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在周朝剛剛建立後不久,周武王姬發就病逝了,這個時候,周成王剛剛即位,年齡還很小,還不能治理周朝,周公旦沒有去魯國就藩,也就留下來幫助成王治理周朝。但是偏偏這個時候謠言四起,稱周公要篡位。

周公的兄弟管叔鮮和蔡叔度,聯合商紂的兒子武庚發動叛亂,新建立的西周王朝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還是周公拿出了魄力,毅然率軍平叛,很快就把這場叛亂鎮壓下去。在鎮壓這場叛亂時,主謀武庚和管叔鮮被處死,而對於弟弟蔡叔度,因為只是脅從,周公將蔡叔度放逐。而經過這場叛亂之後,周公繼續代替成王,行使周天子的權力。等到成王成年之後,周公這才將朝政交還給成王。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周公畫像)

而發生蔡叔度等人的叛亂,筆者覺得他們無非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武庚要恢復商紂的天下;二是管叔鮮要篡位;三則是把周公趕下臺。而周公之所以殺武庚和管叔鮮,應該是這兩個人看成王年少,要篡位。只放逐而沒有殺蔡叔度,應該是蔡叔度只是針對周公自己。因為周公只是在幫助成王治國。這篇文章,咱們就從周公放逐蔡叔度入手,探析周公是如何幫助周成王治理周朝的。

前言

按理來說,蔡叔度跟著管叔鮮和武庚一起叛亂,周公也應該將蔡叔度一起處死。但是在周公面前,蔡叔度是弟弟,而且在三人發動叛亂的過程中,蔡叔度很可能只是脅從。又或者說,蔡叔度的叛亂目的只是針對周公,而不是針對成王。基於這些考慮,周公應該也才沒有殺蔡叔度,不過把蔡叔度流放,對蔡叔度而言也是夠慘的了。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周公平叛畫像)

《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

可見周公對蔡叔度的處置,只派了十輛車和七十個人跟著他一起流放,或者是看押他,或者是照顧他。總之蔡叔度是沒有了原來的權勢,從原先的一個功臣和諸侯,淪為了階下囚。這樣的命運也是夠悲慘的了。畢竟他也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成王的叔叔啊!而周公這樣懲罰蔡叔度,也應該是從治理周朝的大局著眼的。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自從周武王病逝之後,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周朝,本就要承受很多流言。這些流言無非就是,周公要自己當天子,取代周成王。但是,熟悉周公的人都知道,周公從來沒有這樣的心思,他之所以代替周成王治國,完全因為周成王年齡太小,無法處理國家大事,那麼周朝的很多事情也就只能由周公來負責了。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蔡叔度雕塑)

而因為這種流言,已經引發了一次叛亂,周公又怎能容忍第二次叛亂的發生。這才處死武庚和管叔鮮,對後來人以示警告。至於流放蔡叔度,一則有警示其他人的作用,不要看成王年幼就窺視王權;二則周公也是不放心蔡叔度,怕他再次叛亂,威脅成王的江山。而咱們也就從周公流放蔡叔度入手,探析周公是怎麼幫助成王治理周朝的。

鎮壓叛亂,重新冊立諸侯

這裡所說的鎮壓叛亂,自然是鎮壓武庚等人的叛亂。實際上,自從周武王病逝之後,對周公不滿的人很多,而武庚、管叔鮮和蔡叔度的叛亂還只是最激烈的。周公之所以嚴厲鎮壓了這場叛亂,也是為了震懾其他可能發生的叛亂苗頭。而在鎮壓了武庚等人的叛亂之後,周公又重新分配了諸侯的權力,當然只是針對殷商遺民。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周公平叛地圖)

《三家注史記》記載:"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餘民,以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

在平定了武庚等人的叛亂之後,周公將微子立為諸侯,建立宋國,管理殷商遺民。微子是紂王的哥哥,當年見到紂王昏庸,微子自知無法勸說紂王,這才離開紂王,投奔西周。微子的品行還是很可靠的,周公讓微子管理殷商遺民,這樣就不用擔心殷商遺民再次作亂。因此宋國就建立起來。

