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龍潛"之地

臥龍巷形成於明代,如今多是居民院落,彎曲的街道和有著千年歷史的槐樹都訴說著這條小巷的歷史。那是臥龍巷的位置橫跨了隆慶坊和勝業坊,武則天在位時,當時還是臨淄郡王的李隆基與幾位兄弟來到長安,就被賜宅居住在隆慶坊。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為避名諱,之前居住的隆慶坊就改名為興慶坊,也有市民開始將這裡稱為"龍潛之地"。後來的興慶宮就修建在興慶坊,宮中的興慶池因為常年有云霧繚繞,還傳說有黃龍出現,也被叫做"龍池",這一帶關於"龍"的說法便傳開了。直到明代時,城牆東擴,臥龍巷附近成為了東郭城的一部分,居民區漸漸形成,也出現了不少新的街道,在為這裡取名時就由李隆基的故事聯想而來,取了一個"龍"字,又因當年是登基前居住,故名"臥龍"。

唐玄宗的

李隆基

臥龍巷西口位於東關南街東側,從那裡進去順著路往東走,記者見到的是一派熱鬧的坊裡景象:巷子不寬,四五米左右,兩邊有店鋪,道路旁擺著瓜果蔬菜攤,還有流動攤販推著一輛輛三輪車沿街叫賣,來來往往的人們不時駐足挑選。走過一段後,道路便向東南方向連折兩彎,過了這兩個轉彎,就到了臥龍巷小區門口,小區門前又是朝南方向轉一大彎。等這段路走到頭,巷子又向左調頭,朝東延伸而去。最後這段路明顯放寬,一改之前的窄仄,近乎剛才路面的兩倍之寬。巷子最東頭的十多米,是一條東低西唐玄宗的"龍潛"之地。

唐玄宗的

臥龍巷以居民區為主,路邊多是老式民房,間或有些多層居民樓。老式民房門窄而院深。雨後的晌午,屋簷還在滴滴答答地滴水,滋養著地磚表面上一層苔蘚綠茵茵地生長,不少住戶藉著好天氣,又搬出家裡的大小花盆,讓旺盛的綠色裝點著門庭。

在這裡,只需稍作觀察,就能發現絲絲古韻:有的人家門前存有圖案精緻的小石墩,有的人家進出要邁過二十釐米高的木門檻,而距離椿樹不遠處,還有一座門頭保留著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的平房院落,院子的門很小,一米來寬,上著鎖,門頭上灰色的磚瓦房簷兩角上翹,看著那扇由木板拼成的雙開小門,似乎讓人可以想見門開時發出的"吱"聲。臥龍巷也便在這不經意間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中,透露出古樸的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