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舍弃强悍儿子朱棣,册立柔弱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公元1392年四月,朱元璋册立的太子朱标逝世。

一时间,朱标诸子、朱元璋诸子尽皆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朱元璋如何册立新的继承人。

在经过悲痛的思虑和缜密的考量后,朱元璋放弃了精明能干的儿子朱棣,册立仁弱的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为何要舍弃强悍儿子朱棣,册立柔弱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标之子朱允炆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承皇位。

然而,仅仅四年后,朱允炆即被燕王朱棣赶下皇位,朱棣则通过靖难之役,从朱元璋的继承人手中夺得了皇位。

事实证明,四年就将家国统治得国破家亡,朱允炆确实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而朱棣能开创永乐盛世,确实是一位称职的皇帝。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确立不合格的朱允炆为继承人,而把称职的朱棣弃而不立呢?

本人认为,原因如下:

其一,兄终弟及虽然能杜绝权臣和外戚专权跋扈,却也可能激起众诸侯王群起纷争皇位,进而演变为七国之乱或八王之乱的惨祸,给塞外的北元和南方的各国以趁虚而入的机会,所以朱元璋要杜绝诸侯王互相攻杀谋夺皇位的可能,因此他暂时放弃朱棣,打算考察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开创明朝后,立刻便册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此举向天下臣民展示了朱元璋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法则。

随后,鉴于继承人朱标仁慈宽厚,柔弱善良,难以驾驭骄兵悍将,所以为了确保朱氏子孙永保江山,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谋反罪名,屠杀李善长、费聚、唐胜宗、陆仲亨等众多开国功臣。

同时,在将一大批开国武将们斩杀后,朱元璋将全国北方的战略要地依次分封给儿子们:

如封二子朱樉(shǎng)为秦王,镇守陕西西安;

封三子朱棡(gāng)为晋王,镇守山西太原;

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前元大都北平;

朱元璋为何要舍弃强悍儿子朱棣,册立柔弱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燕王朱棣、后来的永乐大帝


封五子朱橚(sù)为周王,镇守河南开封……

诸王,尤其是边关各王,虽然不能管理民政,但皆手握重兵,主要是为了防御北元、安南等国。

就这样,通过废杀居心难测的开国功臣,册立亲生儿子们为王,镇守四方、防御周围各国,朱元璋构建了一种看似坚如磐石、实则危机四伏的国家防御体系。

本来,以朱标和诸兄弟的和谐关系,这种防御体系会和平发展下去。

然而,继承人朱标却英年早逝。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后,为了稳定四方、安抚诸王人心,朱元璋便召集群臣商议储君人选,一开始,朱元璋想册立年富力强的第四子朱棣为太子,因为朱元璋认为,朱棣擅长统兵打仗,也颇有智谋,堪称文武双全,立勇猛强悍的朱棣为储君,可以不用再大肆屠杀功臣以自保,也不用担心外戚势力趁机做大谋朝篡位。

朱元璋为何要舍弃强悍儿子朱棣,册立柔弱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在立储问题上颇费周折的明太祖朱元璋


因为朱元璋认为,朱棣曾率领大军击败北元乃儿不花的大军,有较强的军事威望和用兵能力,也完全有能力驾驭那些骄兵悍将,更有能力节制外戚。

可在朱元璋提出立朱棣为太子的提议后,翰林学士刘三吾应对道:“陛下的提议确实能把江山交给称职继承者,但是陛下若真是立了燕王为太子,那燕王的两个哥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又该怎么处置呢?”

