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序言:

據《宋史·真宗二》記載,景德“

二年(1005年)春正月庚戌朔,以契丹講和”,宋真宗趙恆答應與“遼朝”簽訂“澶淵之盟”,結束了僵持長達25年的“宋遼戰爭”。但按當時的局勢來看,軍事局勢顯然對北宋更為有利,那麼宋真宗為何還要同意講和呢?且每年還得向遼朝支付“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的歲幣。難道宋真宗害怕“遼朝”?並不是,而是因為在宋真宗的意識裡,足以影響戰爭結局走向的其它因素卻並不見得對北宋有利,故而這才抱著“吾不忍生靈重困”的想法,與遼朝簽訂了“澶淵之盟”。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宋太宗趙光義示意畫像插圖

也正是“澶淵之盟”的發生,讓很多人都誤以為宋真宗害怕“遼朝”,所以才不敢與遼朝為敵,其實這是很片面的想法。

誠然,自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彰化軍節度使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集結了20萬大軍,宣告發動雍熙北伐,而後更是以失敗而告終以後。——《宋史·太宗二》

北宋在對遼戰爭的局勢上也隨之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反觀遼朝則是步步緊逼,時不時就南下侵擾北宋,也正是這個原因,讓很多人都對這次戰爭局勢的扭轉格外重視,認為這是一個可以發動反攻的機會。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王繼忠示意畫像插圖

然而宋真宗卻因蕭太后派遣“王繼忠致書於莫州石普以講和”的緣故,提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都大感意外的舉措,他在經過一番思量以後,同意了蕭太后蕭綽“講和”的主張。——《宋史·真宗二》

並派遣時任集賢殿大學士的北宋政治家“寇準”前去與遼朝談判,繼而以每年給遼朝支付“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定和議,南朝為兄,北朝為弟”的談判結果簽訂“澶淵之盟”,正式結束了北宋與遼朝那僵持長達25年的宋遼戰爭。——《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第三十一回》

莫名有著戰局對北宋有利,但最終卻以北宋妥協而宣告結束的意思在裡面,也正是因為這個結果,才讓很多人都認為宋真宗趙恆害怕遼朝。畢竟遼朝大軍在當時的處境確實並不好過。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宋遼戰爭示意畫像插圖

遼朝大軍士氣低落,補給困難

大家看啊,在澶淵之盟簽訂之前,也就是景德元年(1004年)閏月之際,先是“北平砦、威虜軍合兵大破契丹”,繼而更是在“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並眾攻定州”之時,被“宋兵拒於唐河,擊其遊騎。”——《宋史·真宗二》

使得遼朝大軍只能被迫暫“駐陽城澱”,更別提這還是“蕭太后”御駕親征。並且,蕭太后第一次派遣“王繼忠”向宋真宗提出“講和”的事件也正是發生於這個時期。——《宋史·真宗二》

但是宋真宗害怕有詐,“不可不為之備”,所以這一次“雖許之”,也就是表面上同意了蕭太后的提議,但戰爭依舊在繼續,宋朝大軍也在北宋名將“高繼勳”的率領下獲得了“擊敗契丹數萬騎於岢嵐軍

”的輝煌戰果。——《宋史·真宗二》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名將蕭撻覽示意畫像插圖

繼而到了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更是發生了“契丹兵至澶州北,直犯前軍西陣,其大帥撻覽耀兵出陣,俄中伏弩死”的事件,赫然是連遼朝著名的統兵大帥“蕭撻覽”都一併陣亡在了戰場上。——《宋史·真宗二》

這還只是表面上的,如若再往深究,相信大家也不難發現,遼朝大軍截至此時,已經可以說是深入到了北宋腹地,戰線拉得過長不說,更是面臨著“補給困難”的嚴峻形勢。如果糧草運輸戰線再被宋朝給切斷了,那就幾乎可以說是腹背受敵,後果當真是不敢想。

所以說,如果單從軍事形勢上來看,戰爭局勢確實是對北宋極為有利的,而且從“戰略”上來講,此時的遼朝大軍損兵折將、士氣低落,糧草補給更是困難,也正是反攻的大好機會,甚至極有可能取得這“一場戰爭”的勝利,那宋真宗趙恆為何還要同意與遼朝“講和”呢?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宋真宗趙恆示意畫像插圖

北宋社會局勢並不樂觀

而這就要從宋真宗趙恆執政時期的“社會局勢”開始說起了,畢竟能夠影響到戰爭結局走向的,並不僅僅只是“軍事局勢”這一點,社會、經濟、財政等諸多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樣能夠影響到戰爭的最終結局,這點相信大家不會有太多異議吧?

