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作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電影,《蜂蜜之地》既不像《美國工廠》在國內引起廣泛討論,也不像《寄生蟲》《痛苦與榮耀》享譽全球,它像一個別出心裁的意外之喜,落在各大片單上。


《蜂蜜之地》

Honeyland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蜂蜜之地》海報)


電影的片名和海報都籠罩在一片金色中。海報中的女主人公哈迪斯在燦爛的煙霧中,身邊有蜜蜂環抱,彷彿置身於富饒的世外桃源,讓人心馳神往。但這種印象僅僅持續到正片拉開序幕,隨著薄霧的散開,露出北馬其頓荒蕪的山地,人們才發現,所謂的蜂蜜之地原來不是上帝之國,反而充斥著艱難困苦。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哈迪斯獨守在廢棄的山村中)


在曠野中,哈迪斯明亮的黃色上衣格外醒目。影片一開場,鏡頭便跟著她翻山越嶺,來到懸崖峭壁間。她用簡易的工具撬開了懸崖邊的石板,一個蜂巢便赫然眼前。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們對蜜蜂似乎有著天然的恐懼,聽到片中不絕於耳的蜂鳴就有種逃跑的衝動。但哈迪斯卻能與蜜蜂泰然自若地相處,蜜蜂也從來不會蟄人。在她隨後的喃喃自述中我們得知,這不是魔法,而是生活的智慧。每次採蜜她都只取一半,留下一半給蜜蜂。讓蜜蜂有足夠的空間採蜜,建起更多的蜂巢,從此以往,生生不息。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大全景下渺小的哈迪斯)


正是哈迪斯“採一半,留一半”的養蜂理念吸引了本片的導演。塔瑪拉·科特夫斯卡和盧博·斯特法諾夫兩位導演原先只是計劃拍一組關於北馬其頓河水改道,村莊變遷的環保短片,無意間在巴爾幹山村偶遇了哈迪斯。但正如導演在採訪中所言:“其實是她找到了我們。”哈迪斯與自然共處的淳樸姿態早已被現代人遺忘,背棄,她的故事如同一塊璞玉,值得被人們記住。於是導演以此為切入點,本著“一半自然,一半社會”的理念開始記錄哈迪斯的養蜂生活。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攝影師拍攝哈迪斯養蜂的模樣)


劇組一行六人在長達三年間,每週都有三四天來到哈迪斯的後院拍攝她的生活瑣碎。因為巴爾幹半島的複雜地緣政治局勢,哈迪斯身處的山村幾乎人去樓空,如今只剩下這一家每晚還有炊煙升起。因為小山村與世隔絕,斷電斷水,拍攝小隊只好通過輪流換班來確保工作的正常運行。別人連幾天都呆不下去的小村落,很難想象哈迪斯已經居住了幾十年。她和85歲高齡的母親一同住在碎石泥土堆砌的屋子裡,單看她們的日常,和19世紀的生活景觀幾乎也別無二致。只有當哈迪斯乘坐四小時的公車,來到北馬其頓共和國首都斯科普,才會感覺她與現代生活有了聯繫。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哈迪斯在集市上有些格格不入的模樣)


哈迪斯通過在斯科普里的市場推銷自家的蜂蜜來維持她和母親的日常開銷。看著她坐在公車上,與梳著莫西幹髮型的都市青年一座之隔,在市場使用歐元,和老闆討價還價,總有種時空交錯之感,和之前大火的《幸福的拉扎羅》在觀感上有相似之處。但不同於《幸福的拉扎羅》擁有精良而嚴謹的劇本,《蜂蜜之地》裡割裂的兩種生活是哈迪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不存在推動情節發展的意識形態引擎。片中質樸的紀實片段自然而然地流淌出詩意,相比於劇作電影更顯得難能可貴。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哈迪斯的家不通電力,自然沒有現代的照明,《蜂蜜之地》劇組又堅持使用自然光,於是在陽光和燭光的照映下,影片浸潤在巴洛克油畫般的色澤中。哈迪斯的屋子大多時候都籠罩在影院中,唯一的小方窗只能透進來零星幾簇光,照在哈迪斯和母親的臉上。他們的臉龐飽經風霜,就好像倫勃朗筆下的女性。但倆人身處荒漠卻精神富足,為了一把孔雀毛的扇子便能欣喜半天,純真得讓都市人汗顏。哈迪斯竭盡全力守護著自己的一寸天地,可是真心容易被踐踏,隨著一戶遊牧家庭搬到哈迪斯的隔壁,她平靜如水的生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與母親相處的情形彷彿一幅油畫)