朱元璋回味刘三吾的话,深表无奈。

因为刘三吾的话,揭示了一个统治者难以完美解决的皇位继承难题,那就是立长和立贤的选择难题。

立长子为继承人,坚持嫡长子继承制,防止诸王觊觎储位,朱元璋做到了,且长子朱标仁慈宽厚,是个合格的储君,但是朱标早死,此路暂时不通;

立贤能的儿子朱棣为继承人,朱元璋想做,可两个不太贤能的朱樉和朱棡还在,若一意孤行地立朱棣(非马皇后儿子)为太子,等于放弃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会给所有诸侯王一种储位可不按制度、靠经营而得的侥幸感,这种侥幸感会激励其他皇子也为谋夺储位而不择手段地互相暗害、互相残杀,极不利于后世子孙的和睦相处和朱氏王朝的长治久安。

遥想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朱元璋不禁毛骨悚然。

于是,考虑到国家长远的安定,朱元璋暂时放弃了册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把目光转向了朱标的现存长子朱允炆。

其二,孙子朱允炆聪明仁孝,恪守礼法,朱元璋树立众多制度,就想将江山和众多礼法制度交给能够恪守规矩、严守礼法的孝子贤孙,很明显,朱允炆符合这个要求,而朱棣不符合。

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子,由于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朱允炆是实际长子,同时他的母亲吕氏在朱标妻子常氏去世后,继立为妻子,因此他是朱标的嫡长子。此外,他虽然年纪幼小,但却极为聪慧早熟。

当朱标病重时,朱允炆不分昼夜悉心照料父亲,为父亲穿衣喂药,恪尽孝道。

当朱标病死后,朱允炆悲痛万分,伤心欲绝,并决心为父亲守孝三年,可在变得形销骨立,被爱惜自己的爷爷以“你确实对父亲很孝顺,但你也应该为孝顺祖父而好好活着”的劝解后,朱允炆决定进食,并主动挑起家庭重担。

于是,由于自己体验过丧父的巨大痛苦,所以为了减轻兄弟们丧父的痛苦,朱允炆将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自己府中,与他们同吃同住,肩负起了照顾好弟弟们的重任。

朱元璋见孙子朱允炆如此仁孝友悌,便很满意他的所作所为。

此外,更为朱元璋赞赏的是,由于朱元璋晚年脾气暴躁,杀人不眨眼,所以朱允炆便亲自担负起向祖父学习处理政务并照顾祖父的重任。

如此一来,朱元璋腰酸背痛了,朱允炆就给祖父来个按摩;祖父饿了渴了,朱允炆就端茶送饭;祖父累了,朱允炆就伺候祖父休息。

朱元璋为何要舍弃强悍儿子朱棣,册立柔弱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允炆的行事风格


可以说,在朱允炆的悉心照顾下,朱元璋在皇家无亲情的晚年,享受到了孙子的宝贵亲情孝顺,而众多在伺候朱元璋时动辄得咎的奴婢们,则活命无数。

反观朱棣,他能带给朱元璋的孝道,是送祥瑞嘉禾,送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胜利。

这种可远观不可近察的孝顺,朱元璋只能感觉朱棣是在争强好胜地树立功勋,为自己和孙子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治国理政方面,朱允炆在朱元璋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对自己意志言听计从,对自己对待锦衣卫、宦官、官员、百姓的用人施政,能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可若是朱棣继承皇位,朱元璋就不淡定了,因为朱棣极有可能违背己意、改变成法。

正所谓上有所旨,下必甚焉。

如丧葬事宜,朱允炆能老实听话地秉承己意来合理安排。

可朱棣呢,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孝顺和继承其位的正确伟大,一定会违背朱元璋意愿地大肆铺张、隆重厚葬,这不符合朱元璋节俭治国谋身的一贯原则;

如锦衣卫,若立朱棣为太子,朱棣会认为自己是经营而得(装贤王、会打仗建功)皇位,所以到时,他对臣下的经营壮大和兄弟们的经营谋夺皇位,可能会极不信任地严防死守,而严防死守的手段,就是会重新启用被朱元璋废止的锦衣卫。

对于锦衣卫,朱元璋太了解了,打天下时以各诸侯为敌,他通过校事侦察敌情己情,可全面彻底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得天下后治理国家时,他将校事改组为锦衣卫,以贪污腐败、图谋不轨的官员为敌,开始不遗余力、全面透彻地监督官员,并助自己后顾无忧地严惩贪官、屠杀逆臣。

可凡事,有利就有弊。使用校事打仗尚可,使用锦衣卫治国,则是把国家法律和司法机构按在地上使劲糟蹋,这样长此以往,迟早会断送国家司法机构和法律的无上权威,导致官员不依法治国、乱法行事,导致百姓无法可依、诉讼困难,导致国家君臣相疑、官民胡猜、上下离心、坏法乱政,国家焉能不亡?