而據史書記載來看,單是景德元年(1004年)這一年,從正月開始,“丙申,京師地震”;“辛丑,......京師地再震”;繼而“丁未,京師地復震”,北宋京師光正月這一個月就發生了三次地震,這還只是正月份,咱們接著往下看。——《宋史·真宗二》

二月,......戊寅,......冀、益、黎、雅州地震”;“夏四月......丙辰,邢州地震不止。......丁卯,......瀛州地震”;“五月甲申,邢州地連震不止”。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地震危害概念示意圖

地震的危害想必大家都清楚,即便只是級別比較低的地震,亦或者是造成的傷亡數據不大,但所能引起的社會“恐慌”也是極為可怕的。

而且大家別忘了,封建時期可不同於現在,即便我們現代人都知道地震只是“地殼版塊”運動所產生的現象,但也必定會產生一定的恐慌情緒。那麼封建時期呢?科技水平的落後只會讓他們不自覺的就把這些不懂的“自然現象”統統歸入“鬼神之說”,所以恐慌程度只會更為嚴重。

這還只是景德元年(1004年)的前半年,在到了九月的時候,又發生了“丁酉,......宋州汴水決”的事件;隨後又是於“乙巳,.....河決澶州,遣使具舟濟民,給以糧餉”。——《宋史·真宗二》

緊接著“閏月......壬申,江南旱”,毫無疑問,對北宋宋真宗而言,“景德元年”這一年屬實稱得上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宋史·真宗二》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封建時期農民起義示意畫像插圖

同時也就足以證明在澶淵之盟簽訂之前,北宋的社會局勢其實並不好。

  • 一方面受遼朝侵擾的影響,百姓生活的是水深火熱。
  • 另一方面由於天災的緣故,連帶著北宋的“經濟局勢”、以及“財政局勢”也並非是多麼樂觀。

畢竟不管怎麼說,災民也是北宋政權的子民,如果還想繼續維持民心的穩定,那麼宋真宗是不是就必須針對“災民”進行安撫、以及救濟的工作?

想都不用想,定然是需要安撫和救濟的,“民心離散”的後果不論放在哪個朝代,都不是當朝統治者所願意看到的結局,就好比歷史上那諸多“農民起義”的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證。

更別提據史料統計,宋真宗在澶淵之盟簽訂前,光是每年的軍費支出就達到了3000萬歲幣左右,如若再加上這“天災之年”所需要的振恤錢,無疑就更是讓宋真宗年間的國庫捉襟見肘,疲於應付了。

而且,宋真宗趙恆在簽訂“澶淵之盟”前還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吾不忍生靈重困,姑聽其和可也”,顯然也是意識到了繼續這麼僵持下去也不是個事,毫無意義不說,最終受苦受難的也只會是老百姓,反觀遼朝,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第三十一回》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遼朝軍隊示意畫像插圖

遼朝仍舊具備軍事實力基礎

畢竟大家可別忘了,封建時期之所以會頻繁的發生戰爭,其原因無非就是戰爭雙方產生了“利益衝突”,也就是說,“利益需求”才是導致戰爭的根本因素之一。

而正如《遼史》中的記載,在“澶淵之盟”簽訂前的最後時刻,遼朝大軍固然陷入僵持不下且補給困難的不良困境,但依舊呈現出一副“三面包圍澶州”的軍事事態,也正是在遼朝大軍圍澶州且“將與宋戰”之際,發生了前文所提到過的“”撻凜(撻覽)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的事件。

所以這才導致遼朝大軍的士氣一度低下,再加上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才算是遏制住了遼朝大軍的猛攻,戰爭局勢得以扭轉。使得這場戰爭的天平逐漸偏向了北宋。

但這又能代表什麼呢?即便是宋真宗拒絕講和,選擇對“遼朝”發動反攻,但宋真宗真的能將“蕭太后”也一併留下嗎?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遼朝騎兵示意畫像插圖

還真就不一定能留下,畢竟“遼朝騎兵”的機動性要遠勝於宋朝步兵,北宋也並未完全包圍遼朝大軍,如果人家一心想要退兵的話,北宋勢必就很難實現悉數全殲遼朝軍隊的目的。至於繼續北伐,發動對遼朝的遠征,那更是想都不用想,絕對很難實現。

這也就意味著“蕭太后”在返回遼朝以後,完全有可能整頓軍隊後捲土重來,那麼到時候北宋還能抵擋的住嗎?以北宋一貫處於被動防禦的戰爭事態而言,顯然很難。

換言之,景德元年(1004年)之所以會出現戰爭局勢得以扭轉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統兵大帥蕭撻覽”的陣亡,讓遼朝大軍一時慌了神,但遼朝實際統治者“蕭太后”還在,而且還是御駕親征。

