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淺探人性之下底層女性愛情悲劇溯源

《胭脂扣》淺探人性之下底層女性愛情悲劇溯源


前言


《胭脂扣》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香港石塘咀煙花巷的一段糾纏於前世今生的悽美愛情故事,作者是被譽為“香港文壇才女”的李碧華。

李碧華筆下的小說,以文筆簡潔細膩、劇情跌宕起伏、文風詭譎悽美而著稱。

《胭脂扣》也沿襲了其一貫寫作風格,具有一種濃郁的舊而美的色彩。

本文將從文中主角如花感情經歷,從人性方面探討女性悲劇命運根源和現實意義。


內容簡介

《胭脂扣》講述的是出身煙花巷的妓女如花,與富家少爺十二少相戀,在兩人愛情遭到家族反對,最終走投無路毅然相約自殺殉情。

然而被救活後的十二少再沒勇氣實現諾言,苟活於世。

用情至深的如花用來生減壽十年的代價,回到人間苦尋心上人,最終得知真相後的如花留下當初二人定情信物--胭脂扣後,孑然離去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僅僅是一個因身份差別愛而不得的故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老套的故事,卻在李碧華筆下卻微妙婉轉,令人唏噓。


寫作手法

李碧華選材角度冷僻刁鑽,她筆下的人物大都是跨越時空、跨越界限,使得人物角色獨具一格;同時,李碧華又善於寫情,她一系列的作品中大都刻畫了一段段曠世絕戀,描繪了一個個敢愛敢恨、真情真性的女性;李碧華還擅長用悽美的愛情故事,探尋在愛情之外不為人覺察的人性,讓人讀罷感慨不已。

如花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曾如煙花般燦爛,精彩而奪目;卻又如絢爛之後的夜空,充滿悲情與寂寥。可以說,在其整個的生命過程中,對愛有著執著的勇氣和決絕的信念,但卻敵不過因封建時代社會地位標籤和複雜的人性。


一、底層女性深情之下,闡釋的無奈人性


《胭脂扣》淺探人性之下底層女性愛情悲劇溯源


從小被賣倚紅樓三家的如花,遊離於虛情假意、鶯歌燕舞中,在一次應酬中交際中,遇到改變她一生命運的男人十二少。

<code>“他對我目不轉睛,而言笑間,我也被她吸引。”/<code>

如花作為女人也不例外,在十二少綿密的情書和胭脂匣子、珠寶玉石等各式禮物圍攻下,如花也用盡全力盡情詮釋對十二少的愛,二人攜手看大戲、唱曲子,浪漫熱烈,痴情纏綿。

<code>“這紅牌阿姑以全副心神,投放於一人身上。”/<code>

然而因家世背景相差甚遠,大戶人家自視清白,有納妾之風卻無容青樓女子之例,加之十二少早已被指腹為婚,因此二人遭到了世俗道德的強烈反對。

小說裡如花與十二少的感情,終於與現實發生了衝突,拜倫說:男人的愛情是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愛情是生命的全部。

從小就早早體驗過人情冷暖的如花,在得到一份愛和自由時,便如飛蛾撲火般決絕和堅定。

她的悲劇根源就在於在自己追求愛情和自由的道路上,將自己的全部情感和依賴全部託付給了愛情。

李碧華在小說中其實早已用尖銳的文字將這段愛情神話戳破,如同文中所寫:

<code>“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code>

就已暗示如花的執著、眷戀、放棄不下的東西,如夢如幻一般,都是夢幻泡影,不被現實所容。”

這段愛情故事,讓我們看到人性中的各種悲劇,社會地位卑微的如花作為女性,同樣有著追求愛情、追求美好的執著和嚮往,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花樓頭牌的她願意為所愛之人洗盡鉛華,做回普通女子,願意把自己下半生都壓在讓他深愛的男人身上。

人世間每個生命,都有其貴賤貧富,而在李碧華看來,卻並無差別。

反而是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將女性在愛情中的執著和脆弱詳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透出的是一種慾望、情愛、執念在人性中最無奈的部分。

一如書中所言:

“我說我想等一個命中註定之人出現,然後刻骨銘心愛一場,不計得失,不計結果。”

