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盈寶:消費,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信仰

當下的消費文化,為我們每個人創造了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今天我們每個人想要努力賺到的那筆錢,其實遠遠超出滿足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這樣的消費文化,也把我們曾經用以休閒的節日意義徹底改變了。

常盈寶:消費,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信仰

最近幾年,除了“雙11”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由互聯網購物推動起來的新節日。這些節日無一例外,主要的目標還是希望你能多多購買。

這些節日自然也受到不少批判,其中一個最常見的講法就是認為它們都是人造的節日,是不自然的,沒有歷史,沒有傳統。可是真要嚴格說來,難道又有什麼節日是“非人造的”嗎?

1.即便是傳統節日,也都被嵌上了一層消費色彩

哪怕是全世界各個古老文化都有的,圍繞著冬至跟夏至這兩個自然現象所發展起來的節日,儘管有自然現象作基礎,可是把它制定為節日,要在那一天的前後做一些特別的儀式或者活動,始終還是我們人類去創造的,對不對?所以並沒有什麼節日是非人造的。

如果說節日是不是傳統這一點,也許我們今天新創造的節日,再過十幾二十年,就會被當做一個“傳統”的節日了。

當然,也有人會批評這些節日完全是為了消費而生,只是鼓勵我們消費而已。

可是你若是再仔細想想,無論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節日,或是那些舶來的洋節,不也都被我們變成了一種以消費為主的節日嗎?

最簡單的例子便是聖誕節。這個在西方有著濃厚宗教背景的節日,基本上已經成為了變相的“情人節”以及買東西作禮物的一種消費節日。

常盈寶:消費,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信仰

即便在西方那些仍然把聖誕節當成過年一樣重大節日的地方,聖誕節前後也肯定包含著大量的消費行動。

而那些消費又恰恰能夠堆砌出一種過聖誕的氛圍和感覺,乃至久而久之大家不在意似的,聖誕節的內涵和實質已經被汰換成了一套消費文化。

所以,我們今天過“雙11”這樣的節日,如果僅僅以它是人造的、非傳統的,或者說它是完全消費導向的,以此來討論這個節日正確與否、是否應該過,這些說法恐怕都不一定站得住腳。

事實上,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有一些類似於“雙11”這樣的人造消費節日,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所謂“黑色星期五”,其實就是美國感恩節之後的那個星期五,這一天要幹嘛?自從1952年開始,這一天被認為是標誌著聖誕購物期的正式開始。

這也是各大商家一年之中最為重視也最為繁忙的一天,他們會紛紛開始減價折扣、傾銷貨品,也是鼓勵消費者盡情購物,美其名曰為聖誕做準備,一般都會掀起一陣採購狂潮。

久而久之,美國的“黑色星期五”甚至成為了美國消費指數、甚至經濟線條的一張晴雨表。如果這一年“黑色星期五”的表現欠佳,大家就會說,今年的經濟看來不太好。

2.曾經有一種節日,你不能工作、不能消費,但可以好好休閒

如果說“雙11”是個節日,那我們回頭來討論一下,節日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或者說,節日是用來做什麼的?

我們今天通常認為,節日是帶著一種紀念性質的,比如紀念屈原,紀念神話中的遠祖驅趕年獸等等。但是有一種節日形態我們今天大部分人都已經遺忘,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節日形態,這種節日形態就是“禁忌日”。

禁忌日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在這一天什麼事情都不能幹,都不要幹。你日常所有的活動在這一天都要停下來,這種禁忌日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可能就是根源於猶太教文化的安息日。

我曾經在以色列體驗過安息日,在一個傳統猶太教徒的家裡,到了那一天,家裡包括所有電器都要關掉,不用電燈只用蠟燭或者油燈,也就是他們的安息日不止不能做很多事情,就連用電這種現代工業文明都要受到限制。

不過,安息日並不是猶太人自己發明出來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古代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裡就出現過禁忌日這回事,而現在我們找得到的最早的一種根據,可能是來自古代埃及的歷法。

這四、五千年前的埃及曆法,已經詳細制定了每年的禁忌日,在那些禁忌日裡,人們不可以旅行,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工作,不可以做一切日常所做的事情。

到今天你其實還能看到禁忌日的一些痕跡,比如在歐洲一些國家,例如德國、奧地利之類的國家,你可能會發現,在那裡絕大部分的商店星期日都是不開門的,這也常讓很多外來遊客非常不適應,在星期日那一天,即便是要出門找地方吃飯、買東西,好像都不行,那麼那一天你能幹什麼呢?

通常來說,只能去博物館,去公園、畫廊這些地方,而且裡面人潮洶湧,星期日彷彿大家都不做任何事,而是單純就去公園野餐、放風箏,或者去美術館看展覽。

這樣一種想法其實就蘊含著禁忌日的理念,雖然你不能工作、不能消費,可是你可以休閒。

常盈寶:消費,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信仰

在特定日期只做一些休閒活動,其實是一種很傳統的歐洲文化。在歐洲的中世紀,他們的禮拜天是要去望彌撒,去教堂進行宗教活動,但是不能讓你工作,不過那天還可以娛樂,比如賽馬、下棋、歌舞,包括喝酒,一方面非常世俗,另一方面又非常神聖。

這樣一種把神聖的事情和世俗娛樂消遣結合在一天,便是歐洲的這種週末文化的由來。

禁忌日變成了週日這樣一個傳統,但這樣的傳統在歐洲歷史上或者西方歷史上也不是沒有異數。比如,我們曉得美國最早的外來歐洲殖民,尤其是英語世界的殖民都是英國過去的一些清教徒,這些清教徒非常相信他們的聖經傳統,認為必須嚴格過一個基督徒該過的生活,所以他們並不贊成腐朽的天主教世界那樣在禮拜天進行各種各樣的消閒娛樂活動。

