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2019年,有一本書悄悄爬上了,臺灣誠品書店的年度銷售榜首。

它的作者曾榮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而這本書是她的第一本攝影插圖散文。

像一本精緻的寫真集,這本書中收錄的作品,有些被董卿、黃軒傾情傳頌,有些被央視《朗讀者》欄目收錄。

這位作家叫遲子建,這本書就是她沉澱十年的爆發之作——《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它是遲子建生活的真實寫照,全書分成五個部分,從家鄉開始,到自己的生活與朋友,還有歲月裡時常引發的思考。

遲子建用飽滿的筆觸,富有愛意的情感,以及對往日生活的深情回顧,帶你體味生活的詩意。

告訴每一位讀者:學會平靜你的思想之風,你將享受巨大的內心平靜。

正如她在序中所寫:生活永遠不會圓滿的,但是,曾擁有過圓滿,有過,不就足夠了嗎?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一、家是永遠的來處與歸途

在大興安嶺有一戶人家,門前有不同品種的花和一棵山丁子樹,西南角有一個雞架,雞槽上橫著許多毛茸茸的腦袋。那戶人家的房屋和土地緊緊相連,夜晚時月光會流瀉到白亮的窗臺。圍繞房子的是三片菜園,種著菠菜、生菜、爬蔓的豆角還有一家人愛吃的高粱果。再遠處有一片自留地,那是種土豆的地方,一路上還有摘馬蓮花和釣老頭魚的好去處。

這便是遲子建曾經的家。本書開篇,作者將自己對家的懷念描述的淋漓盡致。她懷念父親每年送她的燈,懷念下雪時吃醃菜,懷念貌若道士的鋤頭,懷念頗有儀式感的年夜飯,懷念畫著嫦娥奔月的日曆。

當我年事已高,將檯曆的日子看花了,翻檯歷的手哆嗦不已時,嫦娥肯定還在奔月。」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對作者來說,家永遠是她的寫作靈感,也永遠是令她感到溫暖的來源。她在淳樸的環境中長大,依山而生,度過作為傳統農戶的美好歲月。她最懷念的,便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童年。

春天時他們享受春雪、拿下農具開始春耕;夏天時他們用野菜拌醬、晚飯時籠起清香的蚊煙;秋天時他們菜園豐收、等待山丁子樹上醉紅的果實;冬天他們置辦起五顏六色的年貨,買來彩紙糊燈籠。

尤其是冬天,到了年關,母親踏著縫紉機,父親寫好「肥豬滿圈」的條幅,鍋裡燉著自家養的公雞,一家人捧著地窖裡的青蘿蔔,坐在熱炕頭打撲克。

等到晚上,他們點上一杆杆紅蠟燭,讓它們「在新舊交替的時刻」,像一個個紅娘子,「喜盈盈地站在我家的餐桌上、窗臺上。」

對作者來說,這是知足而平和的象徵。

可也就是在冬天,一九八六年的臘月年關,作者的父親與親人永訣。

「他走得令人心碎地消瘦,又不像去冬眠的樣子。而次年春天熊甦醒了,山林又有熊跡了,他卻還沉沉睡著,大地上再也尋不到他的腳印了。」

作者在第一章節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家鄉的故事,可在結尾總會提到父親去世後,這個家變得不再圓滿,那些美好也就消了顏色。在第一章節的最後一篇,作者筆鋒突轉,終於寫了完整的一篇對父親的緬懷。

我想,這應該是作者最動情的文章吧。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她的父親是個善良、寬厚、慷慨的人。

在她小時候,父親每年會給她做一盞燈,這是蓬勃芬芳的象徵,是她過年的盼頭。她的父親是一名小學校長,在每年開學前會挨家挨戶勸那些打工父母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學,甚至可以減免學雜費。這個樸實正直的父親喜歡校舍裡朗朗的讀書聲,喜歡傍晚時夕陽燦爛,煙囪用渺茫的白氣裁開墨藍色天空的畫面。

對作者來說,父親就是家的象徵;有家在,就有回去的路。其實無論對誰而言,因為家和親人的存在,人們才懂得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懂得了懷念,懂得了珍惜每一個日子,懂得了孝敬還健在的老人。

