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亂世佳人,一遇蘭成,錯過桑弧,二嫁賴雅


偶爾想起年少時候瘋狂迷戀的張愛玲、村上春樹,無比嚮往書中那些純粹的愛情。後來才明白,張愛玲的一生,都在尋覓愛情。

很多時候,我都在尋找一個答案,一個寫出《金鎖記》、《傾城之戀》這樣的故事的姑娘,究竟是怎樣的人?後來才明白,原來是一個終其一生都在渴望被愛的女人。

一個讓人想要逃離的家

1920年,張愛玲出生在一個名門之家。祖父張佩綸是光緒年間的左副都史,祖母李菊耦則是李鴻章的大女兒。

父親是張御史的少爺張志沂,母親是黃家門的小姐黃素瓊,這看起來簡直就是門當戶對,佳偶天成。

在世人看來,這樣的家庭應該是幸福的。其實不然,雖然家境富裕,但是父親卻沾染上了很多惡習,賭錢吸大煙,養姨太太。


張愛玲:亂世佳人,一遇蘭成,錯過桑弧,二嫁賴雅


1924年,母親目睹父親終日沉淪,而深惡痛絕,於是兩個人開始有了嫌隙。

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姑姑也同樣支持母親的決定,於是兩個新女性決定出國留學。此時張愛玲的母親已有28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張愛玲4歲,張子靜3歲。

與此同時,張愛玲正好進私塾讀書,而弟弟張子靜卻只能在家裡等著老師來教。說來也是奇怪,本應是重男輕女的環境下,為何弟弟卻過得不如姐姐?

其實這還是歸功於母親黃素瓊,因為黃素瓊做當家主母,很是厭棄舊社會的一些不良風氣,因此堅持要把張愛玲送到私塾讀書。

想來那張子靜作為獨子,肯定不會不受教育,誰知道這父親偏偏是個連兒女心都沒有的人,覺得學校裡的費用太多,只願意延師在家。

1930年,張愛玲一家此前從上海搬到天津,天津又搬到上海,經歷了幾次搬家風波。張愛玲在私塾裡一邊讀書背詩,一邊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夢。

小小年紀就開始寫起了小說,有些才情也許是與生俱來的吧,這也預示著後來的一生與文學結緣吧。

而母親也已經留學歸來,說起來是留學,其實也是為了逃離,逃離這個看起來烏煙瘴氣的家庭。張愛玲在這一點倒是與母親有幾分相似,此後與母親一樣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

留學歸來,也就是逃離結束,終於開始面對這一切了,父母的婚姻就此結束。這一年張愛玲才10歲,張子靜9歲,兩個人都是跟著父親。

父親離婚之後,就開始娶了新太太,也就是張愛玲和張子靜的後母。張愛玲對於這個後母的態度一直都是禮節性的,而後母對她也是有所顧忌的,畢竟父親還是有點喜歡這個頗有才情的女兒的。

張子靜的狀態相比之下,就沒有張愛玲那麼好了,他一直都是爹不疼,娘不愛的,就連後母和那些姨太太們都看不起她。

張愛玲:亂世佳人,一遇蘭成,錯過桑弧,二嫁賴雅


因為她們知道張志沂並不喜歡這個除了長相很秀美,其他都很平庸的兒子,而更多的是,她們想著會有自己的兒子,來取代這個家裡的獨子。

而張子靜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養成了懦弱又無所事事的性格,他沒有理想,也不想掙扎。在性格上更像是父親,而在長相上繼承了母親的美貌。

在張愛玲的散文《童言無忌》中,有寫道:"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我比他大一歲,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張子靜習慣了逆來順受,而張愛玲更像是一頭不服輸暗暗較勁的小獸。回憶往事的時候,曾說到在飯桌上,張志沂為了小事打了張子靜一巴掌,張愛玲震驚的哭出來。

後母就笑著說,"咦,又不是說你,你哭什麼,又不是說你,你瞧,他沒哭,你倒哭起來了"。

張愛玲跑到浴室,看著自己的眼淚,

握緊拳頭說自己一定要報仇。抬眼看到窗外,自己的弟弟張子靜正在外面踢球,想來他對於此等事情是不放在心上的,或許早已經忘記。

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麗亞女校畢業,提出想要去英國留學,結果遭到了拒絕。其實不難理解,父親和後母吸鴉片,平日裡花銷太大,張志沂並不願意花太多的錢在這個女兒身上。

