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餘縣城人物篇之押王

改革開放後大餘縣城人物篇之(34)——押王

前言:清明節快到了,也很久沒有更新人物篇了,今天就來寫寫與清明節有關的一個大餘縣城人物,這個人物,老一輩大餘人都知道,故事來源也是道聽途說,如有不敬,請一笑而過!

押 王

老大餘縣城的北門往蕩坪的路,原來那一大片是新民的菜土,狹長的街道四下散落著些住戶,道路可以直接上蕩坪的小路,因為彎彎扭扭,所以那裡被人稱為泥鰍巷。

那個年代,但凡縣城走了的人(這裡說走了,就是死了的意思),上了年紀的走後入斂收棺,由孝子孝孫們披麻戴孝一路紙錢香火,“啊噠”師傅吹送著被抬著遊縣城後,直接送到做好的風水寶地“居住”。而那些夭折的幼童,就直接被人揹著從泥鰍巷送上陸安亭的亂墳崗埋掉。

今天要說的人物,就是專門背屍體的押王。

江西大餘縣城人物篇之押王


押王,據說是廣東人,出生於解放前,具體的年齡也不太清楚,好像應該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的,手上有點功夫,年輕時也幹過刀尖上舔血的活。當時押王是在廣東一個鏢局跑鏢,那個年頭,南下北上做生意的商客,總怕強盜與土匪,如果隨身帶著財物,就會請幾個鏢師。大餘的梅關自古是入粵的必經之處,老南安府又是落腳休息的固定地點,所以押王對大餘縣非常熟悉。

俗話道: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武功再好,也好不過槍。押王最後一次押鏢,被人搶了。據老年的押王自己講,當時他押的鏢是被張南洋所搶,他纏鬥土匪,那些土匪基本上近不了押王的身,但身手敏捷的押王再快也沒有快過子彈,被一槍擊中倒地,當時土匪以為他死了,搶了鏢就散了。誰知道沒有擊中押王要害,N久以後押王甦醒過來,自己包紮好摸索著來到老南安府找醫生醫治。

失了鏢撿回一條命的押王沒臉再回老家見東道,憑藉著對老南安府的熟悉,便到縣城待著不回去了。

押王也沒什麼謀生的技術,中的那一槍也讓他每逢陰雨天氣時痛不欲生。在小小的縣城,他認識了背屍行業的考生,在考生的介紹下,本來就是膽大的他,乾脆也就做起了背屍這一行當。

解放前,因為醫療技術的落後,那時的兒童常常得不到正確與及時的治療方法而夭折,按大餘的習俗,這種打短命的是不能風光大葬,這時候,往往由專門的背屍佬把屍體收斂好,直接背上陸安亭亂墳崗埋葬。

其實說起背屍,也是一個下九流的職業,往往都是半夜,那些孩子的家長來請押王他們幫忙把孩子背上陸安亭。那時的陸安亭道路盤旋在“矮婆嶺”之中,四周又長滿茅杆,深夜裡的蛐蛐兒與貓頭鷹一鳴叫,平常的人早就被嚇得六魂去了五魂。

押王卻不怕,畢竟當年走過鏢,什麼大場面什麼夜深人靜什麼鬼沒見過。當夭折的幼童被哭泣的家長收拾好後,他再用小“包褥”一裹,直接背上肩,月色可見就直接出發,沒有月光的時候手拿個松明就走。

縣城北門那時的菜土甚多,春夏蛙叫聲多,到了秋冬就是風聲大。押王照例也是打好綁腿(怕蛇咬),提著短鋤頭從泥鰍巷走小路直接背上陸安亭的亂墳崗上,隨便找個地方打個土窩,然後把小包褥放進去,掩上土,做上標識,就算完成任務了。

等回到家之後,洗乾淨一身,然後喝口酒,躺著床上眯上眼到天亮,一個人撐著,餓死家裡的小板凳。

江西大餘縣城人物篇之押王


(上蕩坪的九華亭,圖與文無關)

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正逢三年饑荒時期,此時家家缺少糧食,大餘也不例外。某天縣城北門出了一個驚天消息,有個人在飯店裡吃包子時,竟然吃出指甲。雖然店主解釋是自己切肉時不小心切到了手,但是顧客看著店主完好無損的手指之後,人肉包子的消息瘋傳了整個縣城。

老大餘之——人肉包子

而事情的導火索就點向了背屍人,有人說是他們乾的。但是因為沒有證據證明,最終此事不了了之。

而押王也依靠著背屍這一行當,勉強解決溫飽艱難渡日。他與考生兩個人成為老南安府的職業背屍人。隨著國家醫療事業的進步,曾經許多被認為是絕症的病一一被攻克,讓兒童的死亡率逐年降低,這也使得押王漸漸改行轉給人打理喪事。

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這時候的押王也是六十來歲的人了。據說,押王回了一趟老家,多年之後的家鄉物是人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押王何處來。

眼見當年的家鄉已成為陌生之地,押王再也沒有什麼葉落歸根的想法,回來大餘之後,就把自己永遠留在了老南安府這塊土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