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吾師——《回憶蘇格拉底》

  • 蘇格拉底和孔子一樣,沒有為後世留下著作,他們的思想事蹟都由其弟子記錄而流傳後世。耶穌和佛陀也都“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留下文字可能就是為了不固化思想,不形成教條禁錮,但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人,最讓人矚目的時代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人,即便只在時間中留下蛛絲馬跡都足夠後人玩味。
  • 雖然這些人都未留下著作,但我們對這些人的瞭解卻並非僅有蛛絲馬跡而已,我們對於蘇格拉底的瞭解可以說是相當多的,這些資料大多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留下的。《回憶蘇格拉底》是就是色諾芬所寫的記錄老師言行道德的文字,其性質與目的和《論語》相似。本書譯者吳永泉先生在《譯後記》中寫道有人將書名翻譯為“蘇格拉底回憶錄”或“師門回憶錄”,但他仍按該書希臘文原名譯成中文就是“色諾芬的回憶錄”,“蘇格拉底回憶錄”只是一種翻譯。
  •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一前399),希臘雅典人,據說其父為雕刻師,其母為助產士。有人說他是古希臘哲學家阿基老的弟子,是阿那克薩哥拉的再傳弟子。早年對自然科學頗感興趣,精通當時的量地學(即幾何學)和天文學,後因立志研究人類道德改造問題,乃毅然放棄與人類行為沒有直接關係的幾何學及天文學,專以探索人生目的何在(何為善)以教導雅典青年為職志。”——這是《譯後記》中對蘇格拉底的介紹。
  • 色諾芬是個軍人,柏拉圖是個思想家,二人秉賦不同,愛好各異,而蘇格拉底是個多方面的天才,因此迥乎不同的兩個人筆下所描繪的蘇格拉底也頗不相同,其實不過是兩個人各自繼承並強調了老師教誨的不同方面而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土多德號稱希臘三傑,三傑之中以蘇格拉底為首,其思想對西方世界文明影響極大。就連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的成就也不能不說有一部分應歸功於蘇格拉底。他教導人要“認識自己”又說,“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甘願以身確道(原則、信念),而不願苟且偷生,所有這些應該說都是他的偉大處。
  • 但是,蘇格拉底作為生活於一定歷史條件和環境中的個人是有其侷限性的,他的天文學知識距近代相差基遠,他過分強調了知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意志的作用(這一點後來他的學生柏拉圖曾試圖加以糾正)以及他的多神論思想都是他受歷史條件侷限的證明。我們研究蘇格拉底,貴在批判地繼承,擷取其精華,拋棄其糟粕,使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也許有人會說,蘇格拉底是唯心主義哲學家,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有什麼好繼承的呢?對於這種見解,筆者不敢贊同。黑格爾是人所共知的德國客觀難心主義者,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辯證法中的“合理內核,”加以革命的改造,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這一點誰又能否認呢?研究一點蘇格拉底的思想,批判地繼承這份文化遺產,我想肯定也會有一定好處的。