張愛玲心灰意冷,對待父親和後母的態度隨之也變得冷淡起來。過了幾個月之後,張愛玲和繼母發生衝突。後母不但罵她,還打了她一巴掌,張愛玲隨即想用手去擋,卻被後母說成張愛玲要打她。

張志沂聽到了後母的告狀,就開始不顧一切的對張愛玲進行拳打腳踢,一邊打一邊說:"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幸好是老傭人何干拼命拉了下來,不然真不知道是什麼後果。

雖然倖免一死,但是張愛玲卻被父親軟禁了起來,除了傭人不允許別人跟她見面。張愛玲在這空房裡做保健操,為自己的逃跑做打算。

可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張愛玲染上了痢疾,而那個狠心的父親聽聞不給她請醫生,也不給她吃藥。就這樣耗著,還是老傭人何干心善,害怕出什麼意外,就躲過後媽,告訴張志沂。

張志沂雖然狠心,也怕擔上一個害死自己女兒的罪名,於是拿著消炎的抗生素針劑,注射了幾次,終於穩定了病情。

1938年,張愛玲趁著警衛換班,偷偷跑了出去,終於逃離了這座禁錮人的地獄。18年,張愛玲終於離開了那個生她養她的地方,而她美麗的人生也才剛剛開始。

步入文壇放光彩,遇上蘭成誤終身

1939年,香港戰火連天,張愛玲進入了香港大學讀中文系,此時正需要有人建設文學,她開始在《西風》上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天才夢》。

書中寫的天才正是她自己,三歲背詩,七歲寫小說,極具才情。文章的最後一句則是一直膾炙人口的"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張愛玲的文字裡面總是字裡行間的透露著自己心中所想,也與她自己的生活和切身體驗息息相關。

1943年,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返回上海,開始為一些雜誌供稿,也開始寫起了小說。從一開始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到後面的《傾城之戀》等一系列的小說和散文,張愛玲聲名大噪,成為上海紅極一時的作家。

張愛玲:亂世佳人,一遇蘭成,錯過桑弧,二嫁賴雅


弟弟張子靜在這個沉悶的年代裡,開始和同學合辦刊物《飆》,編輯希望張子靜能夠跟姐姐張愛玲約上稿,畢竟那個時候張愛玲已然是大上海最紅的作家了。

可是這個姐姐在年少時候對於這個弟弟的印象一直都是沒志氣,平庸的,她是不屑為他寫稿的。"你們辦的這種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給你們寫稿,敗壞自己的名譽。

"因此只是抽出一張自己畫的插圖《無國籍的女人》送給了弟弟。

張愛玲就是這樣,冷漠無情,或許心中鬱結了太多的傷痛。張子靜活在這個世上,其實比張愛玲更來得痛苦。一生未娶,晚年在14平米的小屋裡面度過。

張子靜沒有約到姐姐的稿子,編輯鼓勵他,"要不你就寫一篇關於你姐姐的特點的短文,也會吸引讀者"。張子靜應允下來,心裡很是不安,唯恐姐姐嫌棄這個弟弟的文筆。

後來這篇《我的姐姐張愛玲》刊登出來,並配上了那張插圖,張愛玲並沒有作何反應,張子靜這才定下心來。這是張愛玲和張子靜第一次圖文合作,也是唯一的一次合作。

12月份,胡蘭成讀到了《天地月刊》上面張愛玲寫的《封鎖》,被其作者的語調和筆觸所震驚,便有心要來了張愛玲的住址,登門拜訪未見其人,但是留下了名片。此後,兩人開始往來。

兩人開始頻繁見面,胡蘭成此時37歲,張愛玲才23歲。兩個人的年紀差距是較大的,而且胡蘭成此時已有家室,但是張愛玲不在乎。

張愛玲極少遇到懂自己的人,在文學上,也少有人交談。她雖然對待弟弟張子靜不是很親熱,但是遇到文學方面,還是願意和張子靜交談的。可是遇到了胡蘭成,胡蘭成便取代了張子靜的位置。

