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与外国人交涉初期不允许外国人进京?

历史的天空好精彩11


依然是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自满心理所致。

关于清政府与外国交涉初期不允许外国人进京的问题主要是指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要求外国人获得在北京设立使馆的权利。咸丰帝为了不让外国人进京宁愿以全免洋货关税和不禁鸦片为代价。清政府也非常明白外国人进京会引发一系列觐见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由来已久。

觐见问题从乾隆帝时期的马嘎尔尼访华就已经成为清政府与外国外交的重要问题。

而在清朝乾隆之前的康熙时代,荷兰东印度公司代表就已经到访北京,当时由于这只队伍代表公司,不代表荷兰本国,所以使团成员接受了康熙三跪九拜之礼,这也使得清帝国更加坚持自己天朝上国的威严,把荷兰当作朝贡国看待。

马嘎尔尼使团与乾隆政府就礼节问题产生了巨大争执。最终在多番讨论下,达成以其见英王的礼节——“屈一膝而吻王之手”来觐见乾隆帝。后来出于中国传统,删去吻手的礼节,也就是形成后人所知的“单膝跪地”的礼节,但是最后当马嘎尔尼使团在面见乾隆帝之时,被皇帝威严的仪仗队所震惊,一众大清官员一起三叩九拜,使团成员竟然不禁也双膝着地。对于乾隆帝来说,大清的“国威”没有丧失。

到后来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的时候,嘉庆帝就这一使团不愿行三叩九拜之礼非常不满,怒道“乾隆五十八年尔使臣行礼跪叩如仪,此次岂容改易?”表明阿美士德应该像马嘎尔尼使团一样三跪九叩来面见皇帝,结果后来阿美士德称病一昧拖延,使皇帝震怒,被驱逐出境。

这就不难看出咸丰帝这个时期的心理,不准外国人进京是防止皇帝与外国使节产生礼节纠纷,因为咸丰帝明白,这个时候的清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强盛不在,不可能让外国人答应行跪拜礼。但是作为天朝君王,咸丰帝又不想在自己做皇帝的时候丢掉先皇九五之尊的面子,只能拒绝外国使节进京。

加上自鸦片战争后,满清政府对洋人猜忌和怀疑心理更加严重,让他们各派使节常驻京师,容易对皇帝产生威胁,对维护统治非常不利,所以咸丰帝对这个问题就非常敏感了。


若磐lz


你说的这个应该是《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曾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这番话实质上反映了清政府受到了传统外交体制上的束缚,畏首畏尾。在清朝来看,除了天朝,其他的都是些夷民小国,来我这儿都是给我进贡的。咸丰皇帝为何不见洋人,就是因为这个礼仪问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朝再也不是那个天朝上国了。可是清朝政府却还是认为西方诸国都是蛮夷,不能也不允许他们和自己平起平坐。一旦平起平坐就破坏了清朝自开国以来的朝贡体系,所以清朝宁愿选择割地赔款也不愿意开放使馆进京。说白了,就是死要面子。



小刚11


中国在古代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那个时候全世界都知道强大的唐朝,玄奘西行拿一手通关文牒走遍各国,足以说明唐朝之强大。

这种强大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在清朝,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是西方对于中国的茶叶,瓷器,香料的需求是巨大的。这个时候大清去外国之间的贸易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清,大清可以说是当时最富有的国家。

因为国家的强盛,大清统治者自认为大清是天朝上国。西方各国都是蛮夷,大清给予外国一点好处都是加恩体恤。天朝上国的观念深深植入。所以他们觉得西方蛮夷成日与鸟兽为伍,不懂孔圣之道,不配与大清帝王相见,更不配进京!




帆断刈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夏,承德避暑山庄,英帝国所派使臣马格尔尼子爵觐见,一干人等因为不肯行清朝的双膝跪拜礼,而与和珅等重臣相持不下。乾隆皇帝被扰得不堪忍受,于是允许马格尔尼子爵等人可以行单膝跪拜礼。此时正逢乾隆皇帝生日,马格尔尼子爵还带来了生日礼物。不过,马格尔尼子爵的目的并不是来给中国的皇帝庆生,而是带着英皇的意愿,希望与中国建交,发展对华贸易,并希望英国在北京设常驻使节,处理两国事务。


  马格尔尼信誓旦旦的来,望“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仅仅开放广州一个贸易窗口并不足以称其海外贸易,希望还能增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但是乾隆皇帝一口回绝了他,并傲慢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警告他们不要再到浙江、天津等地进行贸易,否则必定“驱逐出洋”。在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面前,马格尔尼碰了一鼻子灰。乾隆皇帝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给他,在自己祝寿典礼结束之后,便派人一再催促马格尔尼使团起程回国。马格尔尼只得率领使团带着一堆乾隆赐予的无用之物,经广州败兴而归。更不用提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的问题了。


