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真的是做錯了嗎?


公元1005年,北宋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間長達25年的戰爭,並換來了100多年的宋朝和平。

遼宋多年征戰的起因是燕雲十六州歸遼。燕雲十六州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人工防線,公元936年,的開國皇帝反唐自立,為獲得契丹支持,他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而也因此而成為了千古罪人。

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趙光義)多次北伐,均已失敗告終。到了宋真宗(趙恆)時期,在蕭太后的多年掌權之下的遼國日益強大。1004年,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分三路南下侵宋。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御駕親征,鼓舞了宋朝士兵的士氣,又逢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為宋軍將領所射殺,遼國勝利無望,《澶淵之盟》也就因此誕生。

協議如下: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開展互市貿易。

有人說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大錯特錯,這個盟約是宋真宗懦弱的象徵,是宋朝的恥辱。若是宋真宗聽從寇準和楊延昭(楊六郎)的勸諫,奮力戰遼,那麼燕雲十六州早就可以收復了,遼國這個枕邊餓狼也可以早日除去。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整體來說,《澶淵之盟》有利有弊。對國家來說,宋遼成兄弟之邦,戰亂不在,宋真宗創造了"鹹平之治",國家日益昌盛。於百姓來說,百姓不必再飽受戰亂之苦,生活富足。於經濟來說,銀十萬兩不過是宋朝軍費中的很小一部分,宋遼和平共處,促進了遼宋的經濟貿易迅猛發展。從文化來說:促進了文化融合,同時也為民族的統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于軍事來說,北宋越發的忽視軍事,更加重文輕武,以為依靠歲幣就可以解決戰亂,這為後來的靖康之恥埋下了伏筆。

如果有如果的話,當時宋真宗真的選擇與遼國決一死戰,一定會勝利嗎?那時的遼國有燕雲十六州為天險,有強盛的國力做後盾,深入大宋腹地使大宋朝野震驚。北宋真的能啃下遼國這塊硬骨頭嗎?當時的北宋王朝又有幾個楊六郎呢?

宋真宗和宋太祖、宋仁宗相比,可能沒有那麼富有盛名,但是他北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在《勵學篇》中寫道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株慄,書中車馬多如簇。"也一直影響著後世人。

這個世上沒有如果,歷史也不會重演,誰也不知道沒有《澶淵之盟》的話,歷史走向如何,同樣,也沒有人能證明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是對是錯。歷史所留給我們的只是寶貴的可學習可借鑑的經驗。一個人要內外兼修,一個國家要內外兼顧,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相輔相成,全方位發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像之前的中國,有強大的國防軍事力量作為後盾,在面對個別國家的無理取鬧和蠻不講理時,才能義正辭嚴,充滿底氣。向世界展示大國之風。


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真的是做錯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