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何要強調人性善?孔孟的人性論恰恰是最為清醒而有建樹的!

孟子為什麼一定要強調人性是善的?他在儒家學說的建構當中又做出了哪些貢獻?

在儒家學說的建構中,孟子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性善論。孟子倡導人們向善行仁,因此他要從源頭開始給他的學說建立堅實的基礎,那就是告訴大家,仁義本來就存在於我們心中,我們只要發揮本來就有的東西,就能夠向善行仁。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義。我們學習仁義,學的應該是“真仁義”,而不是後世發展為科舉考核標準的“外在仁義”。

所以人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內在需求的價值,叫“立乎大者”。“大者”才是人生動力的源泉,才是取之不竭,一直推動人前進的,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的行為就像天上降落的雨水,那麼一兩場暴雨也就悄無聲息。泉水悄聲細流,卻從不間斷,最終才能匯聚成江河湖海。

孟子為何要強調人性善?孔孟的人性論恰恰是最為清醒而有建樹的!

孔孟教學的比喻實在是形象貼切、寓意深刻。

另一方面,孔孟不斷強調“仁義”的真誠,也可見人性自古以來都有這樣真實的一面:趨利避害,包裝自己以獲取利益。在這個社會上我們不得不認清這一點,也難怪老子會提倡讓利不爭的思想,正是因為大部分人趨利避害,真正想辦事的人得順應他們。越長大越發現,一旦是社會的問題,就要透過面具看人。就像以前不理解何為“黑白兩道”,最近“打黑”新聞出來,一個地方牽連出千人的關係網,這就表明有“超大保護傘”存在,我不由感嘆:利益是多少人追逐的東西啊。文化教育是長期事業,目前的階段我們還是隻有認清大多數人的本質追求,才能明哲保身、做成有益公眾的事情。

孟子為何要強調人性善?孔孟的人性論恰恰是最為清醒而有建樹的!

我現在終於明白,孔孟的人性論恰恰是最為清醒而有建樹的理論,他一定在客觀角度觀察到人性的特質,因此才特別建立出“仁義由內”的理論——從根源上打壓人心中趨利避害成分的佔比,事實上這一套也確實起到很大作用。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活著很重要,而一旦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捨棄生命也要去做。

儒家不是宗教的原因就在於,儒家的天是“天理”,是上天賦予我們可以為善的人性。人性來源於天道,所以儒家不同於神作為主宰的宗教,儒者的心就是自己的主宰。因此只要擴充本來就有的本性,向善,那就是符合天道的,甚至可以說是實踐天道。

孟子為何要強調人性善?孔孟的人性論恰恰是最為清醒而有建樹的!

一切的工夫修養論都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明白這一點,無論處在什麼人生階段都能清醒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孟子說的“盡心、知性、知天、事天”是人應該做的工夫路徑,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算立住了。“朝聞道,夕死可矣”,早死晚死都得死,與其不明意義地為了“活著”而“活著”,盡道而死,未嘗不是一次生命絢麗的綻放。

孟子為何要強調人性善?孔孟的人性論恰恰是最為清醒而有建樹的!

孟子為何要強調人性善?孔孟的人性論恰恰是最為清醒而有建樹的!

(本文作者一純,今年19歲,在家自學國學四年,有所感悟,願能與您分享交流,您的點贊、轉發、評論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謝謝!*^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