一、適當的年齡,容易的方法

  • “回憶蘇格拉底”便不能不提到蘇格拉底之死,後人瞭解蘇格拉底之死時通過柏拉圖的《申辯篇》《克里託篇》和《斐多篇》和本書。他的死亡也許就是這位哲學大師最得意的傑作。可以稱之為“最得意”嗎?我認為是可以的,一生熱愛著的東西,也是自己最終的結局,這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笑傲江湖》中的劉正風和曲洋便是這麼一類人,一吹簫,一撫琴,正邪殊途卻惺惺相惜,若血雨腥風中之伯牙子期。即便家人在自己眼前被人屠殺,劉正風也沒有動傷害朋友曲洋的念頭;曲洋麵對強敵卻也不畏艱險而挺身救助劉正風。生命將盡之時合奏《笑傲江湖》,真是死得其所。
  • 劉正風和曲洋合奏,正如蘇格拉底在面對審判時的舉動,他享受著邏輯和哲學的樂趣,卻又阻止不了肉體覆滅的步伐,蘇格拉底是不會有阻止覆滅之想法的。——這從他與海爾莫蓋尼斯的談話中便可知道。這位朋友要求蘇格拉底為自己好好申辯,蘇格拉底卻說,其實自己的一生都是在申邊,因為他一輩子都沒有做過不義的事情。而且蘇格拉底不承認有任何人比他生活的更好,他自己就是一輩子度著虔誠和正義的幸福生活的人。
  • 蘇格拉底敘述過自己對老的看法。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這“凋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一半叫“成長”,後一半叫“衰老”,兩者界線又極不明朗。看過許多人對於人生大事的態度,所謂人生大事就是籠統的“死”、“變老”、“成長”、“愛情”等等,許多我們眼中的大人物並非對這些看法有多麼高明,最大的特點是他們態度鮮明。蘇格拉底便是這麼一位,他說:“如果我繼續活下去,我知道龍鍾老態是不可避免的:目力變壞了;聽覺減弱了;學習也越來越困難了;而且學過的東西記不住了。當我感覺自己精力不逮而怨天尤人的時候,怎麼還能說我是在幸福地生活著的呢?”因此“正是由於神明恩待我,照顧我,他才不僅使我在適當的年齡中死去,而且還是用最容易的方法。”“適當的年齡”是多大呢?我有一個標準:獨立勞動,心智健全。若是完全體會不到幸福,那人衰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就可以離開這個世界了;若是生活不能自理,心智足夠健全,能體會到天地之成數,對人世有些補益,那時應該享年更長。
  • 前面說蘇格拉底享受著邏輯和哲學的樂趣,當法官讓他提出合適的刑罰之時顯現得最為明顯。他並不提出,也不許朋友代提,他認為這樣做就是承認自己有罪。當有人想偷偷帶他出監牢時,他不肯走,反而問他們是不是知道在亞該亞以外,有什麼死亡不會降臨的地方。(雅典法庭有一種慣例,罪犯在被判刑以後可以自己提出一種較輕的處罰來請求法官們的考慮。)
  • 他慷慨赴死之時友人流淚相送,蘇格拉底說:你們豈不知道我就註定是要死的嗎?的確,如果當百般福氣正在傾注在我身上的時候而我突然死去,很顯然這對於我自己和那些祝願我幸福的人都是必然會帶來痛苦的但如果當難以忍受的禍患快要來到時而能了此一生,我以為這對於我既然是一件好事,你們大家也就應該高興才是。”——多麼順理成章!他覺得自己是在合適的年齡,以容易的方法死去,不會留下極大的遺憾,故而不應誇張出本未有的悲哀。
  • 《回憶蘇格拉底》一書結尾的《蘇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辯》最後幾句話是弟子色諾芬對老師蘇格拉底的無限敬仰:當我考慮到這個人的智慧和高尚品格的時候,我就不能不想念他,而在想念他的同時,更不能不讚揚他。如果在那些追求德行的人們中間有誰會遇到比蘇格拉底更有益的人,我認為這個人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二、飢餓哲學家?

  • 這本書的第一卷第六章記錄了蘇格拉底和安提豐的三次對話。大致是關於貧窮,大概是書中最彰顯蘇格拉底對於名利態度之處。看到第一次問答時,我便突然想出“飢餓藝術家”這個名詞,我是斷章取義的,在此基礎上發揮那麼一點,便加上了“飢餓哲學家”這個題目。安提豐的提問大有戳破蘇格拉底自尊之想,大意是說蘇格拉底是為教授不幸的飢餓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回答從邏輯和個人修養兩個方面來反駁,但蘇格拉底的回答並不讓我敬佩。以下是這三次問答的主要觀點交鋒:
  • 第一次:安提豐飢笑蘇格拉底的貧窮和儉樸以及他不願借教學而收取酬金。蘇格拉底答覆說由於不收取酬金,就可以自由選擇聽眾。他認為服裝樸素有很多好處,說勤儉的人比縱慾的人的好處在於勤儉的人容易自我改進;容易向國家盡忠職守;容易獲得一般的幸福。
  • 第二次:安提豐說蘇格拉底由於不接受酬金可能是一個正義的人,但絕不是一個明智的人。蘇格拉底說出賣智慧就是貶低智慧;獲得朋友比獲得金錢的好處更多。
  • 第三次:安提豐質問蘇格拉底,為什麼他訓導別人管理政事而他自己卻不參與政事。蘇格拉底回答說訓練許多人治理國家比他一個人參與政治對於國家的貢獻更大。



