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日本的恐怖电影往往以怨鬼称,这类鬼怪往往以面容姣好的女性形象出现。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富江。富江的形象源于上世纪90年代,是日本漫画家伊藤润二创作的漫画作品。2018年《富江》系列漫画在经历了动画化、泰国改编版为真人版电视剧《禁忌女孩》,重新点燃了“富江热”。随后,富江的形象进入游戏中。并与恐怖游戏《第五人格》联动,推出游戏皮肤。富江已然成为当代日式恐惧的代表人物。那么,富江这样一个26岁的神秘美少女,为何让人又爱又恨?这也许是因为富江的形象,由癌症演化而来,与人类最深层的恐惧—死亡,紧密相连。


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 作为怪谈的的癌症:“镭女郎”


早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就有癌症引发的恐怖事件。科学家对一批尸骨发出绿光的女子,开棺验尸。刮除骨骼上了残留组织,将其烧成灰。在漆黑的暗房里,这些本应淹没于黑暗的骨灰发出了白色的光。说明这些遗骨都具有放射性,而这些女郎也被称为“镭女郎”。


1917年的一个春天,18岁的美国女孩格蕾丝·福莱尔得到了一份让她感到自豪的工作——美国镭企业工厂的刷表匠。为美国陆军的手表,涂上还有镭元素的夜光涂料。这份工作不仅让她拿到了,有普通女工3倍那么多的工资。也让格蕾丝感到自己能和她参军的两个兄弟一样,为美国军队做出贡献。然而,格蕾丝万万想不到的是。仅在4年之后,这份工作就让格蕾丝这个年轻的女孩命丧黄泉。而导致这场悲剧的关键性的因素就是镭。


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镭由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是一种放射性物质,会导致癌变。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能在夜间发出绿光的美丽荧光剂。当时的人们不仅不了解镭的害处,并且崇拜这种物质。把镭涂在身上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为此,大量的企业,生产含有镭的产品,甚至食品。格蕾丝就是其中的一员。和同事们一样,她每天用嘴把毛刷舔锐,细致的为钟表画上涂料。不仅不感到危险,格蕾丝反而觉得这能延年益寿。


不久后,格蕾丝的同事纷纷出现了牙疼的症状。很快她们就出现了口腔溃烂、大面积的脓疮,身体的各个部分也因辐射产生了癌瘤。严重的整个下巴都差点掉了下来。没多久,就有同事去世了,格蕾丝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她们这才意识到了镭的危害。发现自己被公司骗了,有的女孩害怕失去这份高薪的工作,选择了与公司和解。另一些,则坚持上诉与公司抗争到底。公司与她们一再周旋,准备等女孩们全部病发身亡后,顺理成章的赖掉赔偿金。


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然而公司打错了算盘,女孩们所要的不止是个人的赔偿。她们还要告诉大众镭是有害的。经法医检验,女孩的尸骨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女孩们得到了赔偿,同时也让大众意识到了镭的危害。然而,关于癌症的恐怖故事却没有随着“镭女郎”的去世而消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把对癌症的恐惧传递到了日本。


  • 癌症恐惧的本土化:日本御灵文化的复兴


1945年8月,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的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了2颗原子弹。大片的土地化为废墟,无形的疾病也紧随其中。然而,日本报纸向国民报道的却是另一种印象。大部分的报纸都没有说出其严重性。直到1952年,美军结束占领的之后,日本国民才得知原子弹破坏力的真相。在此之前,对于癌症的恐慌,日本人往往更倾向于用传统的御灵文化来解释。


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比如,日本恐怖电影《午夜凶铃》,原是一本名为《环界》的系列小说。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去除了铃木光司原作中的科幻色彩,把它处理成一种民间怪谈的形式。出现了,‘古井’和‘电视机’并存的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恐惧形式。分别体现了癌症带来的能量衰竭,以及内部入侵的恐惧。录像带是《午夜凶铃》中贞子意念的结晶火神爆发、老人、阴森的海岸。体现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日本人对于能量衰竭的恐惧。女人和孩子是人类社会脆弱的群体。更能加深观众对于衰竭的印象。


