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司馬炎換成曹操,能避免五胡之亂嗎?也許可推遲,仍不能避免

假如司馬炎換成曹操,能避免五胡之亂嗎?也許可推遲,仍不能避免!

西晉永嘉年間,匈奴漢國不斷髮展壯大,派兵攻打中原威脅著西晉的統治,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五年(311年),晉都洛陽被匈奴漢國攻破,皇帝司馬熾被俘。

一國之主尚不能倖免,遑論其他人。諸多士族豪強紛紛南逃,避亂江左,史稱衣冠南渡。而這一切也標誌著剛剛統一20來年的天下,再次陷入混亂中,一亂就是數百年。

有人說,司馬炎無能,選個白痴兒子,從而導致五胡之亂。那如果我們將曹操放到司馬炎的位置,是否能避免西晉的悲劇呢?

假如司馬炎換成曹操,能避免五胡之亂嗎?也許可推遲,仍不能避免


其實,類似的問題只有一個關鍵——個人的能力究竟對歷史究竟能起到的作用。但這個就是個難解的問題,畢竟我們找不出參照物。

我們無可否認的是,一個再高明的人,總有他的歷史侷限性。周武王、周公旦的分封制,保障新生周朝的穩定,也埋下滅亡的隱患。

漢武帝的察舉制,打破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卻又誕生新的問題,而這問題甚至延綿到東漢魏晉。歷史似乎總是在對與錯交替中前進。

漢武帝舉國之力討伐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北,解決自劉邦起的邊患。但這只是不會有大的戰爭,仍不能避免小的衝突。

假如司馬炎換成曹操,能避免五胡之亂嗎?也許可推遲,仍不能避免

匈奴也不是鐵板一塊,最後分為南北二部。南部失利後,便投靠漢朝,希望有個落腳地。漢室認為,可以利用南部來對抗北部的騷擾,又不用派自己的人,何樂而不為。

匈奴自此便在北方紮了根。匈奴在東漢還是比較老實的,但涼州一帶的羌氐可從沒有安穩過。東漢掌權的外戚竇氏、鄧氏都領兵平過羌亂。漢室甚至一度有放棄涼州的打算。

羌族也好,氐族也罷,亂的只是一部分,而當權者便收買拉攏另一部分,一如當年利用南部匈奴對付北部匈奴。

羌、氐、烏桓等的兵好用啊,於是一些邊地的豪強們紛紛招募為兵,成為自己爭霸天下的資本。遼東公孫瓚,他的白馬義從中不少便是烏桓騎兵。

假如司馬炎換成曹操,能避免五胡之亂嗎?也許可推遲,仍不能避免

董卓本是涼州豪強,正因為他拉起一支戰鬥力驚人的西涼鐵騎,成為漢末第一大諸侯。韓遂、馬騰也是依賴涼州的羌氐部落,敢同曹操掰腕子。

三國的主戰場是中原,作為“僱傭兵”存在的羌氐等,也逐步內遷,離中原也越來越近。曹操置匈奴五部,分佈於幷州。而隨著蜀漢諸葛亮、姜維北伐,曹魏不斷將羌氐遷往三輔附近。

魏帝曹奐詔書曾寫道:鹹浮海來享,鼓舞王德,前後至者八百七十餘萬口。這裡的八百七十餘萬口指的便是羌、氐、匈奴等異族,當然,數量不可能有這麼多罷了(五胡加起來差不多500萬)。

假如司馬炎換成曹操,能避免五胡之亂嗎?也許可推遲,仍不能避免

西晉的江充早已認識到五胡隱患,他說:“且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徙戎論》)。關中一半人口都是異族,這太危險了。

這麼多人口,哪裡能輕而易舉地將人家攆出去,若真的幹了,只會引起羌氐的強烈反彈。西晉也只能照著曹操處置匈奴五部的做法,將匈奴的“王子”扣在洛陽當人質。

這些內遷的異族,逐步演化成具有本族特色的地方豪強,只是地位低一些。西晉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早已經坐在炸藥桶上,隨時可能爆發。

若將司馬炎換成曹操,或者司馬衷是個英明神武的明君,會推遲五胡的爆發,不可能避免——因為矛盾沒有消失。

假如司馬炎換成曹操,能避免五胡之亂嗎?也許可推遲,仍不能避免

除了雙方矛盾外,還有彼此實力的變化。西晉人口差不多3000萬左右,五胡總體差不多有500萬。但不要忘了,西晉的漢人不是一個整體。

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更何況“賊”早已滲入這個家族各個地方。西晉也不弱的,否則也不會滅蜀吞吳。早年也是打得羌氐鮮卑哭爹喊娘。只是它腐朽得更快罷了。

西晉的八王之亂,使得晉朝實力迅速消耗於內鬥中,防護力大大降低。不僅如此,西晉的門閥政治,使得普通漢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或逃亡,或反抗。西晉的對手不僅有五胡,還有底層百姓。

假如司馬炎換成曹操,能避免五胡之亂嗎?也許可推遲,仍不能避免

五胡不同於遼金蒙,他們不是在塞外崛起,南下攻伐中原,而是崛起於中原內部。五胡一邊吸收漢文化,一邊聚攏一起,積攢實力,靜靜等著,等身邊老虎打盹的時候。

這一亂就亂了數百年,各種矛盾不斷爆發,又通過戰爭的方式不斷融合,一次次改變。融合後,我們看到的是隋唐盛世,但我們常常無視融合過程中森森白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