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有哪些“屢試不爽”的小眾人物素材?

1.李叔同

適用主題:少年才子、藝術、超脫、律己、愛國、教育、宗教、為人處世

“二十文章驚海內”,曾經是五四新文化的創始人之一。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夏丏尊:“宗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他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一首《送別》意蘊無限,最後傳唱於大江南北,家喻戶曉,那含義深邃、意境悠遠的歌詞,那恬靜典雅、抒情流暢的曲調,傳唱了一個世紀,潤澤了幾代人的心靈。淡雅的笛音吹出了離愁,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做人當如黃藥師,你儘可頑皮,儘可邪氣,但你以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桃花島—寧靜與詩意。“問餘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弘一法師用他自己的方式闡釋了寧靜的深意。雖有家國之痛,但弘一法師的心中仍然有如蓮花般的寧靜島嶼。心存蓮花,尋找內心深處的寧靜,又怎會不得其真諦呢?

李叔同攜著他一身才氣和一腔被澆滅的熱忱皈依了,縱然光明的平坦道路已在他的腳下延伸,縱然他的妻子哭的梨花帶雨,他仍不為所動。塵世的喧囂中,他選擇了山間的一泓清泉,選擇了天上的一縷雲煙,選擇了一個無比寧靜的世界,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神秘而崇高的背影。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 他被視為盡享榮華之後從朱門入空門的典型一例。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李叔同的骨子裡,本來就有許多不入流俗的東西,倘若換個角度看,他的出家,與其說看破紅塵,不如說是一種勢所必然的歸宿。

以恕已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待人以春風,對己似秋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弘一法師的律己之道。

他平時的持戒,就是以律己為要。口裡不藏否人物,不說人是非長短。就是他的學僧,如果有犯戒做錯了事,弘一也不會拿著戒律去律他,而是,深深地慚愧自己沒有教化好對方。

弘一法師的律己,是學習之自覺,反省之深刻,改過之徹底的律己。所以,他的律己,不是苦行,不是難行,而是能行,而是極樂。他是在借律己之事來磨鍊自己的心,他的律己已徹底掙脫了世間種種名利的桎梏,是完全擺脫了塵世之累的無上清涼。

說他“漠視”,是因為他並非不明白這些道理。出家前兩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溫泉,行前還寫信告誡一個學生,處世要圓通,否則不能與世相水乳。李叔同這種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教育方法讓每一個學生為之折服。在李叔同認真精神的培育和感召下,他的學生如劉質平、豐子愷,後來都成為一代大家。

具足大悲心高僧雖超塵脫俗,但身處亂世,絕不會無視生民的苦難, 1941年,弘一法師提出“信教不忘救國,救國不忘信教”,愛國之心不泯,護佛之志尤堅。


2.季羨林

適用主題:人生閱歷、詩意、心態、勤學、低調淡泊、文學與社會

“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筆耕不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學然後知不足”,“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季羨林等同於國學大師等同於文學大家等同於百科全書等同於世紀證人。他卻淡然,兀自抱定一條座右銘:“縱大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3.王國維

適用主題:全才、自學、思想性、愚忠、傳統文化、文學復興

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門戶 ,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

陳寅恪評價之:“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用光。”

他以一遺民絕望於清室的覆亡,以一學者絕望於文化的式微,一介書生又生無所據。“奮身一躍於魚藻軒前。”

他是長江邊上的艄公,逆流而上行一段文化苦旅;他是民族文化的魚叟,揮舞雙臂在文化殿堂裡叩石垠壤。王國維,國學大師,人之至偉,在那個激進狂躁的年代,以驚人的勇氣,倡導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頹勢,他挽狂瀾於即倒,用生命向歷史叩問。因為勇氣,他把生命的最後力量化作一縷星光,點亮文化的黑夜;因為勇氣,他投水頤園含恨而逝,激起了來自歷史長河的層層漣漪、人性深處的粼粼波光。


4.金庸

適用主題:踏實做學問、愛國、虛心、傲骨、實踐

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因不坐享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虛名,81歲金庸決定讓自己的身份從老師倒退到學生,並請辭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一職,毅然決定到劍橋大學攻讀貨真價實的博士學位。校方有好心者勸告他不用再讀了,因為在劍橋“榮譽博士”享有比校長更高的地位。不過金庸顯然並不甘心,他曾說自己追求的是學問而不是學位。

