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煎制中藥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患者並不很清楚中藥是如何煎煮和服用的,比如在煎煮方面,有的人在醫院或藥房代煎,有的則把藥買回去讓自己長輩幫忙煎煮,而服用方面,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有時候想起了就吃一些,忘記了就不吃,更不用說一些藥物的特殊服法了,這樣大大影響了中藥療效的發揮。當然,年長的人可能會知道中藥的煎服是怎麼一回事,但如果讓他們仔細講解,似乎也有“心中了了,口下難言”的感覺。其實中藥煎服的“門道”很多,比如說有些藥物需要先煎,有的藥物需要後下,有的包煎,有的久煎,有的藥餐前服用,有的餐後服用,有的熱服,有的冷服等等。究竟該如何正確的煎服中藥呢?本文給大家做一下這方面知識的普及。

一、煎煮

先說一下煎煮的問題,因為只有煎煮恰當了才有接下來的服用,而且煎煮的步驟不少,需要詳細介紹,我們先從煎藥器具的選擇,煎藥用水、煎煮火候的把握等方面進行介紹。

選擇適當的煎藥器具

傳統觀念認為最好的煎煮器具是導熱均勻、保暖良好的砂鍋、砂罐等陶瓷器具,不宜用鐵、鋁、銅等金屬器皿,因為在煎煮的過程中這些金屬可能會與中藥某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藥效的發揮。不過目前不鏽鋼的器具也是相對穩定的,如果實在沒有砂鍋、砂罐等陶瓷器具,也可用其代替。

煎藥用水知多少

古人煎藥用水十分講究,《本草綱目》就曾經介紹過27種不同的水,但這些對現代人來說操作性比較差,我們一般選用日常生活用水就可以了。接下來的難題是我們每次煎煮中藥要加好多的水呢?這個跟我們的煎煮時間、中藥材吸水性的強弱、火候的大小都有一定關係,我們很難精確控制。一般而言,因為第一遍煎煮藥材吸水較多,加水量超過藥材1到50px就行了,在第二、三次煎煮的時候可根據需要少加一些水。當然,如果藥材需要久煎,水可以適當加多一些,如果藥材疏鬆,煎煮時間短,也可以少加一些,沒過藥材即可。另外,兒科用藥要求量少而濃,所以在煎煮時不必加入過多的水。

藥材浸泡:不可或缺的一環

煎煮前將藥材適當浸泡,不僅可以縮短煎煮時間,還可以促進藥物成分的溶出。多數藥物一般用冷水浸泡20到30分鐘即可,但是,像種子、果實這類比較緻密的藥材需要泡久一點,1個小時左右。浸泡時間不可過長,以免藥材發生變質,如有的病人習慣將藥物浸泡一夜後第二天煎煮是不合理的。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病人經常會問要不要在泡後把藥物洗一洗,回答是否定的,一方面藥被清洗後會造成劑量不足而影響藥效,另一方面有些藥材是經過醋、蜂蜜、酒等炮製過的,水洗後,藥材的功效也會發生變化,還有就是在浸泡過程中,有的藥物成分已經溶於了,水中所以藥材儘量不要清洗。

煎煮火候的把握

火候指我們煎煮藥材時火力大小以及煎煮時間的長短。煎藥時,我們一般先用大火把藥液煮沸,然後再用小火慢慢煎煮,使藥液一直保持在沸騰狀態,我們說的這個大火和小火在專業上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武火與文火。在煎煮過程中,有些藥需要久煎,比如礦物類、介殼類以及補虛的一些藥物,這些藥物一般要文火久煎一小時;而有些像治療感冒發燒的藥物,我們只需要煮沸後,再用文火煎煮10到15分鐘就可以了,煎煮久的話就會使有效成分揮發出去。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儘量不要在煎煮過程中加水,即使要加的話也應當加開水,如果中途添加冷水的話會使藥物析出的有效成分迅速凝集掉,藥物療效大打折扣。為了充分利用藥材,一劑藥最好煎煮3次,以花葉為主,容易煎煮的藥材至少也應該煎煮2次。

