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所謂的報復性消費潮,不僅有可能會遲到,更有很大幾率缺席。

並不鼓的錢包

在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之下,中國率先打贏了疫情防控的關鍵戰爭,社會已經基本恢復秩序,人們重新迴歸之前的生活節奏。

早在2月初,就有人預測疫情結束之後,線下消費將迎來報復性反彈,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預期之中的消費潮,好像並未到來。

2月25日的時候,本地知名媒體華商報曾在微博上發起一個投票:疫情結束後你是否會進行報復性消費?近20萬的參與者中,有70%的人表示不會。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究其根本:我們的錢袋子,沒有那麼鼓了。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之前的數據:我國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但是因為企業規模與生產、技術等能力上的限制,中小微企業一直處於生態鏈的下游位置,在本次中受到的衝擊也最為嚴重。依附於中小微企業的80%城鎮就業人口,或多或少都會面臨收入減少甚至失業的風險。

之前在公眾號上看到這樣一個數據:根據2020年春節目前受衝擊的情況,假定只考慮衝擊最大的三個行業,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現有規模減半)+旅遊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2%,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1.9%。3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1%。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食品是居民消費中的“剛需”,食品支出比例的提高必然會導致其他非必要性支出的下降。

消費的前提是有足夠的的信心和底氣,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缺乏報復性消費的基礎。

SARS後的消費潮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向17年前,看看Sars結束的消費情況。

第一起Sars病例發現於2002年11月,在2003年3-4月份進入爆發期,並於6月份結束。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沒有老鄉雞手撕聯名信、也沒有西貝哭訴只能撐不到3個月,但毫無疑問的是:餐飲業仍然是損失的重災區。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可以看到的是,4,5月份餐飲行業同比增速跌至崖底,甚至出現負增長,直至6月後才逐漸好轉。

但所謂的好轉,並不是報復性消費潮的到來,從數據可以看出,一切只是逐漸迴歸正常,與疫情前相比,餐飲收入差別並不是很大。

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完全得到控制,商場、餐飲店已經開業幾周,但無論是人流還是消費額,與節前相比都相去甚遠。雖然各地陸續有某某產品排長隊或者售罄的新聞爆出,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再者,疫情在家期間你心心念的奶茶、火鍋、燒烤等所有夢寐以求的想法,都已經一一體驗過了吧?

換句話說:商家們期待的報復性消費潮,其實已經結束了。

消費方式的升級

Sars期間,人民日報有篇文章寫到:為了應對挑戰,電話購物、網絡購物、刷卡消費等熱了起來。

17年後,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4月1日晚,羅永浩直播帶貨首秀,累計觀看人數超過4800萬人,三個小時的直播創造了1.1億的成交額。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連最為注重社交場景的燒烤店、火鍋店和最為注重體驗感的高級西餐廳,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也紛紛放下了面子做起了外賣。

不存在的“報復性消費潮”

當人們的大部分需求都能在線上得到滿足時,線下消費的慾望還剩幾何?

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王磊說道:疫情激發了本地生活數智化新服務的加速,本地生活行業極有可能迎來新業態的全面爆發。

未來,消費方式的改變對於線下實體消費場景的衝擊會更加明顯。

寄望於“報復性消費潮”的商戶們,可能還得繼續失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