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瑞幸咖啡”,做市場的“倖存者”

避開“瑞幸咖啡”,做市場的“倖存者”


我們絕大部分人參與市場,無論是房地產還是股票,第一念頭都是,能買到什麼好資產賺多少錢。

但是,避坑實際上是更為重要的功課。如果你在市場上買到了“瑞幸咖啡”,顯然,你現在不可能再擁有“幸運”了。

像昨天開始爆發的瑞幸咖啡造假,是我們在投資裡首先要避掉的頂級大雷。我沒有喝過瑞幸的咖啡,對產品不做評價。但是對於這樣的誠信危機給到普通投資者帶來的慘痛代價,則是非常值得我們警醒的。

如果你在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裡,能夠做到少犯錯。那麼幾乎可以肯定,你能夠跑贏市場上參與的大部分的競爭者。

目前詳盡的信息還不得而知,但看瑞幸咖啡自己的公告,就是集體造假無疑。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間存在偽造交易行為,涉及銷售總金額約為22億元。而2019年前三季度,這家號稱要超過星巴克的公司總營收是29.29億元,等於全是造假。

結果對於投資者是一場夢魘,股價一日下跌75%,最大跌幅超過8成。別說靠著投資賺點錢了,虧得已經連底褲都沒了。不存在瑞幸“收割”的是美國的投資者還是中國的投資者,只存在它收割的是投資者這樣的事實,它今天能夠收割美國的投資者,明天也能收割中國的投資者,後天更有可能收割中國的消費者。簡言之,它沒有了信用,這是最可怕的企業。

這樣的情形,就是2001年的安然集團,也是2017年的樂視,也是2019年的康美藥業。

我簡單查了康美藥業的情況,大概如下。

2018年底,證監會在日常監管發現,康美藥業財務報告真實性存疑,涉嫌虛假陳述等違法違規,隨即證監會展開立案調查。


2018年4月29日,康美藥業公告披露,因核算賬戶資金時存在錯誤,2017年度報告中貨幣資金多計金額

299.44億元,康美藥業期末的貨幣資金從調整前的341.5億元,減少至42億元。


2019年8月16日,證監會對康美藥業等作出處罰及負責人禁入市場告知,實錘造假行為。對ST康美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的罰款;對馬興田、許冬瑾給予警告,分別處以90萬元的罰款;對邱錫偉、莊義清等19人給予警告並處以10萬至30萬元不等的罰款。

處罰是非常輕的,這樣的處罰,根本無法杜絕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重演。只能是,可憐那些無辜的散戶們。

攤上這樣的不幸,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是非常慘痛的經歷。即便是可以通過訴訟追討回來部分損失(往往還無果而終),那也將要付出高昂的機會成本與精神煎熬。

對於大部分普通投資者而言,我認為參與市場的第一課。不是要學著怎麼賺錢,而是要學著如何少犯錯,就是要讓自己努力的成為市場的“倖存者”,儘管那很難,但卻是必修課

。如果你能夠少犯錯,避開紅黃藍、瑞幸咖啡、樂視、康美這類的公司,那麼久而久之,你就能夠跑贏市場大部分的競爭對手。

儘管我們經常會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失敗是成功之母,人生就是不斷的從錯誤中成長起來的……

但是,成年人必須要接受一個非常真實的事實:投資也好,人生也好,有些錯是絕對不能犯的,犯不起,犯了就沒有回頭路可走。像上面說的這類管理層的重大誠信欺詐,即屬於絕不可犯的錯誤之列。一朝欺詐,就會分分鐘讓公司陷於生死存亡之境,也會讓個人陷於鋃鐺入獄之境。安然犯了,死了。樂視犯了,基本死了。瑞幸最終能否免於破產退市暫難定論,但脫幾層皮是沒跑的了。即便能夠僥倖逃脫,市場信用也已蕩然無存,超越星巴克是再也無人相信的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實在令人心痛。

這是每個普通投資者參與市場,必須要告訴自己的第一件事。本金是你自己的,就算你再無辜,也不可能有人比你對自己的錢更負責任。

不少人總是會覺得,像這種事情,屬於小概率事件,我不可能那麼倒黴的。這個實質上是僥倖心,投機的心理,非常重要的大忌。大概率事件決定輸贏,小概率決定生死。黑天鵝事件的確是小概率,但是你不要攤上,攤上就是一生難以挽回的損失。

