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皇帝隱居富順之謎

明朝建文皇帝隱居富順之謎

(一)

建文皇帝就是明朝惠帝朱允炆,於公元1398年繼其祖父朱元璋之後為皇帝,其叔父朱棣不服,終於藉口“清君側”,於公元1402年帶兵攻入皇帝都金陵(南京),建文皇帝化裝為和尚,在翰林院編修程濟等人的陪同下,逃到了西南滇、川等地避難,並來到了富順的金田寺和富順、瀘縣交界的魚龍寺、螺觀山,作為遊方和尚隱居下來達三年之久。明朝憲宗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7年),金田寺重修時,還塑了建文皇帝的像,受到僧人和群眾的敬祀。清朝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住持僧水谷專門建了一座佛閣來祭祀建文皇帝像。在寺中,還將建文皇帝寫的四首律詩刻在匾上,懸掛廟中。這四首詩是:

遠自金陵遍九州,金田止步暗藏修。

蒼生未遇真明主,南國空留作楚囚。

白燕飛來無信息,黑雲遮湧漫心頭。

江山社稷歸何處?檻外長江空自流。

閒罷楞嚴磬懶敲,笑看茅屋雨花飄。

南遊嶂嶺千層迥,北望京都萬里遙。

款段久辭飛鳳攆,袈裟新換滾龍袍。

公卿此日歸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風聲一息忽然清,大地全移四海新。

鳳出丹山紅日遠,龍潛滄海白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京城今夜月,六宮鹹望翠華臨。

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華髮已盈頭。

乾坤有憤家何在,江漢無情水獨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陽殿裡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已休。

明朝建文皇帝隱居富順之謎

據史籍記載,建文皇帝逃出金陵後,曾到雲南,再至重慶,復抵湖北襄陽;雖至四川而未到富順。但富順又確有建文留下的詩跡,而且還有歷代相傳不絕的傳說,地方誌也有記載。

因此,建文皇帝究竟是否曾在富順縣境內隱居避難?就成了千百年來的難解之謎。

(二)

富順縣南約20公里處,有青山山脈橫亙,沱江縱流其中,形成青山鎖峽。臨江西岸山巔,有一座古剎——金田寺(今廢),是富順著名的風景名勝“八景”之一。

金田寺之所以著名,除了群山低伏,碧水縈洄,煙樹晴嵐,四時變換的景觀和佛教叢林吸引眾人外,還有一個更引人關注的不解之謎:建文皇帝在寺內當和尚避難。從明至今,一直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建文皇帝就是明朝的惠帝朱允炆,他於公元1398年繼其祖父朱元璋之後為皇帝。他的叔父朱棣不服,終於藉口“清君側”,於公元1402年帶兵攻入皇帝都金陵(南京),建文皇帝化裝為和尚,在翰林院編修程濟等人的陪同下,逃到西南滇、川等地避難,並來到了富順的金田寺和富順、瀘縣交界的魚龍寺、螺觀山,作為遊方和尚隱居下來達三年之久。明朝憲宗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7年),金田寺重修時,還塑了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住持僧水谷大師專門建了一座佛閣來祭祀建文皇帝像。在寺中,還將建文帝寫的四首律詩刻在匾上,懸掛廟中。這四首詩是:

遠自金陵遍九州,金田止步暗藏修。

蒼生未遇真明主,南國空留作楚囚。

白燕飛來無信息,黑雲遮湧漫心頭。

江山社稷歸何處?檻外長江空自流。

閒罷楞嚴磬懶敲,笑看茅屋雨花飄。

南遊嶂嶺千層迥,北望京都萬里遙。

款段久辭飛鳳攆,袈裟新換滾龍袍。

公卿此日歸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風聲一息忽然清,大地全移四海新。

鳳山丹山紅日遠,龍潛滄海白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京城今夜月,六宮鹹望翠華臨。

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華髮已盈頭。

乾坤有憤家何在,江漢無情水獨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陽殿裡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已休。

以上四首詩外,據清代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富順縣誌》(段玉裁主編)卷三·《壇廟》還載有程濟《和建文金田寺》詩一首。詩云:

