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元璋一手造成了朱允炆的悲剧人生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少年时光都在与贫穷和饥饿做斗争,父亲亡故连埋葬的方寸之地都没有,更没有机会读书。早年的经历决定了朱元璋对天下和土地的认识,人活着土地是糊口之根本,人死了土地是最终之归处,天下的土地都是我朱家的,即使过一万年也还是是我朱家的。我要把土地分封给子孙,保我大明千秋万世。


靖难之役,朱元璋一手造成了朱允炆的悲剧人生

朱元璋分封天下,共封了25个藩王。西汉“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等等手足相残的历史依然血淋淋的,难道朱元璋没想过藩王会造反吗?

朱元璋和朱允炆曾经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朱元璋还真的没有想过藩王会作乱,更没有想过如果藩王作乱该怎么办,朱允炆的反问给他提了一个醒,只是他不愿面对现实,至死也没有彻底削藩,而是把难题留给了自己的孙子。

朱元璋对皇太孙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忧,贻汝以安”。

朱允炆反问道:“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就是说:“您老人家把守卫边疆的任务交给了那些藩王了,敌人是进不了,但是如果藩王作乱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反问:“汝意如何?”

朱允炆回答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如不可,则削其封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一、朱元璋为什么分封藩王

朱元璋多疑,在他眼里大臣都外人,是朱家天下的威胁,特别是明初的功臣,功劳越大威胁越大,有朱家自己人才可靠。朱元璋为保朱家天下长久,大肆屠杀异姓功臣,分封子孙为藩王以守卫边疆,藩王佣兵自重,有很多才能出众,“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这二位尤甚。

靖难之役,朱元璋一手造成了朱允炆的悲剧人生

二、教化压不住欲望

《建文皇帝遗迹》记载,朱元璋晚年有一天上朝,发现燕王朱棣居然站在皇太孙朱允炆的左前方。明朝规定左为上、为大,朱棣的行为逾越了礼制,显然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朱元璋马将朱棣撵回北平去了。

靖难之役,朱元璋一手造成了朱允炆的悲剧人生

这件事后朱元璋感觉到一丝不安,《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重定诸王见东宫礼,“诸王来朝具冕服见天子,毕次见东宫,已有定仪,其叙家人礼,王及东宫俱常服引。礼官请王由文华殿东门入至后殿,王西向坐,东宫东面。赞礼官赞四拜,王坐受相见礼,毕叙坐,则东宫正中南面,诸王列于东西。”这就进一步强化诸子藩王做臣子的本分,树立朱允炆的威信,想要用礼法教化藩王。

三、不给力的措施

朱元璋意识到藩王可能会造反后,采取了很多措施,防止自己死后藩王造反。

临死前,朱元璋提醒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又嘱咐自己的女婿——宁国公主的丈夫梅殷说:“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接着他将早已准备好的遗诏交给梅殷,说:“敢有违天者,汝其为朕伐之!”朱元璋还安排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位顾命大臣辅佐朱允炆。

此外,朱元璋还用遗诏限制藩王,遗诏是这样写的:“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任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安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有意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好善恶恶,过不及矣。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惧,唯恐不终。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葬祭之仪,一如汉文帝勿异。布告天下,便知朕意。孝陵出俱因其故,勿改。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行事。”意思是:朱允炆是我钦定的接班人,藩王、大臣都要好好辅佐他。我死了藩王不用来南京奔丧,在藩地遥祭。除王府卫队外,藩王封地内的官员和军队都得听朱允炆的。

朱元璋死后,顾命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削藩,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开始,朱元璋的一番安排没有阻止朱棣造反。

靖难之役,朱元璋一手造成了朱允炆的悲剧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