所以朱元璋打算废止锦衣卫,并打算在朝野公众面前将锦衣卫管理的刑具尽数毁坏,以示决绝。

可考虑到朱棣继位,就可能会重新启用锦衣卫,来对付朝臣和兄弟们,一想到此,朱元璋不禁对朱棣摇头叹息否定不断。

至于朱允炆,作为嫡长子继承制的受益者,他熟读儒家经典,与其父一样相信仁恕治国的他,是不会用锦衣卫这种下作机构的,这点,朱元璋极为笃定。

对待宦官,朱元璋研究秦汉唐宋历史,秦朝的赵高祸国乱政导致强秦二世而亡,汉朝的十常侍诱导汉灵帝荒淫误国,以致汉分三国,唐朝的李辅国、鱼朝恩、仇士良威逼皇帝祸乱朝纲,以致唐朝不断衰弱,宋朝的王继恩作威作福、童贯败军祸国。

所以朱元璋吸取众多王朝重用宦官以致祸国的惨痛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政,并树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严格命令后世子孙必须遵照铁牌之意不得重用宦官。

乖孙子朱允炆继位后,会照做,朱元璋深信不疑。

可重实用、轻名声的朱棣继位后,会照做吗?朱元璋也表示深深的怀疑。

在百姓安宁方面,朱元璋出身于农民,所以他爱惜百姓、仇视官员,总是想方设法为百姓的幸福安乐谋福利,千方百计让官员吃苦耐劳地工作。

同时,朱元璋注意休养生息,给百姓提供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

可是对于自己四子朱棣,朱元璋太了解了,如果他以太子之位登基称帝,那为了建功立业,以显示自己的继位正确,朱棣在北方讨伐北元的战争,将无限制扩大化,到时,百姓为运输军资,会充盈于道,导致夺民农时、田园荒废;将士将连年背井离乡、征战四方,导致军队疲敝、愈挫愈弱。

朱元璋为何要舍弃强悍儿子朱棣,册立柔弱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元璋懂得学习唐太宗以史为鉴


朱元璋熟读秦汉隋唐历史,深知秦、隋以对内大兴土木、不恤民力、对外穷兵黩武、夺民农时而亡,深知汉、唐因对内休养生息、与民轻徭薄赋,对外偃武修文、和亲四方,才长治久安。

所以从治国方略上考虑,朱元璋选择了能够令国家长治久安的朱允炆,放弃了可能令国家穷兵黩武可耻速亡的朱棣。

不久,朱元璋向全天下宣布:册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对于这一决定,朱元璋深谋远虑地解释道:“朕为开国之君,要将大明及其一切规章制度稳妥地传诸后世,如果朕不能遵守嫡长子继承制、重农抑商、偃武修文的制度,后世子孙就会有违反祖制的榜样和借口,这就与朕想保证大明朝繁荣昌盛的精神相违背,皇族子孙后代是违法改制内斗混乱,还是遵守制度长治久安,不仅与朕确立的制度是否合理有关,还与朕是否切实执行这些制度紧密相关。”

其三,朱元璋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明朝皇位的顺利传承,朱元璋确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后,本以为爱孙能体会到自己让儿子们为孙子守好江山、孙子只需妥帖治理江山即可的良苦用心。没想到,朱允炆又提出处理叔叔藩王的合理方法,这更令朱元璋认为朱允炆考虑全面才堪皇位。