猶記羅伯特曾說:無論何時何地,家永遠是向遊子敞開大門的地方。

此言不欺。

對於一個人來說,家在,便始終有來處,始終有歸途。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二、所有的失去,我們都要笑著道別

對於遲子建來說,她總是感恩地對待這個世界。作為作家,更是要感謝與自身相關的一切。

她感謝在黃昏時偶然蟄到她的蜜蜂,是這壯烈的犧牲喚起了她的疼痛感,讓她能感受純淨溫柔的黑夜;

她感謝冬夜裡壯美的雪山,是這巍峨的身影給予她靈魂的依託,讓她能直面愛人的離去;

她感謝手中不離不棄的筆,在她漸至暮年,還能書寫大地的深沉,讓她站在命運隘口,能與高貴生命對話,也能識得魑魅魍魎。

時間雖然自顧自地走著,卻也是我們最忠實的陪伴者。這是遲子建的生活態度,在所有失去之時,發現更美的景色。

我們和時間是一對伴侶,相依相偎著,不朽的它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我們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動地生活著,在某一刻回頭時才發現失去了很多,然後又開始陷入沒有限度的自責、苦惱與懷念,殊不知時間也在不留情地前進,就這樣變成惡性循環,而我們總是想不清楚這個問題。

這就是我們經常焦慮的來源,一邊反覆計較著過去的得失,一邊不停憂慮著現在的時間,還安不下心來做有關未來的事。這一切的源頭就是我們所謂的「失去」。

然而對於作者來說,這個問題早就看的清楚明白。

她曾遇到一個精神失常者,可在她眼中,這個人卻少了世俗,多了平靜與祥和。唯有和世俗產生距離,客觀、冷靜、清醒的美好品質才會出現,而這種距離就是以喪失作為代價。

這並不是說完全的出世,而是懂得「喪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得到」。

在她眼中,必要的喪失是對想象力的一種促進和保護。

「沒有了滿足感與自適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脫穎而出」,正是這種讓我們焦慮的喪失,使我們變得有了目標,有了動力,有了整理過去,邁向未來的決心。

如何克服我們對懷舊的焦慮呢?

作者也有自己的態度,她認為懷舊其實也是在不停的喪失。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不僅是因為你喪失掉了時間,更是因為你用閱歷和理性,判斷出你所懷戀的小部分事物,也就意味著你對往昔大部分生活的喪失。這種精挑細選的拾取,原來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遺落。

但不必焦慮,這是必要的喪失,因為這個時刻你是孤獨的,與世俗拉開了距離,冷靜與坦誠的美好品質,便悄然在你身上出現了。因而在我們懷舊之時,大可不必焦慮,我們所做的只是讓自己不完全落於世俗,也不完全變得孤僻,能在喧囂中擁有自己的一隅美好,我們就還是可愛的人。

在回望過去時,我們時常會產生一種傷懷之情。

這種傷懷往往伴隨懷舊一起而來,我們也許能說服自己享受懷舊,但卻總在某個時刻突然對某個人、某件事、某個場景、某段時光產生不可名狀的傷感與失落。這種感覺使我們不斷回想,又有種流淚的衝動。我們找不到原因,但是這種感覺讓我們在這一刻變得與世隔絕,滄桑與感動洶湧而來。

遲子建是一位情感極其敏感的女作家,這種不可強求的傷懷之感在她眼裡便變得彌足珍貴。在她的文字裡,這是一種美,傷懷之美。

傷懷之美像寒冷耀目的雪橇一樣無聲地向你滑來,它彷彿來自銀河,因為它帶來了一股天堂的氣息,更確切地說,為人們帶來了自己扼住咽喉的勇氣。」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不要說看到了什麼,而要說感受到了什麼。在傷懷之美產生的這一刻,我們應當自豪,應當感激,應當榮幸,因為我們是活生生的人。也只有人,才會為一種景色,一種特別的生活經歷而動情。

這種傷懷毫無預兆地出現,也許在窗外綿延無際的雪山上,也許在夕陽灑落的溪水中,也許在深夜耳機的某首歌裡,也許在幾年前朋友圈的一張圖片處。我們擁有傷懷之美,它使我們忘卻嘈雜的車水馬龍和自身的一切不適,用片刻的棲息成為我們永遠難忘的回憶。