而管叔鮮參加叛亂,被誅殺,從諸侯中也就除名。蔡叔度雖然被流放,但是周公並沒有讓其在諸侯中除名,畢竟蔡叔度和周公是兄弟,周公流放他,也只是藉此來懲罰蔡叔度。只要蔡叔度能夠改過從善,周公還是會恢復他應有的權力的。只是蔡叔度在流放的地方病逝了,但是蔡叔度的兒子蔡仲品行不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蔡仲畫像)

周公最終也將蔡仲立為諸侯,蔡國的權力也得到復立。周公之所以如此分配諸侯的權力,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成王。周成王年幼,王位不穩,周公輔政,更受到諸多猜疑,周公只得用這樣的手段先鞏固自己的位置,再保住成王的王位,等到成王長大之後,周公也就可以還政於成王。

周公輔佐成王,禮賢下士

當年,周武王能夠滅掉商紂,是因為得到太公姜子牙的幫助。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更知道賢士對於大周的重要作用。因此,周公也似當年文王和武王對待姜子牙那樣,也同樣禮賢下士。不敢慢待賢士,以免因此失去人才,那樣將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對此周公曾經對兒子伯禽說過這樣的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周公畫像)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可見,周公雖然身份高貴,但是在賢士面前,周公仍然不敢驕傲。他的禮賢下士表現在"一飯三吐哺",也就是說,聽到賢士到來,周公哪怕正在吃著飯,也會立刻停下,去接見賢士。不會因為自己正吃著飯,而讓人家等待自己,如果讓別人等待自己,周公給人的感覺就太過高傲了。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周公禮賢下士)

如果給人的感覺太過高傲,自然就會失去人才。而周公之所以禮賢下士,筆者覺得,周公還是為了成王,他想招納更多的賢士輔佐成王,以此來保全成王的基業。如果能多幾個賢士輔佐成王,那麼成王的王位也就能更加穩固了,這也正是周公最大的心願。因此周公三吐哺也就成為了禮賢下士的象徵。

等到成王長大,周公還政成王

當初蔡叔度等人叛亂,就是懷疑周公要取代成王。畢竟,成王年幼,周公代替成王行使天子的權力,就算周公內心再坦蕩,也是難以阻止流言的。即便周公鎮壓了蔡叔度等人的叛亂,可是大家依然對他有猜疑。但是,當成王長大後,周公還政成王,這也才證明自己的清白。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周公畫像)

《三家注史記》記載:"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這也就是說,周公代替成王執掌周朝七年之久,七年後,周公也就還政於成王。此時,也就沒有人再猜疑周公的野心了。此時在成王面前,周公也就將自己當成一個諸侯。因為,當初他代替成王執政,只是因為成王年幼,而不是周公貪戀王位。如果周公貪戀王位,也就不會還政成王。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周成王姬誦)

如此一來,那些懷疑周公的流言也就不攻自破。可見,為了輔佐成王,周公平白無故擔了多少罵名。如果蔡叔度還活著,看到這一切,他不會後悔嗎?他會不會為猜疑周公而愧疚呢?這也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後果吧?如果蔡叔度在周公的位置,估計他已經取成王而代之了。

總結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談周公苦心經營卻未取代周成王的原因

(周公畫像)

蔡叔度和管叔鮮等人發動叛亂,終究是誤解周公。而蔡叔度會被流放,也是周公治理叛亂的一種無奈之舉。畢竟周公輔佐成王,所擔的干係太大,容不得周公有絲毫馬虎。為了大周的基業,周公在處置蔡叔度等人之時,也就沒有留情。這也是周公出於公心考慮,而非為了私怨。

而周公為了輔佐成王,也是真正在盡心盡力。他身份高貴,卻不以高貴的身份傲人,而能夠禮賢下士,這更是難能可貴。因為只有這樣,周公也才能夠招納更多的人才,為成王效力。至於面對流言,在周公執政七年後,成王長大,周公終於將大權還給了成王,那麼,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由此可見,周公輔政的苦心孤詣。為了輔佐成王,周公可以說是竭盡全力。也正因為如此,周公的高風亮節,也才被世人所欽佩。當天下真正交付給成王之時,周公此時也才能鬆口氣,而他也不必再擔心,有人會覬覦成王的王位,畢竟成王此時已經長大,自己已經能夠鞏固自己的王位,而這離不開周公的輔佐,所以成王面對周公表示,"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參考資料:《史記·管蔡世家》、《史記·魯周公世家》、《三家注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