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類人,為何劉伯溫、李善長可取名,而朱元璋只能“編號”?

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直至參加了紅巾軍起義,投入郭子興帳下,方才更名為後世皆知、而又霸氣十足的“朱元璋”。郭子興為其取此名也是寓意明顯:“朱”與“誅”諧音,“元”代表元朝,“璋”是一種利器,合起來便是“誅滅元朝的利器”。可見郭子興很有先見之明,第一眼就瞅出朱元璋的遠大前程,而從他兒子身上怎麼也瞅不出,故給兒子取了一寓意不清的“郭天敘”。

翻開朱元璋的族譜便會發現,這簡直就是數字的海洋。朱元璋五世祖名為“仲八”,高祖名為“百六”,曾祖為“四九”,祖父為“初一”,父親為“五四”,到了朱元璋這一輩,朱五四生有四子,分別取名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老四“重八”自然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朱元璋了。

同一類人,為何劉伯溫、李善長可取名,而朱元璋只能“編號”?

除了朱元璋這一系,其祖宗其他系均將“數字編號”發揚光大,如曾祖那一輩,除了生出朱元璋祖父“初一”以外,還生有“初二”、“初五”、“初十”四子。到了朱元璋父親一輩,共有兄弟二人,朱元璋伯伯名為“五一”,也生有四子,名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

為何朱元璋的祖祖輩輩均以數字編號呢?這在清代俞樾著作《春在堂隨筆》中可以找到答案:“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父母生子的時間之和是取名“編號”的依據,朱元璋原名“重八”,這就意味著父母生他時合計年齡是八十八,也即“重八”。如此看來,這是“萬惡”的元王朝搞“種族歧視”結下的“惡果”。

同一類人,為何劉伯溫、李善長可取名,而朱元璋只能“編號”?

不過仔細研究也有問題,他父母所生四子分別是“重四”、“重六”、“重七”、“重八”,也即他父母有個愛好——擇雙生子,專門揀合起來年歲數字為雙的日子生孩子。不僅他父母有這愛好,他的伯伯也是如此,而且他伯伯跟他父親約定好了,得先讓他伯伯先生,才能輪到他父親生,這還真“長幼有序”。

另外,假如元朝因為“南人”地位低,加以歧視,不準正常取名只能編號,那為何同屬一類人群的劉伯溫、李善長卻能正常取名?雖然劉伯溫和李善長自幼家境尚可,但其父輩也沒什麼官職,而且劉伯溫父親還是個算命先生。既然同屬一類人,為何劉伯溫、李善長可取名,而朱元璋只能編號?這未免也太不公平了。

同一類人,為何劉伯溫、李善長可取名,而朱元璋只能“編號”?

由此可見,清人俞樾所說的“元制”,漏洞百出、嫌疑很大,而且古人均有自我臆斷、崇尚誇張之風,結合事實可知:俞樾所論不足採信,或者說即使存在姓名編號,也只存在極個別地區,斷然不能以偏概全,上升到“元制”的層面。

那為何朱元璋祖祖輩輩均在“編號”,而劉伯溫、李善長卻能正常取名?由他們家庭背景便可知曉:李善長、劉伯溫的父輩均為讀書人,而朱元璋祖祖輩輩均是窮苦農民。生活門第的差異導致後輩取名的迥異,這在現代也不稀奇。

同一類人,為何劉伯溫、李善長可取名,而朱元璋只能“編號”?

筆者的故鄉之人多為老實巴交的農民,日常生活所見均為貓、狗、牛等動物,於是見某個小孩出生體弱,便將其取名為“大狗”、“水牛”,雖然俗不可耐,但寓意清晰:希望其像狗一樣活潑,像牛一樣任勞任怨。

現代如此,古代自然也不能免其俗。由於朱元璋祖輩沒什麼文化,給後輩取名時只好按數字來編號,而家境尚可、書香世家出身的劉伯溫、李善長父親則憑藉所學知識,給兒子取出高雅的名字。如此說來,朱元璋父母也不強迫症患者——“擇雙生子”,四子編號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隻是文化淺薄下的無奈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