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贏家》:一場演習,讓我讀懂了塔勒布的“最不寬容者獲勝”

文:盛夏琳琅

圖:網絡

《大贏家》:一場演習,讓我讀懂了塔勒布的“最不寬容者獲勝”

《大贏家》是繼《囧媽》之後,第二部採用線上首映與影迷們見面的喜劇片,自3月20號上映以來,豆瓣評分6.8,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疫情環境下,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

影片改編自日本小說《永不結束的遊戲》,主要講述了一個銀行職員嚴謹(大鵬飾演),在一次演習任務中假扮劫匪搶銀行,在所有人敷衍了事想盡快結束“遊戲”時,他一人堅持較真,不折不扣完成演習的故事。這部電影用一個荒誕的黑色喜劇講述了一個關於“認真”甚至是“較真”的故事。

《大贏家》:一場演習,讓我讀懂了塔勒布的“最不寬容者獲勝”

因為嚴謹的“較真”,一場本該5分鐘結束的演習,變成了一場長長的結束不了的“遊戲”,“遊戲”中人物紛紛上場,隨著大部分人的敷衍參與,各種搞笑、荒誕的場面不停上演,虛擬的演習,真實的體驗,輕鬆中不由讓人緊繃。

而這個看似荒誕,實則嚴肅的故事,在喜劇外衣的包裹下帶給觀眾陣陣歡笑時,將觀眾推上上帝視角,感受故事的真實與虛假,產生層層思考。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通過塔勒布的“最不寬容者”獲勝的原理,來看一下為何認真甚至“較真”的人,總能夠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大贏家》:一場演習,讓我讀懂了塔勒布的“最不寬容者獲勝”

01 演戲VS演習,人生不是演戲

在《大贏家》的眾多的角色之中,他們有的“嚴謹較真”,有的“隨便應付”,有“堅持”,有“執迷”,好像是“傻氣”,又好像是“執著”。

《反脆弱》和《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最不寬容者獲勝:少數派的專制》。他在這個文章裡說,推動歷史前進的,從來都不是什麼“主流學者的共識”,也不是什麼“民主的選擇”,更不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是一小撮特別執著地動真格兒的人

我們來簡單看一下影片情節:為配合公安部演習,民灃銀行派本行員工分別“本色出演”各自角色,而讓嚴謹扮演“劫匪”,準備演出一場完美的“警匪片”。

沒想到演習一開始,各路演員真的是認真演戲,只有嚴謹認真在演習。他提前鍛鍊體能,仔細觀察運鈔車動向,摸清銀行內部監控安保等細節,還制定了詳細的行動方案,安排家人接應,安排銀行內應。

種種思維嚴謹、邏輯縝密的作戰方案最終贏得了整場演習的勝利。可以說以一己之力,贏得了不可能的戰爭。最後還喚醒了所有參與演習人員,帶動他們也認真參與進來。大家意識到對演習“走過場”和“玩真格兒”兩種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結果。

這是一場少數人贏了大多數的戰爭,看似荒誕兒戲,但整場電影看下來,你會不由思考:如果是真的呢?嘻嘻哈哈、一團和氣的一群人,是真的有可能輸給執著較真,“不寬容”的少數人的。

《大贏家》:一場演習,讓我讀懂了塔勒布的“最不寬容者獲勝”

02 《大贏家》:為何最不寬容者反而獲勝了?

(1)“主流派”:演習中漠視規則,生活中終將失敗或淘汰

故事開始,主導演習的那些“導演”都沒有重視,早早預設半小時結束。

銀行行長為攢熱度、刑警隊長為完成任務、記者慢悠悠過來採訪,他們都按臺本有序來參演。

想不到的是,他們遇到了一個較真的“悍匪”,不按套路出牌。早早候場的姚警官,假扮醫生的女特警,還有四個後門突襲失敗的特警,都因太輕敵而“犧牲”。

行長急了,怕麻煩也怕影響不好,不顧規則,利用職權逼迫嚴謹結束演習。

雖然後來被公安局長制止,判他出局,可想到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漠視規則的“主流派”,因他們的“形式主義”導致發生惡果。

比如影片中提到的銀行貸款問題,片中行長為了業績不顧流程,示意嚴謹可以先放款給客戶,缺的手續後補。

現實中真有其事,早幾年前,鋼材市場在我們這一帶生意興隆。我們銀行有個行長和信貸經理為了業績,輕視規則,有些不符放款條件的鋼材公司也照樣放款,沒有做足資產保全手續,導致企業垮掉後,我們銀行也虧損嚴重。