人性當中的情愛道出的悲哀,是讓當事人無法覺察的,也最容易讓人迷失。

二、浪漫愛情之下真實人性不自覺的呈現

《胭脂扣》淺探人性之下底層女性愛情悲劇溯源


李碧華曾在一段採訪裡說過:最受不了的是背叛。你曾經保護、信賴、依靠甚至愛這個人,後來的背叛是最大的傷害。

因此在這部小說中,毫不掩飾的對女性的渴望愛情敢於追求的獨立意識讚美,但也會一針見血的指出人性之中真實醜陋的一面展現出來。

當二人決定殉情相守時,小說卻為讀者道出了殘酷的事實:十二少在最後一刻猶豫膽怯了;男人被救下之後,再無繼續踐行諾言的勇氣,娶了指腹為婚的妻子,苟活於人世。

悽美的愛情故事並沒有像童話那樣得以延續,而是人最本能的一面被揭露出來的哀傷,如鯁在喉難以言表。

如同在小說裡寫的那樣:

“這便是愛情---大概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並無想象中的美麗。”

愛情是檢驗人性的一塊試金石,它能試出一個人的品格、稟賦與底線,最美的最浪漫的愛情。

在最後卻是如花與十二少夢幻的毀滅有力的證據,這無疑是李碧華對筆下人物如花最大的同情和對十二少懦弱背叛最大的諷刺。

人性裡有讓人溫暖的光芒,卻也有最為傷人的薄涼,在《胭脂扣》這部小說裡,浪漫愛情之下的真實人性不自覺的呈現出來。


三、人性當中,不同生命的遺憾


《胭脂扣》淺探人性之下底層女性愛情悲劇溯源


李碧華用靈異新奇的手法安排去世的如花返回人世,苦尋十二少,當看見昔日風度翩翩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已變為華髮蒼顏的老人違背誓言苟活於世時,如花才終於絕望而去。

這段悽美的孽戀也得以終結,《胭脂扣》這部小說在李碧華靈動的筆下以如花的命運悲劇作為載體,探討了人性當中,不同的生命遺憾。


如花的悲劇在於將自己的全部及生命託付於男人身上,因此在二人殉情時,終是對愛情有所偏執,為保萬全,在服鴉片之前,提前將安眠藥讓十二少服下;

而十二少也低估了自己,也最終敗給了貧困和懦弱,違背當初的誓言。


一段看似悽美蕩氣迴腸的愛情,卻又夾雜了算計和矛盾,一個最好迷失自我的偏執,一個怯懦之後的背叛,在人性面前,這段纏綿悱惻的愛情中,又描繪了不同的生命遺憾。

小說冷靜而客觀的剝開了人性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值得每一個人反思。

寫在最後


《胭脂扣》淺探人性之下底層女性愛情悲劇溯源


《胭脂扣》將卑微的底層女性敢愛敢恨的情感刻畫得淋漓盡致,李碧華更是深刻的塑造了一個被世俗、被人性所絆的悽美愛情。

然而這部小說的背後,更多的是想探討女性悲劇命運的根源。

李碧華曾總結道:“當局者迷,每個女人都以為自己穩操勝券。每個女人都以為男人只要 一個,其他的是逢場作戲。”

李碧華不吝對如花的同情與憐憫。

在最後看到真相後,毅然留下戴了五十二年定情信物---胭脂扣,決然而去,也算是李碧華給予如花最後的傲骨與尊嚴。

如花至情至性的性格讓我們敬佩不已,從如花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女性內心中的美好:嚮往愛情,追求浪漫、執著深情。

儘管小說描繪的年代久遠,但仍舊有其啟示意義:即現實生活中怎樣理性對待愛情和追求幸福。

作為女性在大膽追求真愛的同時,更應該學會讓自己情感獨立和自我獨立,擺脫掉依附別人的意識,這或許才是這部愛情悲劇背後,為我們帶來的深刻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碧華《胭脂扣》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3

2、鳳凰網刊《言情鬼妹 李碧華》2010年6月29

3、新浪網刊《對話李碧華 不做奴才文章 最愛人間煙火》2011年1月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