吳霜點點鬢毛侵,不改惟餘匪石心。

作客歲寒應自久,避人崖壑未曾深。

虎龍追逐知心少,魚雁依稀遠信沉。

回首金陵悲往事,短節高岫一登臨。

明朝建文皇帝隱居富順之謎

從建文皇帝與程濟的題詠,以及留傳在富順縣金田寺、螺觀山、魚龍寺一帶的民間傳說來看,建文皇帝確曾隱居在富順境內。1981年,我根據民間藝人、富順縣政協委員

何泛漁先生提供的紅索:富瀘兩縣邊界大坳場附近的魚龍寺曾豎有建文皇帝詩碑。據說是建文在該寺暫住時,留了一張詩箋在誦讀的佛經內,他離寺後被僧人發現,知是建文,才特地刻了一塊石碑豎在寺內。解放後,何泛漁先生在大坳場參加農村宣傳工作,還親眼見到那塊詩碑。我根據這個線索,請當地的村幹部為我尋找,結果是一戶農民把詩碑弄去做豬圈石板,無法證實了。

據史籍記載,建文帝逃出金陵後,曾到雲南,再至重慶,復抵湖北襄陽;雖至四川而未到富順。但富順縣又確有建文留下的詩跡,而且還有歷代相傳不絕的傳說,地方誌也有記載。因此,建文皇帝究竟是否曾在富順縣境內隱居避難?就成了數百年來的難解之謎。

為解《建文皇帝隱居富順之謎》,筆者查閱了乾隆四十二年段玉裁所修的《富順縣誌》及富順金田寺、魚龍寺,瀘縣玉蟾寺、雲龍寺的有關史料得悉,建文是明朝第二個皇帝、名朱允炆是朱元璋嫡孫,公元1398年繼位後的第二年(1399年),他鑑於唐朝藩鎮割踞的歷史教訓,毅然決定削藩,以維護中央統一、防止國家分裂。然而,他卻因削藩過多,引起一場爭奪皇帝的政變。戰爭進行了三年,最後燕王朱棣攻佔南京,

史稱“靖難之役”或“靖難之變”。建文失敗後削髮出家,至雲南永嘉寺為僧,後漂流西南,歷時四十載。關於隱居富順之謎,筆者以為:

一、“之謎”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在寺中(指富順金田寺)還將建文皇帝寫的四首律詩刻在匾上,懸掛廟中。這四首詩是:遠自金陵遍九州,金田止步暗藏修。……”這段文字,已十分清楚的告訴讀者,建文在他所寫的詩句已明明白白的道出了他走遍了九州各地而來到了富順金田寺止步藏修。而“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華髮已盈頭”的詩句,則已經告訴了人們,他到金田寺藏修的時間是他流落西南的最後年代。

明朝建文皇帝隱居富順之謎
明朝建文皇帝隱居富順之謎

二、既然清乾隆四十二年所修的《富順縣誌》有記載,富順大坳場又有他住後留下的詩箋所刻立的石碑。以及中資佐證的瀘縣集福鎮玉蟾寺也有建文住後為之刻立的詩碑和石像,並有建文帝“削髮為僧、雲遊到此與玉蟾寺長老結為知已”的記載。玉蟾寺距富順魚龍寺金田寺各為數十華里,由此可見建文帝在富順金田寺止步藏修是無疑的。

另“據《通江縣誌》載:‘五佛崖在縣治四百里,明建文帝遜國後由秦入蜀,曾掛錫於此。’又據《西鄉勝蹟錄》載:

‘明建文帝入蜀,禪師(御史程濟)相隨,圓寂於此。’

“五佛崖又名建文崖,位於川陝交界處,世傳九十里巴山是也。《續修陝西省通志》雲:‘建文崖在(西鄉)縣西南三百里,古名紅崖,崖广四十里,碧光映水之波,晴霞瀉松清之瀑,明建文君潛修處。’崖上有所謂建文帝五佛崖詩,至今尚存:‘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據《鄰水縣誌》載:‘……據說建文帝在通江南寺一住數年,每日裡跟著師父唸經拜佛,寺內有詩為證:閱罷楞經磬懶敲,笑看黃幄寄縣瓢,南來嶂嶺千層回,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禁,袈裟新換滾龍袍。百宮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從《龍》刊這段文字看,建文帝曾在通江潛修,最後圓寂。所以我認為,建文皇帝在富順金田寺“止步藏修”仍然是一個值得探索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