這些貌似寬容的“主流派”不是少數,做事看重功利,缺乏責任心,用表面光鮮亮麗的外表求成績,不紮實解決實際問題。

一旦遇到實戰,危險頻發,顧此失彼。

(2)“民主的選擇”和“沉默的大多數”:無所謂的態度往往不能獨善其身

除了那些漠視規則的“主流們”,還有大批抱“無所謂”態度的參與者和“吃瓜群眾”。

大堂經理希望演習早結束早下班,蹭半天休息,銀行老員工因為牙疼不想配合演習,特警隊長抱遊戲心態一心求快……

他們都一心敷衍,沒有誠意參與,只為完成而完成,不講結果,無所謂輸贏。

在演習中,大堂經理和櫃員為了早點結束演習,爭著“先死”,老員工因無法看牙拒不配合,還有姚警官居然“死而復生”……

一出出鬧劇笑料不斷,荒誕的情節背後指向了嚴肅話題。

得到李翔老師說過,一件事情做不成,那可能是因為你不夠較真兒。為什麼很多海外華人,在美國沒有什麼有力的政治聲音,在公司裡只能當個好員工而當不上領導?因為大多數華人都是吃瓜群眾。他們在美國想的是獨善其身,很多人還是琢磨著掙點錢將來回中國去,對美國的公共事務不關心,也不較真兒,那你說這種態度能影響到人家嗎?

演習不是演戲,不認真的演習根本發現不了存在風險,根本達不到演習意義。

試想萬一搶劫是真的,劫匪是殘暴的,那些玩具槍、炸彈是真的會要人命的。

(3)少數執著動真格的人贏在最後

嚴謹是退伍軍人,退伍後又考取會計學碩士學位,一直有嚴格的規則意識和精細的邏輯習慣,即使接到扮演“劫匪”的工作任務,也一絲不苟投入進去。

他計算每一張鈔票的重量,算出搶劫大量現金是個體力活,於是鍛鍊體能,每天拖著一行李箱鈔票跑步。

他精心考察地形,設計幾套方案,在警察按常理堵住門口時,嚴謹跑回銀行,挾持人質與警方對峙。

看似搞笑的“皮卡丘”頭套、水槍、紙牌體現了嚴謹執著、堅定的較真態度。

他的計謀令警局局長刮目相看,讓警方的懈怠和銀行安保的漏洞一一暴露,如果是真的搶劫,“警察的生命也只有一次”。

塔勒布的新書:《非對稱風險》說到,所謂非對稱風險,就是說,當一個人不用對自己的行動結果負責任的時候,風險就開始了,一點一點在積累了。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周圍,有多少人乾的活,是不用對最終結果負責的?這樣的人越多,你所在的地方,非對稱風險就越大。

整個演習中,大部分人不認同演習,對結果不負責任,風險就是這樣慢慢累計,一旦遭遇真實狀況,後果不堪設想。

“不寬容者”是嚴格的“知行合一”者。從接受扮演“匪徒”開始,他就是真實殘暴的匪徒。

凡是匪徒想到的,嚴謹都去盡力實施,給警察製造很多“麻煩”,也同時發現很多潛在的風險。

比起那些說一套做一套,只想著走過場的“群演”,超嚴謹的“匪徒”必勝。

《大贏家》:一場演習,讓我讀懂了塔勒布的“最不寬容者獲勝”

03“不寬容者獲勝”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生活是我們自己的,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要有對應的態度和行動。

胡適先生有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差不多先生》,說的是有個叫差不多的人,凡事不講究,總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媽媽讓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坐火車誤點也不急,覺得今天走明天走差不多,後來得了急病家人找錯醫生,找了獸醫來給他看病,他還覺得醫牛醫人差不太多,結果一命嗚呼。

影片中那些不把演習當回事的人,也跟差不多先生一樣,隨便敷衍,覺得反正是假的,差不多得了。他們安於現狀,得過且過,凡事混一下的態度註定一輩子碌碌無為,危機時刻,最先倒下的也是這些人。

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想要過上期望的生活,想要工作出人頭地,首先需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了目標還要轉化成行動。

怎樣把目標轉化成行動的動力呢?

陳海賢老師有一個有效的思維方式:“控制的兩分法”。就是努力控制我們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圖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

具體分兩步執行:

(1)思考擔心的事情裡,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並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認識到我們並不能控制所有事情,是一種心智上的成熟,把注意力專注到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上去。

(2)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來,並作成計劃,努力把它做好。

控制也不是妄想,光靠想、敷衍,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必須要有切實有效的計劃並且堅決執行。

影片結尾歌曲《漫步人生路》非常應景,人生路上,沒有演習,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04 結語

導演於淼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大家從小就被教育說你腦子要特別變通,要知道利用身邊的關係,懂得成功的捷徑,但其實這不是生活的常態。或者說,

這個世界恰恰因為有一絲不苟的人,其他人才可以享受相對自由的生活,這些少數派的精神值得被拿出來討論。

我們每個人都是芸芸眾生中渺小的一個,願我們走好每一步,成為自己人生的大贏家。

《大贏家》:一場演習,讓我讀懂了塔勒布的“最不寬容者獲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