在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考虑到朱允炆年幼仁弱,难以驾驭骄兵悍将,于是,朱元璋再次举起屠杀功臣的屠刀,为爱孙扫除骄兵悍将的巨大威胁:

公元1393年,朱元璋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将凉国公蓝玉灭族,并牵连到两个伯爵官员和十三个侯爵官员,同时又广泛株连众多功臣宿将,最终,朱元璋总计将一万五千多名官员送入地狱;

公元1394年,朱元璋处死颍国公付友德和定远侯王弼;

公元1395年,朱元璋斩杀宋国公冯胜;

不过,朱元璋既给儿子、孙子将来的权杖上剪除掉骄兵悍将的群刺,又在子孙的权杖上根植了骄叔悍王的群刺。

这让朱允炆颇觉扎手。

一次,朱元璋曾体贴地向朱允炆叮嘱道:“有叔叔们给你守好江山,你就可以好好治国,将大明治理得繁荣昌盛了。”

可这次,一向听话的朱允炆,却烦恼地对朱元璋道:“皇祖父,若有敌国入侵,有诸多藩王镇守疆土对抗外敌,这我清楚;可是,如果这些叔叔们中,有人想心怀叵测地觊觎帝位时,我该怎么办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朱元璋是诸王的父祖,自然不用担心他们会造反,但朱允炆是诸王的侄子或同辈,历朝历代,叔夺侄位、兄弟相残的还少吗?

朱元璋听孙子这么说,一时有点措手不及,在短暂地思考后,朱元璋急中生智地反问朱允炆道:“那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朱允炆思索后,有条有理地回道:“首先,用仁德来感化诸王中的谋逆者,然后,再用礼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封地,如果还是不能化解其叛逆心,就改换其封地,最后,如果叛逆王还是执迷不悟,那就只好出兵平之。”

朱元璋听到孙子的回复后,仔细思索了下,满意地夸道:“很好,看来除此之外,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不过,朱允炆虽有整体的方略,执行能力和应变能力却堪忧,

因为,朱元璋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猛将、名将斩杀,留给孙子的都是善守不善攻、善大言不善实干的老将庸将,这极不利于朱允炆调兵遣将,去实事求是地解决藩王问题和外患问题。

因为,朱元璋给朱允炆选拔的股肱近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治学教书、研究制度、义正言辞打嘴仗颇为精通,治国理政、研究削藩、平定外患则要么万股遵守儒家道德、行事迂腐透顶,要么只会死搬硬套地纸上谈兵、严重脱离实际。

朱元璋为何要舍弃强悍儿子朱棣,册立柔弱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方孝孺


可惜,这些实实在在的弊端,在朱元璋控驭四方诸子的巨大威压下,在朱允炆依仗强悍祖父的狐假虎威下,祖孙两人均不能深察细知。

最终,如此重亲情、轻理性的安排下,朱元璋给孙子留下的是一个诸藩王不服不忿虎视眈眈、而朝廷百官文恬武嬉自高自大的可怕天下。

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放弃强悍儿子朱棣,册立柔弱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主要因为:

其一,兄终弟及虽然能杜绝权臣和外戚专权跋扈,却也可能激起众诸侯王群起纷争皇位,进而演变为七国之乱或八王之乱的惨祸,给塞外的北元和南方的各国以趁虚而入的机会,所以朱元璋要杜绝诸侯王互相攻杀谋夺皇位的可能,因此他暂时放弃朱棣,打算考察孙子朱允炆。

其二,孙子朱允炆聪明仁孝,恪守礼法,朱元璋树立众多制度,就想将江山和众多礼法制度交给能够恪守规矩、严守礼法的孝子贤孙,很明显,朱允炆符合这个要求,而朱棣不符合。

其三,朱元璋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明朝皇位的顺利传承,朱元璋确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后,本以为爱孙能体会到自己让儿子们为孙子守好江山、孙子只需妥帖治理江山即可的良苦用心。没想到,朱允炆又提出处理叔叔藩王的合理方法,这更令朱元璋认为朱允炆考虑全面才堪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