這也就意味著遼朝大軍士氣低下的局面也只是暫時性的而已,只要蕭太后能及時調整過來,那“士氣低下”定然不再是什麼大問題。

可如此一來,也就意味著遼朝和北宋每年依舊必須支付大量的軍費用作於戰爭消耗,“宋遼戰爭”也勢必就會繼續僵持下去,一來二去之下,軍費是消耗了不少,人口亦是損失了不少。可“利益需求”實現了嗎?並沒有!那“宋遼戰爭”又還有什麼意義呢?

另外,戰爭的主戰場也多是在北宋境內,對遼朝而言,只不過就是一場敗仗罷了,其軍事實力的基礎依舊存在。但對北宋可就不一定了,不論是贏還是輸,損失最大的,絕對是北宋無疑

因此,既然蕭太后主動提出了講和的要求,那宋真宗又還有什麼理由不答應呢?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檀淵之盟蠟像示意插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宋真宗趙恆之所以會同意跟遼朝講和,繼而簽訂“澶淵之盟”,其實並不是因為宋真宗害怕遼朝,自然就更談不上是北宋單方面的妥協。

而是因為宋真宗在權衡利弊之下,意識到當時的軍事局勢固然對北宋有利,但北宋自身的局勢卻並不樂觀,屬實只是暫時性的有利,即便這次能打退“蕭太后”,但又有什麼意義呢?

畢竟“蕭太后”蕭綽之所以會在歷史上那麼有名,就是因為她作為一個“女兒身”,卻有著完全不輸於熱血男兒的豪情壯志和能力,“遼朝”亦是在她勵精圖治之下呈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故而,即便這次打退了“蕭太后”的進攻,但放長遠來看,也只是徒增傷亡罷了,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存在。

再者說來,既然是講和,當然就是要談條件,而自雍熙三年(986年),受雍熙北伐戰敗因素的影響,北宋就一直呈現出一種很被動的局面,對遼戰爭的主戰場也多是在北宋境內。更別提這次軍事局勢的扭轉還只是暫時的,“遼朝大軍”的根基依舊還在。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蕭太后示意畫像插圖

試問,在這種種條件都對北宋不利的情況下,如果宋真宗不付出點代價,“蕭太后”會同意締結“澶淵之盟”嗎?顯然不會,否則又何必要勞民傷財的發動戰爭呢!

但若是北宋不同意,還要繼續打,那就又回到了上文所說的那個局面,即打了也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徒增傷亡罷了,北宋百姓也依舊會繼續蒙受苦難。畢竟不管怎麼看,只要主戰場在北宋境內,那北宋無疑就站在了較為“弱勢”的那一方,損失最大的,也只會是北宋不是嗎?

也正是因為這諸多原因,宋真宗才最終決定抱著“不忍生靈重困”的念頭,於景德二年(1005年)正式與遼朝簽訂“澶淵之盟”,結束了僵持長達25年的宋遼戰爭。——《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第三十一回》

如此一來,遼朝的利益需求得到了滿足,宋真宗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宋遼邊境、甚至是疆域內部的安寧,助百姓脫離了水深火熱的痛苦生活。與遼朝達成了一種“雙贏”的局面。

因此,即便北宋最終以每年向遼朝支付“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的代價簽訂“澶淵之盟”,給我們呈現出了一種宋真宗向遼朝妥協的模樣,甚至還讓很多人都誤以為“宋真宗”害怕遼朝。——《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第三十一回》


宋真宗:宋遼戰爭僵持不下?那就同意講和吧,吾不忍生靈重困

鹹平之治示意畫像插圖

但相較於“雍熙北伐”之後,宋遼戰爭的主戰場多是在北宋境內而導致的人口財物損失,以及“澶淵之盟”簽訂後,宋真宗通過“邊關貿易”所獲得的豐厚收益來看。這“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的代價明顯就不值一提了不是嗎。——《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第三十一回》

這還只是“澶淵之盟”積極意義中的其中一點。除此以外,澶淵之盟的簽訂,還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以及民族融合等諸多方面都極為有利。

更是讓北宋迎來了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財政收入急速增加的經濟繁榮期,也就是我們口中的“鹹平之治”,當然,“宋遼邊境”也獲得了持續將近百餘年的相對和平狀態。

這就足以證明宋真宗同意講和的舉措,非但不是因為害怕“遼朝”,更不是妥協,而是“仁政愛民”的表現,是十分有遠見的,屬實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存在。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