  61年后,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次,英美以战胜国的姿态,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明确要求在京设立驻华使节,但是咸丰皇帝仍然不敢答应。按道理来讲,乾隆皇帝敢于断然拒绝英国设驻京办事处,是因为大清帝国仍处在隆盛时期,敢于与英国分庭抗礼,但面对败局的咸丰皇帝,为什么也同样拒绝英美的要求呢?一切可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处追究。

  清廷不敢答应外国人在北京设立领事馆,担心有二:第一,清廷有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特命外务大臣,一旦驻华使节进驻北京,就会威慑朝廷,直接向皇帝施压,使得外务大臣形同虚设,而皇帝也将面临被逼迫的境地;其二,各国驻华使节的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宗教思想均与中土封建思想相左。雍正皇帝时期下令驱逐传教士,就是因为传教士传播的宗教思想有动摇大清根本的嫌疑,所以乾隆、咸丰皇帝不敢让使节进驻北京也是这个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多次要求进京面圣、递交国书,清廷都会一拖再拖,不让其进入北京半步,宁可牺牲主权和国家利益,也不同意此事。

  由于清王朝没有认清外国驻华使节和领事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失去了了解世界的机会,失去了了解外国人性格的机会,也就因此令本国在与外国打交道时大为吃亏,而殖民帝国借此机会逐步剥削中国。后果之严重,令人扼腕。


贾大智


害怕啊。公使进京就要清国成立平等的外交机构与之打交道,这是清国皇帝完全不敢接受的事实。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四夷来朝的,全世界只有中国,是其他所有国家的宗主国,其他国进京都是朝贡。现在突然来了几个外国人,和你平等的打交道,要求通商、贸易、建立外交关系,这才真是事关国本的洪水猛兽。所以咸丰绝对不能让他们进京,不能见他们,这样就可以依然活在自己的梦里。


甲申十七年


为了安全


智勇无双必胜


朝的双膝跪拜礼,而与和珅等重臣相持不下。乾隆皇帝被扰得不堪忍受,于是允许马戛尔尼子爵等人可以行单膝跪拜礼。 此时正逢乾隆皇帝生日, 马戛尔尼子爵还带来了生日礼物。不过,马戛尔尼子爵的目的并不是来给中国的皇帝庆生,而是带着英王的意愿,希望与中国建交,发展对中国贸易,并希望允许英国在 北京设常驻使节,处理两国事务。马戛尔尼信誓旦旦地来,希望“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简单来说,就是中

国仅仅开放广州一个贸易窗口不足以满足贸易。据了解,清朝已经设立了外务大臣专门负责外交事宜,一旦再设外国驻京办事处,必然有驻京外务使节,其两者之间必然会频繁交流,外务使节一般来说身份尊贵难免会威慑朝廷,更容易向清朝施压;各国驻京后不同的文化和信仰的外国人便会更多的进入京城,尤其是传播宗教思想的传教士有动摇清朝根基的嫌疑。因此,清朝历来就不允许外国使节驻京城的。所以说,清王朝没有认识到外国驻华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味着闭关自守,以井底之蛙为荣,只看井口这片大的天空,感到非常满意和满足,因此失去了和世界交流、沟通的大好机会。接着在发展和外交事务上萎靡不前和徘徊,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会,实在是令人痛心和惋惜。个人看法,就事论事,敬请指正。


和谐131679225


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最早的时候清朝政府并不恐惧外国进入北京,从早期交流史文献看,清庭内部有很多外国人任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郎世宁(宫廷画家)、汤若望(钦天监的掌印官)、南怀仁(教授皇帝西洋知识)、戴进贤(钦天监任职30年)等等,1793年,英国公使马戈尔尼率领使团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并进行通商洽谈,虽无功而返,但也证明当时,清政府并不恐惧外国人。且清朝皇帝对于外部世界是有着比较深刻了解的。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清庭禁止外国人进入北京呢,还是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说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已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签署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当时,清政府有项规定,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城内居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要求进入广州城,清政府同意了,但是广州城内军民自发开展“反入城运动”,咸丰皇帝十分害怕外国公使入京,曾提出以关税换取外国公使不得入京的想法,后遭至全体朝臣的反对,才就此作罢。至此清政府就十分恐惧外国人进京了。

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在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要在北京划出一块区域作为使馆,派驻公使常驻,清政府虽不愿但也没有办法的咬牙同意了。

说白了,还是国力决定了外交的底气,国力不足自然恐惧外国人入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