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旧唐书》说李治:被迫补位当皇帝,一生命运都在别人手里

文 / 杜豆豆



读《旧唐书》说李治:被迫补位当皇帝,一生命运都在别人手里

《旧唐书》卷四和卷五中的高宗李治,读得让人憋气又郁闷。

憋气,是因为李治和太宗的威武简直没法比,枉费了太宗留下的大好基业;

郁闷,是可怜李治这善良孩子,压根儿就没想当皇帝,却被迫补位,匆忙招架了一辈子。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

01 被迫补位当皇帝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母亲是长孙皇后,和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虽然是嫡出的第三子,但他生得晚,和两个哥哥相差了八、九岁,而且上面还有庶出的几个哥哥。估计打他出生时,就没人想到他日后能当皇帝。

更何况,大哥李承乾、二哥李泰各有优势,一个打小就被重点培养,一个才华横溢,而且年龄相当,怎么样,也轮不到他头上。

李治是628年出生在东宫的,3岁被封为晋王。

《旧唐书》开篇记载他的童年时,写了这么一件事,说唐太宗曾问李治《孝经》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李治的回答,大意是小的时候要侍奉双亲,长大要奉好君王,做好臣子。太宗听了很开心。

这说明,太宗也好,李治自己也好,根本就没想过李治是块当皇帝的料。

李治的少年时代,可以说基本是个“哭宝”形象。母亲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父亲出征,还没出发,他就连日悲哭。

虽然孝行可嘉,善良淳厚得惹人怜,但这等软弱心肠,哪像个帝王人选?

读《旧唐书》说李治:被迫补位当皇帝,一生命运都在别人手里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天要下雨,你挡也挡不住

最终,唐太宗还是把这天下大任交给了他——这个最不可能成为皇帝的人选。

唐太宗这后半生,最闹心的事就是对太子李承乾的失望了。坑爹儿子李承乾一味胡闹,意欲暗杀胞弟、逼宫太宗,犯下谋反不遂的大罪,自作死不可活,即便是太宗这样的圣帝,又能奈何?最多也就只能想法从轻发落,保他性命,送去发配。

李承乾被发落后,储君位空出来,按理应该轮到嫡次子李泰,可李泰虽然才华很高,心却太狠。一句“臣惟有一子,百年后,当杀之,传国晋王”的承诺,被太宗疑心,更被冷静的褚遂良识破,加上之前承乾对李泰夺嫡之心的指控,李泰的梦想,到底还是被自己的口不择言给断送了。

承乾和李泰的相残,已经够惨烈。太宗怎忍心再看到李泰对李治暗下杀手?于是,太宗不得不同时治罪李泰,将李治推上了储君位。

这一年是643年,李治仅仅15岁。李治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迫补位,开始了自己匆忙招架的一生。

读《旧唐书》说李治:被迫补位当皇帝,一生命运都在别人手里

02 依赖父亲和忠臣

成为储君后,太宗尽管也不认为李治能当好皇帝,但事已至此,只能抓紧给李治补课了。于是,从李治15岁到22岁即位这段时间,李治基本就不离太宗左右。

《旧唐书》中讲到太宗去讨伐高句丽时,李治整天哭,还要驿站每天快马传递太宗的生活起居,生怕太宗有什么不测。

可以想见,李治的心里有多慌,依赖感有多么强烈!

太宗很了解自己的这个善良软弱的儿子,因而在过世前,就为李治找好了辅佐的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褚遂良是军政良师,两人都是太宗眼中的“忠烈”之臣。

李治即位后,并没有像祖父或者父亲般欢欣鼓舞,一脑子想着成就更大的伟业。相反,他的表现让我们看到的是:不求超越,但求无过

在他登上皇位的初期,他的心态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他连“避讳”这样的小事都要维护和贞观时一样。凡是父亲当政时开的先河,几乎统统保持一致。

虽然父亲已经离世,但在他心里,即便是父亲的影子,留下的任何文字,也都是一种精神依赖

读《旧唐书》说李治:被迫补位当皇帝,一生命运都在别人手里

好在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有太宗之前的盛光和威望在延续。虽然李治即位的前六年,年年都有灾害,地震、水灾、蝗灾、疫病不断,但但大事小事都还是很明白的。对内的政令清明,对外的军事也不含糊。像653年房遗爱等密谋拥立荆州王的谋反,也能毫不示弱,果断铲除。

若果真李治能这样依赖,从善如流,听贤臣言,倒也是好事。

只可惜,李治没那双慧眼能分清是非,耳朵根儿也软,容易听信谗言。偏巧,老天还安排了一个才色俱佳、心机重重的武才人。

太宗病重时,李治就和武才人有私情。太宗弥留前,特意打发武才人到感业寺出家为尼。

李治即位后还想着武才人,就借太宗忌日到感业寺进香,和武氏相会,并在第二年安排她进了宫。

武才人何等聪慧,一进宫就发现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不和。于是,她先是果断和王皇后站在一起,排挤了萧淑妃,得到了王皇后信任和夸赞。之后,又以行巫术之名让王皇后和萧淑妃一并被打入了冷宫。而她自己,则成功上位,得到了高宗的专宠。

王皇后进了冷宫,高宗李治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可是,遭到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但鬼迷心窍的李治,此时却忘了太宗离世前的嘱托,执意要改立皇后,甚至不惜将两位顾命大臣先后贬官。最后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结局凄惨,相继客死他乡。

读《旧唐书》说李治:被迫补位当皇帝,一生命运都在别人手里

03 甘心被控的后半生

乱花迷了眼的李治,没有了两位忠臣的辅助,自以为是不再受人制约了。但是,像他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不去依赖人呢?

则天皇后当然心里很明白。这个心思机敏的皇后,一边吹着枕边风,一边插手朝政,并开始安排自己的亲信势力。

很奇怪的是,高宗李治在660年(32岁)以后,得了头晕病,经常脑壳疼得无法处理政务。武则天更有了理由垂帘听政,帮他处理国事。

武则天暗中杀害忠良,排除异己,扩大自己的势力,渐渐开始主导政局。李治意识到后,曾打算废掉武则天这个野心皇后,但没想到被武则天发现。

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武则天一吼李治,李治居然把这个黑锅甩给了拟诏的上官仪,致使上官仪全族被诛杀。

读《旧唐书》说李治:被迫补位当皇帝,一生命运都在别人手里

从这以后,李治俨然成了个听命于武则天的傀儡皇帝。

武则天建议他改称天皇,自己称天后,两人并称二圣。他回答:喏。

武则天建议他到泰山封禅。他回答:喏。

武则天提出建言十二事。他回答:喏。

武则天让他迁到洛阳住。他回答:喏。......

总之,没有一点儿雷厉风行的帝王风范,倒像个听话的乖孩子。

最终,高宗是在东都洛阳一命呜呼的。

临死前的几天,高宗要召太医来针灸,武则天还像训孩子一样,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读《旧唐书》说李治:被迫补位当皇帝,一生命运都在别人手里

04 结语

高宗李治本是个仁厚善良的主儿,若做臣子,想必更称他的心意。只可惜,天不遂他愿,一场宫廷风波把他推上了皇帝位,让他招架了一辈子,惶恐了一辈子,稀里糊涂地被人控制了一辈子。

虽然多数还是因为高宗自己色迷心窍,能力欠缺,遇人不淑。但这能全怨他吗?

太宗有责任,选了个没主心骨的继承人;两位托孤大臣也有责任,让武则天主掌了政局。

如果来生可以选择,李治一定会惊恐地说:请别,别再让我当皇帝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简书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