傷懷之美為何能夠打動人心?只因為它浸入了一種宗教情懷。一種神聖的不可侵犯的憂傷之美,是一個帝國的所有黃金和寶石都難以取代的。那是人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幾次珍貴片段,能成為人永久回憶的美。

所以,再當這個時刻偶然地出現時,別忘了感嘆你是幸運的,然後好好享受片刻的美感。那種來源於懷舊,來源於失去的美感,讓我們可以對過去的一切笑著道別,然後堅定地昂首向前。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三、生活很快,得自己學會從容

站在縱觀生命的隘口,最終篇章裡,作者彷彿安靜地坐了下來,開始平和而隨意地回憶起點點滴滴的往事,正是這些構成了生命的和諧。

她念起午夜看到的費穆與伯格曼,感慨他們對藝術的堅持;她回憶普希金與陀思妥耶夫斯基,讚歎他們的溫暖濟世;她懷念去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時遇見的聶華苓先生,為她從容淡定而又熠熠生輝的氣質折服;她談到具有時代氣質的蕭紅與郁達夫,在他們不可磨滅的氣節前表達深沉的敬意…

其實無論回憶起了誰,回憶起的都是曾經的某一段自己。它們代表著不同時期的你,也代表著你這一路走來的遇見與分離。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遲子建是個喜歡夜晚的人,夜晚是讓她靜心思考的時刻,寧靜而祥和的夜色使她也能慢下來,從容地生活哪怕一個夜晚的時間。正如她所寫:夜色總是伴著這些給我們帶來陣陣濤聲的往事,一波一波深起來的。

對於她來說,生活並不因為她是一名作家而有什麼不同。換句話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但人們過著同樣的生活。它與自己的選擇有關,與生活本身無關。我們看到作者的從容,看到作者的溫情,看到作者的深刻,但這也可以是我們的生活。

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似乎很多事物都在競賽,不由自主地進入跑道。對於速度的快慢,人們的定義也不同,這就像生活的快慢,人們的感受程度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城市,因繁忙而總感覺一天很短,時間總是不夠用。在人類日漸膨脹的慾望下,生活的列車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站臺出現了迷失者。盲目向前,只會在疲憊中找不到生活的答案。

作者找到了讓自己慢下來的方式,就是文學。

文學比時代慢半拍的天性,讓它成為收穫過的大地上一個安然的拾穗者,自覺地承擔了去沙取金的使命。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對作者來說,文字是收攏時代速度的韁繩。當這個韁繩張弛有度、不疾不徐,我們才能走出優雅的步伐。

而對我們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慣於在生活中忙碌,把自己變成一個車輪,隨日子的節奏飛快運作,卻忽略了身邊的美好,忽略了回憶過往的溫情,忽略了在深夜靜下來看看夜色的從容。

心理學家蓋·溫奇在TED名人演講中說,自己晚上八點回家就會關掉手機,讓自己忘掉工作,避免反芻式思考。

仔細想來,也許你的生活充滿各種各樣的工作會議,也許你是深夜挑燈夜戰的一員,但這是我們的工作,不是我們的全部生活。過度的疲憊只會讓我們變得麻木而不知所措。沒有完不成的工作,有的只是對忙碌的機械化遵從。

倒不如讓自己在夜晚從容,在夜晚放空。坐在書桌邊誦讀一篇散文,讀幾頁動人的小說,依然會給我們帶來藝術的享受。或許拿起紙筆,回憶往昔細碎的美好,在紙上寫下屬於自己的文字,久了也是一本厚厚的回憶。此時,便是真正掌握了自己,活得舒服,也活得自由。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淡定的女人最美,淡然生活的女人最聰慧

我們也許不能八點回家關掉手機,但可以八點回家好好地做飯、讀書、寫作、看電影,然後享受直到天亮的睡眠。放下自我製造的焦慮,人們永遠知道自己焦慮的來源,也永遠知道如何解決焦慮,只是缺少嘗試的勇氣。

沒有不可逾越的冬天,也沒有不會到來的春天。生活匆匆,要自己選擇從容;哪怕再忙碌,也要記得停下來,看看過去的自己。別太累,我們是努力付出的人,我們值得從容而美好的生活。

文 | 藝瀟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