他們認為禮拜天就應該好好進行一些宗教活動。比如在1610年,北美的維吉尼亞殖民地裡,就曾經有明文規定禮拜天是不準工作、不準休閒,上午全部人都必須到教堂做禮拜,如果一次不來就要受到警告,兩次不來就要受到鞭刑,三次不去教堂,禮拜日還在家裡幹活,居然還會受到死刑的懲罰。

當然,法律明文雖是這麼寫,實質上很少有人因為星期天干活或者休閒不去教堂而被處死,這種事情還好並不常見。

如果你對我剛才說的那些內容感興趣,我可以介紹你一本有趣的小書,這本書的作者其實也相當有名,叫威託斯·黎辛斯基(Witold Ry**zynski),他是美國賓州大學從事城市研究的榮休教授,這本書就是Waiting for the Weekend,中文翻譯為《論休閒》,其中就談到了很多節日文化的由來。

常盈寶:消費,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信仰

《論休閒》

3.節日原本具有的特殊性——非正常、顛覆秩序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我會忽然從“雙11”扯到節日文化?實際上,不論這種休息的節日究竟是個禁忌性質的節日,還是一個消閒性質的節日,或是一個帶著神聖性質的節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不是一段“正常”的時間。

那一天或者那幾天,我們人類都會進入到一個非日常的狀態,在這種非日常的狀態底下,我們脫離世俗,我們與原本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的正常運行軌道都斷裂了開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往今來世界各地都有一些節日嘉年華的傳統,嘉年華是什麼?嘉年華在本質上,其實不是開心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顛覆社會秩序,把很多原本高高在上、有模有樣的東西拉下神壇。

由於這一天是嘉年華的日子,是顛覆世俗秩序的日子,因此許多日常禁忌的事物是能被允許的,這一天就要讓百姓開開心心地笑,好讓大家把在日常生活中、社會常規秩序下累積的那些壓力抒發出來。

不過,到了今天我們的節日還能否算作是一個“非日常時間”,恐怕已經很難講了,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之後,我們所有的休閒時光,比如包括週末也常常很忙碌,為什麼?

因為工業革命之後,我們同時進入了一個大眾消費時代。

這一天或者這兩三天,我們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恰恰相反我們非常忙碌,忙著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即便只是打球滑雪這些運動,也同時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消費行為,比如購買講究的、特殊的裝備等等。

可以說,整個消費文化帶來了對於這些傳統節日的根本改變。

4.消費文化,將我們用以休閒的時間徹底改變

現在遇上節日,我們要做的就是消費,而節日之外的正常日子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那就是好好工作。

今天,節日與工作日、非日常與日常,這些對比的主體內容,已經變成了消費與供給——平常我們必須好好工作賺錢,而到了休閒的那一天,我們就努力消費。

這好像是個悖論。對於很多帶有左傾色彩的學者來看,這裡面其實內含一個問題,即似乎所有勞工階層拼命工作,就是為了在節假日這些原本應該好好休息的日子裡去努力消費;而努力消費,又是向資本家獻上更多的錢;當我們消費完之後,又必須回去更努力地工作,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錢,所以只好回到日常繼續幫老闆,即有產階級、資本家們賣命打拼。

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可以說,現在的消費文化為我們每一個人帶來了增加收入的需要。

今天每一個人想要賺到的那筆錢,其實都遠遠超過真正滿足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我們都認為,必須賺到那麼多錢,我才能夠好好地在不工作的時間去盡情消費。也因此,我們的工作時間就變得格外昂貴,甚至每一個小時都變得非常貴,因為我們自己就非常希望在每一個小時裡壓榨出更高的回報。

為了能夠提升我們個體時間的價值,我們便開始喜歡更快速、更直接、更表面的各種消費。

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現在大家因為工作繁忙等等原因,都不喜歡出門吃飯了,多叫外賣,為什麼?因為外賣非常快速、方便,又能幫助我們節省時間,節省時間為了什麼呢?當然是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而所謂更有價值的事情那可能就是掙錢。

常盈寶:消費,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信仰

又由於我們的時間已經變得如此有價值,因此傳統上那些真正休閒活動裡,許多需要消耗你的時間成本,需要消耗你心力的事情,我們現在就慢慢變得不那麼愛做了。

比如美國有一份統計數字,發現美國自從50年代之後,民眾尤其是婦女在家織毛衣的時間大大減少,原本他們在家打毛衣其實並不一定是為了做出一套保暖的衣物,很多時候其實是被當成一種休閒活動。但是,大家慢慢發現,這項休閒活動太花時間了,而且滿足感太低,簡直是浪費我們時間的價值,所以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這種休閒行為已經減少了很多。

還有例如曾經非常流行的一種遊戲,即拼圖,同樣因為太浪費時間被許多其他更新潮更刺激的遊戲所替代,越來越少人愛玩拼圖了。

再比如讀書這件事,當我們每一個小時的價值都如此寶貴,而傳統這種讀書行為又如此耗費時間和精力,許多人便認為,那麼為什麼我還要花大量時間去讀書呢?當然,相信大家還是都認可讀書是有益的,不過許多人又不肯花費這麼大的時間成本,又該怎麼辦呢?所以,聽書和知識付費這些模式又應運而生。

由此可見,今天整個消費文化已經把我們用以休閒的時光徹底改變了。

到了今天,終於又出現了一個完全以消費為主旨的節日,誰又能說這是不適宜的呢?

今天我們過的“雙11”,沒有任何傳統歷史,也沒有什麼值得紀念的人物、事由,沒有任何神聖的價值,我們在這一天同樣很忙碌,我們在這一天也不需要格外脫離世俗,這一天我們專心消費就好了。

沒有關係,畢竟消費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