王朔的《我看金庸》一文是一篇對金庸小說猛烈攻擊的文章,但金庸對此沒有拍案而起,他只是心平氣和,不指責對方言過其實,反承認自己“才力有限”;不責怪對方用語刻薄,反稱讚對方“筆下留情”,且向對方伸出熱情之手,希望與對方交朋友。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是金庸最喜愛的一句話。”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金庸是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也是傲骨嶙峋的錚錚漢子。 金庸曾借郭靖之口說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心聲,而走出江湖,現實中的金庸先生也的確是一個愛國者。金庸先生,積極投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中。


5.林徽因

適用主題:愛國、遊歷、高尚、興趣、寬容、博愛兼愛、學術

少女時代的林徽因曾隨父親到了歐洲,她芳華絕代,才華橫溢,她像一彎新月,走出沙龍的林徽因,踩泥濘,乘驢車,和梁思成一起輾轉各地,為古建築測繪,用現代科學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國古建築,為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奔波,此時她是一位執著的藝術家。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撐她的其實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激情、是一種靈魂在飛揚。張清平這樣評價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

梁林二人都對中國的古建築懷有深深的熱愛。當時,中國對古建築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日本學者甚至斷言中國沒有唐代古建築。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決心,要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觀念來系統研究中國古建築。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奈良的歷史遺蹟,盟軍需要一張詳細標明文物地點的地圖。這一次,畫這張圖的,是林徽因。林徽因一家兩次險些在日軍的轟炸中喪命,其三弟林恆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犧牲在與日寇作戰的戰場上。

林徽因曾決絕地表示,要與離開祖國大陸及去臺灣的知識分子斷交。


6.劉慈欣

適用範圍:積累、創新、人文與科學、思想性

書評人彭忠富說:“他的科幻都是根植於現實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無根據的捏造。他為未來打開一扇窗口,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自己。在這種未來與現實的有機雜糅中,充滿了作者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悲鳴,對未來人性的拷問和反省。”

沉積了二十餘年,寂寞了二十餘年,劉慈欣火了

劉慈欣的寫作,構思宏大,善於將極端的空靈和厚重的現實結合,注重表現科學的美感,又兼具人文關懷。


7.錢鍾書

適用主題:專才全才、知足、淡泊、心無旁騖、低調

流水一曲哀愁,說不盡的圓滑與變通,何求高山般巍峨與坦誠;大地堅實而廣闊,何求天際的無邊浩渺與遐想;李白與山水結親,書寫天地山川,何求他日戰場馳騁。 錢鍾書,譜《圍城》,寫《管錐編》,說盡人生,笑傲蒼穹。但何時,文學之盛,理學孱弱。包容的清華容納了他,讓他的文學得以綻放異樣光彩。倘若那時,清華的殿堂不容許一個理學孱弱的學士,那今日清華的風采恐怕要遜色不少。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止。懷知足之心,靜觀花開花謝,不僅不會羈絆前行的腳步,反而能拓寬前路,以致遠方。錢鍾書的晚年是在清華園裡度過的,與學問為友,在書海泛舟,這樣知足的心態讓他成就《管錐編》《圍城》等驚世之作。試想,倘若他沒有抱守初心,知足淡泊,而是汲汲於富貴,何來其在文學領域的頗多建樹?相反,材料中的房東不甘於現有的金子,不知足的心阻斷了這條致富之路,白白葬送良機。因此,懷有知足之心,方能行穩致遠。

錢鍾書寫《圍城》後收穫無數讚美,有許多人想要採訪他,他一概回絕,他說:“如果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好吃,何必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


8.梭羅

適用主題:超脫、寧靜、獨處、深刻、自由、追求價值、積極、執著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

梭羅對工業文明和喧囂社會擠壓人類、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鬆和愉悅。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深刻的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梭羅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隱居。他反對過美國的奴隸制度,他倡導過“公民的不服從”的思想,他曾因拒絕交稅而坐過監獄,單從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積極走向人生的,是他對自由、對個人價值執著追求的表現。

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的匆匆過客了。《瓦爾登湖》全書就是這樣開始的。希望短暫人生因思想豐盈而臻於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