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禮儀之邦的奠基人是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說的是誰?


我國禮儀之邦的奠基人是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說的是誰?

周公

一個好漢三個幫。每一代君王都離不開賢臣的輔佐。本次要聊的是周公,一生輔佐周武王、周成王,開啟了800年周王朝基業的周朝宰輔周公旦。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輔佐、攝政周成王七年,為周王朝的800年基業嘔心瀝血,建立了不朽功勳。

開創800年周王朝守國第一人

如果說商朝開國第一功臣是姜子牙,那守國第一功臣非周公旦莫屬。

《三國志·魏志·高柔傳》對周公旦也有很高的評價:“成湯杖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意思是商朝開國皇帝湯依靠阿衡(宰相伊尹)輔佐,周文王、周武王依靠周公旦、太公望(姜子牙)輔佐。

周文王時期,就加快了強兵步伐,周朝的軍事實力逐漸強大起來,為推翻商紂王的政權奠定了基礎。然而,周文王出師未捷身先死。

周武王子承父業,立志伐紂滅商。

周公作為周武王時期的宰輔,為武王伐紂大計,精心策劃。親手撰寫牧野之戰的誓詞《牧誓》。《牧誓》痛斥商紂王只寵妲己,不祭祀天地祖先,暴虐百姓,亂殺無辜等罪行。一首《牧誓》抵達上千萬雄兵。周武王在軍師姜子牙、宰輔周公的幫助下,不負所望,建立周朝。

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后,將商朝京畿之地一分為三,分別讓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周武王弟弟管叔、蔡叔管理,合成“三監”。

滅商2年後,周武王病重,欲傳位於周公,周公泣涕不受。武王病逝後,擁立成王繼位,這一年成王13歲。

周公輔佐成王平定“三監之亂”

“小邦周”剛剛取代“大邦商”,立足未穩,隨時都有諸侯發生叛亂的危險。為了鞏固政權,周公攝政,擔起了治國安邦的責任。

周公盡力輔佐成王,管理政事,但卻招致管叔、蔡叔懷疑,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見周圍室內設內部動盪,覺得有機可乘,發動“三監之亂”。

周公親擁成王東征,“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平定了“三監之亂”。

為了穩定政局,周公吸取了“三監之亂”之亂的教訓,在全國推行分封制,選擇王室子弟、功臣、賢德之人,分封諸侯,先後設71個諸侯國,作為周朝的藩屏、侍衛。

周公建議成王營造東都洛邑(洛陽),把殷商遺留下來的貴族、頑民都遷到這裡,派兵把守,集中管理。

周成王20歲時,周公旦還政成王。

我國禮儀之邦的奠基人是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說的是誰?

攝政七年 建規立法七年 為八百年統治奠基

有人說,周公的主要功勳,在周公攝政的七年。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敬德愛民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在治理國家中,提出“敬德愛民”的思想,這是至夏商以來,由敬鬼敬神向重人事的巨大轉變。在此之前,人們非常喜歡占卜,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先佔卜,就連打仗,該不該出兵先向神靈請示。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講的是周公敬德愛民,廣納人才。他經常在吃飯時,聽到門外有士子求見,便來不及嚼嚥下嘴裡的食物,把東西一吐就趕緊去接見來訪者,後用此典故比喻求賢若渴。

《史記》也有記載:“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

說的是周公求才若渴,在一次洗澡的時候,聽到有人來投奔,立即握髮不洗出去接見,如此有三次;一飯三吐哺,也是這個意思,在一次吃飯的時候,幾次都把吃到嘴裡的飯吐了出來,為了接見來投的人。

周公旦的故事就講完了,不管是周公大興封建、平定三監、營造東都,還是制禮做樂、還政成王、廣納賢才,都顯示周公作為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傑出地成就,被譽為"元聖"和儒學先驅,也是被孔子一生崇拜的古代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