遊牧一家帶著七個孩子和數以百計的牛群闖入了哈迪斯的生活,這時我們才察覺到她的孤獨感多麼深。她與孩子們立即打成了一片,同他們盪鞦韆,一齊聽著收音機載歌載舞,還將養蜂的秘訣傾囊教授給他們的父母。可是兩戶人家的生活理念天差地別,遊牧人家粗野的放養方式埋下了衝突的種子。他們也開始養蜂,可總是不得章法。更糟糕的是,遊牧一家要養育七個孩子,揹負著沉重的經濟壓力。他們在無良商人的誘逼下,開始對哈迪斯“採一半,留一半”的勸告充耳不聞,採空了所有的蜂蜜,對哈迪斯的事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哈迪斯在孩子堆中)


在遊牧家族不知收斂地採集蜂蜜時,哈迪斯與他們家的一個男孩結成了隱秘的同盟。男孩因為父親粗暴地養蜂育人方式而叛逃,哈迪斯與他分享為數不多的蜂蜜,並一齊把最後的蜂巢藏在了河邊的樹幹中。攝影組用哈迪斯和男孩在清晨和黃昏跋山涉水的剪影做了精彩的場景調度,精準地記錄下了倆人短暫的旅程。有那麼一瞬間,哈迪斯幾乎沒有那麼孤獨了。她說:“如果你是我的孩子,一切可能會不一樣。”可是人生沒有如果,遊牧一家對僅存的蜂巢窮追不捨,甚至動用電鋸砍倒了整棵大樹,只為了多賺幾十歐。遊牧家庭透過被蜜蜂蜇得面目全非的臉龐凝視著鏡頭,如此充滿諷刺意義的圖景竟然是出現在一部沒有任何劇本的紀錄片內,讓人更加錯愕唏噓。《蜂蜜之地》團隊用2000多小時的素材積攢起一個個微小又扣動人心的影像事實,構建起清晰而自然的起承轉合,才有了現在這87分鐘大開大合的荒誕生活劇。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天空中劃過的飛機割裂了畫面)


雖然擁有了完成度如此高的素材,但對於劇組來說,剪輯仍然是難度很高的一個環節。因為他們並聽不懂哈迪斯所說的以色列方言,只能先根據時間軸編輯影片。可等到對話真正翻譯出來時,《蜂蜜之地》團隊驚訝地發現,原本困擾大家的語言中竟然蘊藏著意外之喜。哈迪斯母女的問答間充滿著溫情和思辨。在哈迪斯萬念俱灰之際,母親安慰心碎的她:“如果你是個孩子,我也會帶你逃走。”她說:“神會懲罰他們的,神會焚燒他們的肝臟。”母親的話竟一語成讖,緊接著,遊牧家族的牛群就病死了近五十頭。電影捕捉到了這些劇烈焦灼的情感瞬間,並將兩段情節剪輯得緊鑼密鼓,彷彿這一切是則輪迴的寓言。拋開所謂的神蹟和報應,遊牧一家的結局其實有跡可循。他們對大自然無休止地掠奪和破壞,像是則微縮的人類圖景,在社會現實中達到了深遠的共鳴。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遊牧一家像陣旋風般來了又走,母親也在隨後的不久病逝了。哈迪斯的生活幾乎天翻地覆。原來維持了幾十年的平衡如此脆弱,一旦被破壞就再回不來了。在臨終前,哈迪斯問母親:“你能想象春天來的時候嗎。”母親卻告訴她“有太多個冬天已經過去了。”在電影外,導演用獲得的獎金在臨近的村莊幫哈迪斯買了一座小屋,她如今和兄弟住在一起,還在從事養蜂的工作。電影終將有結尾,可人生的長河還在緩緩前行。哈迪斯沒有停下腳步,在冬天來臨之際,她依然在雪地間堅韌地走著,一步一個腳印,去尋找最後的蜂蜜。總有幾個冬天格外漫長,但願大家都能堅持到春暖花開那天。


豆瓣8.9分,紀錄片《蜂蜜之地》大自然長出的故事究竟是什麼來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