者),如爱因斯坦、牛顿、毕加索、梵高、福楼拜、托尔斯泰等等,他们才高八斗,具有和普通人不一样的特质,都有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的那种求异性思维。但由于注意力太集中于专门的某些领域,无心思管别的事,因此人情世故、待人接物方面合乎大众模式的谈吐、思考及行为自然欠缺,因而不被大众认可。因为在大众眼里,超常的人就是"不正常"。

其实孤独者多是有思想、有个性、十分自我、清高的人,所谓"卓尓不群"是也。但中国之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已形象地说明从古至今此类人不受欢迎。王东岳更是在《追求完善的遗憾》一文中说:"社会中的各类精英都是些更为残缺的人格化身,倒是那些一无所长的寡民百姓,其身心发育反而可能比较健全一些。故贝多芬、诺贝尔之流虽堪称人杰,但他们注定不能讨来女子的欢心"而孤独一生。因他们在女人眼里就是"怪物",没有情趣而有"心病",拿得起"放不下",在日常生活中是笨拙、甚至是荒唐的。

但是,孤独者不怕孤独,他们以别人不能忍受的沉默和孤独省略了世俗的生活,为的就是要和旁人保持距离,独立于人群。他们陶醉在音乐中,自得其乐;他们挥洒文字或图画,尽享发泄之愉悦;他们观赏大自然:从一枝临风摇曳之柔条,一片扑簌坠地之落叶,一滴鸣溅溪涧之清露,一缕发自花儿之幽香,一朵猩红绽露凌晨吐放之雏菊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此外,也许在他们眼里,动物(猫、狗之类)比人可爱,于是不屑于与人交谈。何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类似他们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哪里去找?也就没有可交谈的对象。不过他们宁愿做"阳春白雪",也不屈就"下里巴人"。有句话说:"物以稀为贵","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君不见现今高等学府里,大多挂着他们的肖像,毕竟瑕不掩瑜,谁又能说他们是神经病呢?(自闭症即是精神疾患的一种)。"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也不枉来世间走一遭了。而芸芸众生,不过跟蛆虫蚂蚁般活过一回罢了,根本不值一提。

芸芸众生是空虚、无聊、怕孤独的,所以打麻将是他们逃避无聊之首选。在这方面他们远不如孤独者强大,正常的孤独者不需要打麻将、看电视来排解寂寞,他们天生练就怎样独处,并乐在其间,自觉生命因此而精彩。两相比较,两者之间的消遣方式不可同日而语。只不过,大众的要求不高,容易满足,他们觉得,有吃有喝,打打麻将,已是天堂的生活了,所以整天高高兴兴,身心健康。而孤独者由于希求甚高,无法实现的希望会让他们忧郁,一旦达不到目标,就觉得生活里没有什么让人雀跃的事,产生厌世感。再者他们都心思细腻,神经脆弱,敏感多疑。每一声鸟啼都溅起泪滴,每一片落叶都敲碎心房,每一束目光都充满猜疑。一丝刺激便能令其崩溃。稍不留神就酿成悲剧,象牛顿在50多岁时就精神失常。但无论如何,他们执着,他们专注。在好的情况下,他们最终品尝了伟大的胜利和成就;在坏的情况下,即使他们失败了,至少也很伟大的倒下,因为那些自始至终从不知道胜利或失败的人,永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悲哀不是孤独,而是鲜少被人理解,一生活在世俗的异样目光里。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执念,宁肯孤独地守着,也决不肯放,即使代价是孤寂一生。而且,他们不会纠结于此,他们会向鲁迅先生学习"横眉冷对千夫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