見面時,發現張愛玲個子極高,一副學生面孔。兩個人交談甚歡,每次離開的時候,張愛玲總會送胡蘭成一張照片。背後寫著:"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1944年,張愛玲在《天地》月刊發表《私語》,這篇文章把她少年時期被軟禁、生病和逃走的經歷都寫了一遍,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的,偏偏把父親幫她打針這段沒有寫進去,也許心裡還是怨恨父親的吧。

張愛玲這一生最大的痛應該是有這樣一個父親吧,年少時候沒得到的愛,後來才想要加倍得到吧。

8月,胡蘭成的第二任妻子與他離婚,胡蘭成順理成章的和張愛玲結了婚。

胡蘭成是"懂"張愛玲的,"懂"她的那些女兒家的細膩情感,可是說到愛,似乎又並不是那麼愛了,他貪慕的是她的名氣,是她作品裡面透露的才情。可是張愛玲不懂,她只是只是需要有人愛即可,即使不是那麼真實。

她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裡來來去去亦可以。"這也是為何張愛玲不介意他的家室,不介意他的身份吧。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男人來來去去很容易,女人抽身卻很難。"

1945年,胡蘭成因為身份原因逃到了浙江,後來又從浙江逃往溫州,斯家庶母範秀美一同前往,結果兩人卻坐實了夫妻之名。

張愛玲此時和胡蘭成已有半年未見,後趕到溫州,發現既成事實,心灰意冷。這一段婚姻並沒有給張愛玲幸福和安穩,最後留下的只有傷害。

張愛玲要胡蘭成做出選擇,胡蘭成兩個都不願意放棄,張愛玲無奈之下,在大雨中離去。

想起張愛玲最後說的那句話:"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1947年,張愛玲終於鼓起勇氣離開那個男人,她寫了一份訣別信,並且附上了30萬的稿費。

張愛玲再也不是那個"低到塵埃裡"的張愛玲,胡蘭成也不是那個"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胡蘭成了,即使胡蘭成此後依然寫信給張愛玲,張愛玲都沒還有回覆,他們終究是回不去了。

胡蘭成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後來還是時常會炫耀自己和大作家的戀情,偶爾還會把張愛玲說成是自己的妾之一,大抵是出於報復吧。

此時的張愛玲也不知道,幾十年後,作家三毛會把她和胡蘭成的故事寫成小說,取名《滾滾紅塵》。人生也許就是這樣,你寫著別人的故事,你的故事又活在別人的筆下。

此時的張愛玲也不會知道,幾十年後,自己會把這段感情故事寫成小說,被後人拍成電影,而這部膾炙人口的電影叫《色,戒》。

陳佳芝和易先生一如張愛玲和胡蘭成,這世間的愛情講不出什麼道理,卻又那麼令人心醉,膽敢拿生命作陪。


錯過桑弧,遠赴美國二嫁賴雅

1946年,桑弧在文華電影公司擔任編導,經人介紹,認識了當時小有名氣的張愛玲。桑弧邀請張愛玲寫電影劇本,張愛玲雖然沒寫過,但是因為某些特定的原因還是答應了下來。

1947年,《不了情》合作上映,此後,緊接著《太太萬歲》也出爐了。這兩部電影的稿酬,張愛玲將其中一部分當成分手費寄給了負心的胡蘭成。

桑弧於張愛玲,或許是沒有對的時間點遇上。假若桑弧於胡蘭成之前遇見張愛玲,也許張愛玲就能夠得到一份真摯而安穩的愛情了。

可惜,在錯的時間點遇上了一個相愛而不能愛的人,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錯過。

桑弧這個人性格沉悶,不似胡蘭成那般會哄女人,他只是箇中規中矩的老實人。從小父母雙亡,是由哥哥撫養長大的,很聽家人的話。桑弧的家人是斷斷看不上張愛玲的。

張愛玲也自知自己身份特殊,害怕自己漢奸前妻的身份連累桑弧,兩人從沒有表白過心跡。

可是在外人看來,兩人都是有才華之人,應該惺惺相惜。龔之方曾經想要撮合兩人,就跑去拜訪張愛玲,幾句話就說明了來意,但是張愛玲始終搖頭,連連讓他不要說了。

在張愛玲的心裡,大抵是覺得自己配不上的吧,她不願意去拖累他,也不想讓他為自己承擔罵名。

他們終究還是錯過了,胡蘭成還是誤了愛玲,愛玲還是沒有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愛情。心照不宣是我們最後的倔強,各自安好是我們彼此的祝福。