濾液與絞渣取汁

我們每次將藥煎好後,應趁熱將藥液濾出,此時藥渣中也會吸附不少的藥液,為減少浪費,我們應絞渣取汁,有研究表明,絞渣所取得的有效成分高達原藥液的三分之一,這一道工序可不要馬虎。取汁完畢後,我們開始加水,繼續煎煮第二、三次,步驟如上。

特殊藥材的煎煮

一般藥物可以全方同時入煎,但有些藥物需要特殊處理,根據醫囑的要求或先煎、或後下、或包煎、或另煎、或烊化、或沖服等等。

有些藥物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入湯劑時需要久煎,如動物角(水牛角、鹿角等)、甲(龜甲、鱉甲等)、貝殼(龍骨、牡蠣等)、礦物類(石膏、赭石、磁石等),這些藥物一般先煎30分鐘左右後再納入其他藥物同煎。另外,像有毒的一些藥品,如川烏、附子等所含烏頭鹼毒性比較強,應當先煎、久煎以減低毒性。

有些藥物主要通過揮發性和芳香性成分來治療疾病,久煎會使其療效降低,入湯劑需要後下,稍煎即可,如魚腥草、豆蔻、砂仁、沉香以及解表藥物的大部分藥物都應該後下,而有些藥物久煎會破壞有效成分,如大黃、鉤藤等也當後下,後下的藥物煎煮4-5分鐘即可。

有的藥物在煎煮時需要包煎,這些藥物或有毛狀物,質地較輕易漂浮於水面不便於煎煮(如辛夷、旋復花等),或是粉末狀的藥材使藥液渾濁(如海金沙、蒲黃、五靈脂等),或是一些細小的種子類藥材不便過濾(如車前子、葶藶子)等在煎煮時需要用紗布包紮後與他藥同煎。

除此之外,一些名貴的藥材,如人參、西洋參、羚羊角等為避免浪費應當另煎兌服,一些膠類的藥材,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容易在煎煮時粘鍋熬焦,需要烊化(將藥物放在碗中,加少量水,放在鍋中蒸燉溶化)後兌在藥液中服用,還有一些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藥,以及像羚羊角、珍珠粉、三七粉等做好的粉末藥物直接用開水或藥汁沖服就可以了。

二、服用

在前面講完了中藥的煎煮過程,如何服用中藥也是很有“講究”的,下面通過服藥時間、服藥量和服藥的冷熱三方面來普及一下中藥服法的相關知識。

服藥時間

一般情況下,具體的服藥時間應該與我們的胃腸功能、病情的需要和處方的特性所決定。如我們在吃飯之前,胃腸內沒有食物的阻礙,所以,治療胃腸疾病的藥物、驅蟲的藥物以及滋補之劑應在餐前空腹時服用,以便於藥物吸收。而我們在餐後,胃中存在較多食物,所服藥物與食物混合後可以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所以一些刺激較大或者是有毒的藥物應在飯後服用,以降低吸收的速度保護胃腸道。不過無論是飯前飯後,服藥與進食之間的時間應間隔1h左右,以免影響藥效發揮與食物的消化。

此外,為了使藥物更好發揮作用,有的藥物還應在特定時間服用。如安神的湯劑最好在睡前30到60分鐘應服藥一次,慢性疾病應當定時而服,危急重症應不拘時服等等。

服藥方法

一般情況下,一劑藥吃一天,每天三次,每次200ml左右。因為中藥有效成分的析出與溫度有關,所以在服藥時儘量溫服,服用時應震盪,特別是祛風寒的藥物不僅要熱服,服後還要溫覆取汗,不過對於一些熱病,則藥液需要冷服以助功效的發揮,有些昏迷和吞嚥困難的患者還要鼻飼給藥等等。

關於忌口

中藥忌口有許多講究,服藥期間一般不宜多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他油煎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藥效,日常飲料應以白開水為主,咖啡、可樂、雪碧等飲料不宜,忌食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症,服用清熱涼血或滋陰藥時更不宜吃辣椒。

最後,以上所介紹的林林總總都是中藥煎服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和一般方法,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應當謹遵醫囑,畢竟每一個患者病情、體質都是不一樣的,相應的中藥煎服也是同中有異,我想,這也應該算作是中醫個體化特色治療的一個方面的體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