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就问世的导弹,领先西方一代至今经久不衰,五代机也装备

R73是苏联制造的短程空对空导弹,一问世就凭借速度、射程、射角范围等,与当时西方主流的同类别导弹拉开了1.5倍左右的数据差。

尤其是当时欧美国家认为贵且不实用的“向量推力与气动复合控制”、头盔瞄准技术等,苏联全部应用在了R73上,事实证明这是短程导弹的未来。

一、基本数据

说来也很讽刺,苏联本没有出色的短程空对空导弹。美国的“响尾蛇”导弹亮相后,苏联命令三角旗生产设计局以此为版本,设计出苏联自己的“响尾蛇”。

40年前就问世的导弹,领先西方一代至今经久不衰,五代机也装备

于是R73,这个被北约命名为“射手”的导弹诞生了。其弹体长度为2.9米,弹径0.17米,重105公斤,射程在300米至20公里之间。离轴射角为正负45度,失速攻角正负40度。

相比之下,美制AIM9M“响尾蛇”导弹的实际射程约为5到8公里,离轴射角为正负28度,失速攻角正负20度。数据上的差距,让导弹性能高下立判。

不过R73的20公里射程不是实际射程,需要与机载雷达系统搭配使用。单靠导弹自己的制导头时,迎面与追击射程分别为9与12公里,前者受限于制导头的迎面探测距离,后者受限于导弹的动力性能。

40年前就问世的导弹,领先西方一代至今经久不衰,五代机也装备

弹体前端依序装置了攻角感应器、低展弦比后掠翼形鳍状辅助翼、4片三角制动翼,制动翼是利用高压气体驱动(引线后方设有固体燃料高压气体产生器,保证制动翼的工作)。弹体后端则为4片带有副翼的长翼弦主翼。这样的外形设计,再加上向量推力发动机,保证了导弹优秀的飞行性能。

三角旗生产设计局将固态火箭推进器作为R73的动力系统,可利用喷嘴内的4枚偏向叶片产生向量推力,因此导弹在发射后可以进行60G的过载机动,能够攻击12G过载以下的目标。最小回旋半径只有200米,是AIM9M“响尾蛇”导弹的一半。

这意味着当时主流战机所能做出的一些超常规机动,根本无法躲避这款导弹的攻击。

40年前就问世的导弹,领先西方一代至今经久不衰,五代机也装备

R73的弹头装备着乌克兰基辅国营兵工厂生产的MK80寻标器。这款凭借红外线成像制导的寻标器,固定在可动范围为正负20度的动态平衡环架上,具备全方位攻击能力。当与雷达、红外线搜索追踪系统和头盔瞄准器匹配时,导弹拥有正负70度的离轴发射能力。

二、装备进程

R73自1982年开始交付当时的苏联军队,除了米格23战斗机以外,米28、卡50直升机也能够装备。R73基础型之后,苏联又发展出了多款衍生型号,其中主要的升级版有E、RMD、ME等。

其中“E”是增加射程的版本,导弹的尺寸、重量、制导头都不变,只是更换了动力系统,因此最大射程增加至30公里。同时触发引信增加了主动无线电引爆模式,因此大幅提高了命中率。

40年前就问世的导弹,领先西方一代至今经久不衰,五代机也装备

“RMD”是2009年莫斯科航展公布的最新改款,升级后的导弹采用双波段制导以增加抗干扰能力,离轴发射角度提升至正负60度之间,射程增加到了40公里。

印度最早将其安装到了“幻影2000”H型战机上,不过不具备与头盔瞄准器相连的功能。为了保住金主客户,俄罗斯为其单独进行了性能上的升级,导弹与机载雷达搭配使用时也能正常攻击20公里远的目标。

印度使用后对产品很满意,又将R73导弹安装在自己的“光辉”轻型战机上,性能方面与“幻影2000”的使用感觉无差,不过至于安全性就不敢说了。

40年前就问世的导弹,领先西方一代至今经久不衰,五代机也装备

三、高级进阶版

苏联将“ME”版的R73导弹命名为R74,这主要是因为此款在原版的基础上改进幅度比较大。离轴发射能力扩大正负75度,最大射程延伸至40公里。这个距离就不再是短程空对空导弹的范围了,而属于中程空中缠斗导弹。

要知道这款导弹的服役时间是1997年,性能却远超2009年公布的“RMD”版R73。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R74没有在外销清单上出现过,也就是说这是俄国自己专用的武器。

2005年,R74换装了最新的主动雷达制导头。不过主动雷达制导头的性能数据并不强,唯一的优点就是可以在恶劣天气下工作,从而与红外线制导形成互补。

40年前就问世的导弹,领先西方一代至今经久不衰,五代机也装备

5年后,也就是2010年。俄罗斯对R74又进行了一次升级,主要是为了能够让苏57为代表的五代机使用。离轴发射能力达到了正负80度,可以在惯性制导的途中,利用数据传输随时更新目标信息,具备“射后锁定”功能。

四、最后的最后

R73出生于1985年,在90年代被德国评价为领先西方同级别导弹整整一代。

2014年,日本的飞行开发试验室前负责人曾有一篇详细的文章分析过R73系列导弹,并肯定地说“响尾蛇”导弹的不断进化正是美国追赶R73导弹的脚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