1951年,桑弧娶了一個圈外女子。

1952年,張子靜去鄉下黃樓中學教書,很少能夠見到姐姐。有一次,從此忙忙去上海市區看望張愛玲,開門的是姑姑,她說:"你姐姐已經走了"。此時,張愛玲已經回到了香港。

張子靜在樓下放聲大哭起來,想來是痛苦極了,唯一的姐姐連走的時候都不打聲招呼。

她覺得人民裝太古板,總是追尋自己的自由。就像是他們的媽媽一樣,不喜歡大上海的氣息,最終遠走英國。

那時的他,突然想起年少時候被父親打罵,離家出走找母親被生活費只能負擔一個孩子而拒絕,去姑姑那裡聊的晚了連吃頓晚飯的資格都沒有,父親為了抽鴉片不願意給自己娶媳婦。

一個大男人看著人來人往的街道,推著自行車,自顧自的抽泣,往後餘生,也再也沒有見過他的姐姐。

1955年,為了生存,為了逃難,張愛玲遠赴美國。

1956年,張愛玲認識了美國劇作家賴雅。相識半年,便草率的結了婚。想來兩人是極其不般配的,這一年,張愛玲36年,賴雅已經65歲。

張愛玲:亂世佳人,一遇蘭成,錯過桑弧,二嫁賴雅


1957年,黃素瓊感覺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寫信給張愛玲,想要見上最後一面。可是張愛玲沒有應允,只當是為了要錢,於是寄了一張一百美元的支票過去。誰知道再見時,是一大箱子值錢的古董。

我想張愛玲應該是有愧疚的吧,她曾經流產過一個男孩,她說是因為"自己不想要小孩,如果有小孩,一定會對他壞,幫他母親報仇"。

眼前突然浮現曹七巧的身影,因為得不到愛,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這就是人生吧,得不到就毀了。

這所有的絕情,也大抵是因為心中沒有愛吧。可是母親究竟是不是愛她的呢?是愛的吧。只是那時的張愛玲並沒有感受到。

她只是感受到母親對她的嫌棄,說不該照顧她的傷寒症,活著就是為了害人。她只能感受到母親把教授獎勵給她的獎金打牌花掉,還懷疑她和教授有私情。

如此種種,張愛玲與母親越走越遠,只想把母親花在自己身上的錢還給她。

可是她卻沒有想過,母親在弟弟張子靜來臨的時候拒絕了他,只是說只夠一個人的教育費,這個名額給了姐姐。在最後離世的時候,提出的還是想見她,所有的遺產也都是留給了她。

可惜,後來她再也沒有辦法去愛她了,因為她永遠的離開了。

1958年,賴雅跌斷股骨,同時中風,癱瘓不起。想來也是命太差,兩年時間,張愛玲每天都去照顧這個半生不遂的男人。為了生計四處奔波。

1967年,賴雅離世,張愛玲開始了自己的幽居生活。因為精神潔癖,極少出門,一個燒餅可以吃兩天。

1995年,張愛玲感覺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極限,她把所有重要的東西都放在門邊很容易看到的地方。隔了七天,才被人發現,離世前將所有的作品全部交給了好友宋琪。

而張子靜在跨洋那邊聽到姐姐離世的消息,熱淚縱橫,坐在14平方米的房子裡,書桌邊放著的是那本《張愛玲全集》。

張愛玲的一生就這麼結束了,這個亂世中的浴血玫瑰,是那樣獨立而高傲,又是那樣的無情而決絕

我們總是會想起那個紅玫瑰和白玫瑰,硃砂痣和飯沾子的故事,若干年後,也會有人懷念那些作品裡面的女主人,她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份乾淨純粹的愛情,一如當年的張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