而做到避開“瑞幸咖啡”,也並不像想象中的那般困難。

建立自己的操作紀律,選擇你瞭解的企業,放棄僥倖心思!在房地產領域,選擇你能夠了解的城市,能夠了解的品種。道理都是一樣的。

我們絕大部分的普通人,是沒有能力解決這樣的災難的,甚至很多人都沒有能力去面對這樣殘酷的事實。唯一能做的,就是築好你的防浪堤,把自己的安全邊際做足做好。

並不是你不犯錯,市場就不懲罰你。所以,你也不要讓自己最後成為市場的“無辜者”,而要去思考,如何成為市場的“倖存者”。

我們很多人在房地產市場裡已經摸爬滾打了10幾20年,也可以說是見慣了風浪。想一想,房地產市場裡,像“瑞幸咖啡”這樣的案例,有沒有?多不多?

大部分的買房人,關心政策勝過關心區域,關心時機勝過關心價格,關心增值勝過關心承受力。要買什麼樣的房子更合適,應該以多少錢的價格去買更合理,能夠承受多高的槓桿才不至於擔心……對於不同的個人,這些比對都是難以一概而論的。

眼下貨幣政策又到了大寬鬆的關鍵時刻,很多人的思緒一下子又飛回到了金融危機時刻——想著既然貨幣政策再來一回大放水,那麼資產價格也自然會再來一回大翻倍。既然如此,此時不入,更待何時。

然而,越是在這樣的時刻,你越是需要認真的思考:你真正想從房地產市場裡獲得什麼?你對你即將要花幾百上千萬資金購置的城市/地段有多瞭解?你有沒有能力在扛住市場可能會出現的意想不到的波動?

比如說在城市的選擇上,有些人實在是太喜歡房子了,全國各地四處飛的買房子。他們看待房地產的邏輯非常的“簡單”——哪裡有國家級的規劃我就去哪裡。北到雄安南到海南,中間還有深汕合作區這樣的充滿想象力的“飛地”。但考慮房地產“地域化”的根本性質,不可能有人可以同時擁有對所有區域房地產的掌握的。但由於資料有限,我也不清楚,那些四處飛來飛去的高手戰果如何。只能就我的有限對比,很多城市/區域真的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再比如在一個城市內的選擇上,深圳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城市,但是,既然大家都知道它是好城市了,房地產的價格自然也不存在低估。過去的幾年裡,尤其是“雙區”概念發佈之後,全國性的資金都開始湧往深圳,很難找到一個地段是可以使用深圳本地收入指數來衡量的。尤其是一些非常優質的核心地段,價格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是“

sky-high”——像巴菲特評價2019年的優質美股一樣,隨便一套房產,單價都要去到15-20萬/平米,90%的買家終其一生可能也難以企及。

更重要的事實是,在過去的幾年裡,這座“好城市”實際上也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結構性分化。並不是所有的地段都表現出了很好的發展前景,有些地段更是出現了“燈下黑”的跡象,這些不會因為貨幣政策的放寬而會有所改變。

而對於不同的產品類型而言,同樣存在著是“陷阱”還是“黃金”的情形。這個市場上存在著非常豐富的非住宅產品可供選擇,比如辦公樓、商鋪、公寓、小產權房、法拍房、舊改指標房等等,不同類型的產品可能都會存在一些機會,但自然也都有很多陷阱。你能不能以划算的價格拿到貨,又能不能從波動中全身而退?

…………

市場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很神經的,因此,所謂的“市場共識”在很多時候也都是非常可疑的。有很多同學經常講,那麼多人都衝進去了,難道他們傻嗎?這個問題需要回答嗎?如果跟隨所謂的市場共識就一定是對的,那為什麼又會有人步調一致的大虧錢?

對那些只是想在房地產市場或者股票市場裡賺點小錢的普通人而言,“瑞幸咖啡”的教訓來得既及時又慘痛。儘管在每年,類似的事件常有發生,但在你沒有進行認真的思考之前,你會發現同樣的跳坑還會一再的上演。

危機感,會讓我們活得更好。時刻努力的提醒自己,少犯點錯,活久一點。再提醒一次,市場不會因為你無辜就不懲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