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路梨花》中作者為何給小說中的主人公起名為“梨花”?

用戶4932607112823


導讀:《驛路梨花》是作家彭荊風在1977年所寫的一篇小說。該篇小說情節一波三折、環境渲染到位、人物個性突出,主題鮮明。入選了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作品給許多人帶去了美的薰陶。那麼作者為什麼要給小說的主人公起名為“梨花”呢?其實還有這層背景。

小說主要內容

在談創作背景前,先大致回顧小說的主要內容:故事圍繞“雲南臨近邊疆的哀牢山深處一幢神秘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誰”這一問題展開。

小說中的“我”和老餘,在暮色蒼茫時還未趕到目的地,萬分焦急時刻,看到如雪般簇擁枝頭的梨花,隨之找到了小屋。小屋裡基本物資齊全,可燒水燙腳,可燒飯暖胃。門口還寫著“請進”二字。大山深處怎麼會有這樣一幢小屋?它的主人又是誰?

這便構成了小說的懸念,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如同剝筍般,吸引著讀者隨“我”一探究竟。在經過前兩次誤會後,最終發現最早是解放軍當年路過此處,半夜下雨無處可躲,為了其他過路人不再淋雨有個歇腳處,蓋起了這間屋子,而解放軍又是受到誰的影響呢?

是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同志!在曲折迴轉的情節中,主題得以揭示:雷鋒精神影響深遠,不以山海為遠,哪怕是在祖國的邊疆地區,也同樣傳播得到。不僅能夠傳播,還代代相傳。

創作背景分析

那麼,彭荊風為何會在1977年,雷鋒同志去世15年後又寫起雷鋒精神呢?

那一年,在經歷動盪的十年後,黨中央重新提出要學習雷鋒精神,重新喚起“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喚回人與人之間真摯而美好的情感。

擱筆多年的彭荊風,思緒一下被打開。想起多年前在大山深處看見過的小屋,想起那些為小屋添置東西的樸實無華的哈尼族人,情愫湧動,創作出了這樣一篇藝術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說,並且化用陸游在《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的詩句“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為小說取了個含義雋永的題目“驛路梨花”。

“梨花”意象的解讀

在小說中,梨花既指大山中那潔白無瑕的梨花,也指那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哈尼族,源於古代的羌族,經不斷遷徙流轉,最後主要散佈在哀牢山中。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就有梨花谷一景。春天一到,那漫山的雪白梨花,令人陶醉。

唐朝詩人錢起曾經創作過一首《梨花》:

豔靜如籠月,香寒未逐風。

桃花徒照地,終被笑妖紅。

梨花與略帶俗氣的桃花不同,自有一種潔淨、清淡,如微寒的月光,淳樸之中又堅守自我。

從這個意義來講,“黛玉葬花”如果葬的不是桃花而是梨花,似乎倒更貼合人物性格了。

所以,無論是從現實地理環境,還是梨花秉性寓意,都沒有比“梨花”更為恰當的名字了。

總結:在彭荊風的《驛路梨花》中,梨花不僅僅是現實中的梨花,也不僅僅是哈尼族“梨花”姑娘。它更是一種樸素、自然、純淨的美的象徵,雷鋒同志是具有這些美好特質的人,雷鋒精神的內核裡不也包含這些要素嗎?最後,用小說中一句話作結“這天夜裡,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裡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

歡迎關注“江水讀書”,分享語文知識、文學常識,一起發現更多生活與文學的美!

圖:來自網絡,若侵則刪


江水讀書


題目是“《驛路梨花》中作者為何給小說中的主人公起名為梨花”?

《驛路梨花》是初中語文裡面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彭荊風,文章是作者於1977年寫的,此時作者剛剛經歷七年的牢獄之災,重獲自由後的第一篇作品。

作者主要通過驛路上的小屋幫助路過的人們遮風擋雨,度過困難,歌頌的是哈尼族小姑娘的助人為樂,發揚雷鋒精神的故事。作者之所以把文中的主人公取名為梨花,是因為梨花在春天開放,樸實無華,代表了春天;梨花的顏色是雪白的,潔白代表了主人公的心靈美。表達了作者對邊疆少數民族----哈尼族人們讚美,也表現了作者對黨和對新生活的熱愛之情。





歲月如華


本文主要通過哈尼族女孩學習雷鋒,甘願做一個無名英雄,熱心助難路人的事蹟,歌頌我國人民幫助人民幸福,展示雷鋒精神深深紮根於人民心中,發揚光大。光榮的一面。小說結尾,潔白盛開的梨花與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融為一體,梨花成了助人為樂的人物群體的象徵,

梨花的樸實無華,就是邊疆民族淳樸民風的象徵,梨花的香氣四溢,就是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不斷髮揚光大的象徵,“處處開”的“驛路梨花”,飽含了作者對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淳樸民風、對發揚光大雷鋒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讚美、熱愛、崇敬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