而御灵文化,最为日本最显著的恐怖文化。将虚弱的人,转换为具有强大力量的冤魂。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能量衰竭带给人的恐惧。在江户时代,日本人信奉代表“御灵”的人偶,期望以此躲避灾祸和疾病。与中国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在日本的文化里,只讲忠孝,而不讲仁义。德川幕府时代,尽忠与尽孝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对于“御灵复仇”的观点在民间看来是可以接受的。人们认为含冤而死的人,会将怨念留在人世间进行无差别的复仇。


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午夜凶铃》中的贞子,被解释为御灵的形象。其表现出来的寄生传播与特性,被解释为变异的癌病毒。癌病毒是一种源自他者的病。科幻小说成把它描绘成细胞的入侵。这些“异己的”“突变的”癌细胞,往往比正常的细胞要强大。癌症是多种疾病的诱因,患者被癌细胞“入侵”身体机能发幅度的衰弱、枯萎。而癌细胞不但不会衰竭,反而能够得到大量的繁殖。产生无限复制,甚至永生不死的表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环界》中贞子作为癌细胞的代表,被描绘成美丽、神秘和强大的形象。经过电影的处理。《午夜凶铃》中的贞子面部被头发遮挡,整个形象也被丑化了。她的形象表现出的是精神的脆弱,同时也被赋予了失败者的隐喻。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弗洛伊德经济学有关理论中“本能”的匮乏。


  1. 作为军事隐喻的癌症:恐惧的入侵


癌症作为一种修辞,多取自战争语言。不仅因为它具有侵犯性,还代表了治疗的特性。癌症被视为,精神脆弱的人被妖魔附体。在癌症恐惧的震慑下,人们往往还没等分辨癌症的“良性”与“恶性”后果,就开始采取极端的方式治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漫画《富江》里,每一个见到富江的人都发疯般的想要杀死她。


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富江是充满妖魔色彩的少女,没有人说得清她的来历。她拥有让所有男人为之痴狂的美貌,最为奇特的是她的特异体质,可以凭身体的细胞永无止境地繁殖。在战争术语中,‘一场针对癌症的战争’,听起来像一场殖民战争。富江作为癌症的携带者,有时被视为一个群体的敌人,也被视为人们想要占有的目标。表现了人们扭曲的欲望。


如同“镭女郎”一样,富江身上似乎带有一种辐射性。每个接近她的人都有感染的可能性,会变得精神萎靡。最后在富江的要求下,杀死富江,或是杀死富江的复制体。这种行为,影射了癌症的治疗行为。杀死富江,一方面,代表了对于疾病这种‘错误’的‘纠正’心理。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富江的繁殖,使得每一个富江越来越具有个体化的特点。虽然治疗的目的是杀死“癌细胞”,但治疗的副作用也不可避免。正因为,消灭癌症是以损伤健康的细胞以及人的肌体为代价的。因此,以化疗为代表的癌症的治疗方式多被比喻为空战。


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放疗的治疗形式,则反映了人们对癌症的集体梦魇。人们惧怕集体性的变异。伊藤润二式的恐惧表现在日常的某一个环境里,人们突然陷入了变异的状态。变成了飘在空中的气球、田里的稻草人和路障一样的墓碑。他们预示着现代文明的疾病。在人类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发现虽然一类疾病治疗的成效显著,然而因为疾病而死的人数总体上并没有减少。对这种‘徒劳’的失望带来了现代文明的焦虑。


  • 恐怖电影的娱乐化倾向:癌症仅仅作为符号


疾病偏见下的恐怖电影(一):癌症与无限复生的恐惧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癌症的恐惧,被一些新的恐惧替代了。与癌症相关的恐怖电影走向了衰落。2003年的日本电影《鬼来电》虽然也表现出了罕见疾病对于人的影响,以及人的残肢通违反常理的完成了拨打电话,传递死亡的任务。然而,与2000年的美国恐怖片《死神来了》一样,逐渐将死亡理解为规律的小概率事件。《午夜凶铃》带来的恐惧也随着,不断地翻拍而被拆解。逐渐演化为《电影少女2018》里因为信号不好而被卡在电视里的可爱少女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