三、朗普洛克萊之痛

  • 以前見到過將蘇格拉底視為同性戀的觀點,並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歸為同性戀覺得耳目一新,但是並未見過有力的證據。在本書的第二卷第二章寫了蘇格拉底和兒子朗普洛克萊之間的交談,從他們的言語來看,蘇格拉底之妻似乎是一個比較野蠻的人,至少讓他的兒子覺得極為痛苦。
  • 蘇格拉底的兒子僅僅在色諾芬所寫的這本書中出現過,寫朗普洛克萊也是寫蘇格拉底的教導。以下便是蘇格拉底和兒子朗普洛克萊之間關於子女對父母的本分的對話——
  • 有誰從別人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從父母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 對於這些話少年人回答道,“儘管她做了這一切而且做得比這還多得多,但是,無論誰也忍受不了她的壞脾氣。”
  • “你想,”蘇格拉底問道,“野獸的兇暴難以忍受呢,還是母親的壞牌氣難以忍受,哪一個更難忍受些?”
  • “我以為是母親的壞脾氣更難忍受,”朗普洛克萊徊答道,“至少我的母親是如此。”
  • “那麼,有許多人被野獸所咬傷或踢傷,是不是你的母親也這樣咬過或踢過你呢?”
  • “我指審斯神起督,沒有,”朗普洛克萊回答道,“但她說的話是人無論如何都不願聽的。”
  • “你想一想,自從你是一個很小的小孩以來,日日夜夜,你說過多少抱怨的話,做過多少頂撞的事,叫她心裡難過呢?當你生病的時候,又給她帶來了多少痛苦呢?”
  • “但我從來沒有說過或做過什麼叫她感到蒙羞的事情。”
  • “難道你以為,”蘇格拉底問道,“你聽母親說的話,比悲劇演員在演劇中聽到彼此互相對罵的話還更難受嗎?”
  • “但我想,演員們忍受這些對罵是很容易的,因為他們並不以為說壞話的人真有侮辱他們的意思,或說桐嚇話的人,真的是在想恫嚇他們。”
  • “那麼,你既然清楚地知道,母親對你說話並沒有什麼惡意;相反,她倒是願意你比任何人更幸福,你又何必感到煩惱呢?難道你以為你的母親對你懷有惡意不成?”
  • “不是的,”朗普洛克萊回答說,“我並不那麼想。”
  • 蘇格拉底反問道:“你的母親這樣仁慈地待你,當你有病的時候盡力看顧你,使你可以恢復健康,使你所需要的一無所缺,此外,她還為你向神求福,代你還願,你還說這樣的母親是一個嚴厲的母親?在我看來,如果這樣的母親還使你忍受不了,那你就是什麼好事都忍受不了了。”“告訴我吧,”蘇格拉底接著說道,“還有什麼別山的人是你感到應該尊重的嗎?或者是你決心不求任何人的喜悅,無論是將軍或任何其他首領,你都不願順服呢?”
  • “當然不是,”朗普洛克菜回答道。
  • “那麼你願意使你的鄰居對你有好感,在你需要的時候願意為你點火,在好事上幫助你,當你遭遇意外的時候樂意扶助你嗎”
  • “是的,我願意,”朗普洛克萊回答。
  • “當你在陸地或是在海上和一個人一同旅行的時候,或者自碰到任何人的時候,你以為你所遇到的人是仇敵或是朋友沒有我係嗎?或者你以為你應當求得他們的好意呢?”
  • “我想我應當求得他們的好意。”
  • “你願意求得這些人的好意,但對於比任何人更愛你的母親,你倒以為不應當尊重她?難道你不知道國家對於別種形式的忘負義並不注意,既不對他們進行起訴,也不管一個人受了別人的恩惠是否感激圖報,但對於那些不尊重父母的人卻要處以重罰,不許他擔任領導的責任,因為認為這樣的人不可能很敬虔地為國家獻祭,也不會光榮而公正地盡他的其他責任。不僅如此,如果任何人不好好地給他去世的父母修墓,當他做公職候選人的時候,國家還要對這事進行調查呢。所以,我兒,如果你是聰明人,你就應當求神明饒恕你過去不尊重母親的罪,免得神明把你當作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而不肯施恩於你。你也應當重視別人的意見,免得他們看到你不盡子女的責任,大家都來譴責你,你就成為一個沒有朋友的人了;因為人們既然看到你對父母忘恩負義,他們就會這樣想:如果他們向你施恩,也一定不會得到你報答。”



四、同妓女賽阿達泰的談話

  • 在第三卷第十一章寫了蘇格拉底和妓女阿達泰之間的談話,這段話帶給人的思考主要有兩點:一是面對妓女的態度,二是讓人保持吸引力的巧妙方法。
  • 中國的妓女極多出現在文學中,但較少出現的現實生活中,只因文化心理容不下這些人,哲學家多是以儒學為依傍,如程頤程顥,要使其去和妓女講講道理那大概是不可能的。蘇格拉底告訴的阿達泰的保持吸引力的方法極具心理學技巧。
  • 名妓賽阿達泰是位美貌難以形容的人,她總是在禮貌容許的範圍內儘量把自己的身體顯示給人看。有人在蘇格拉底面前提起她,蘇格拉底便動身去見她。蘇格拉底看到賽阿達泰服飾昂貴,擺設富麗堂皇,就問她:你有田產嗎?有房子 可以收租嗎?有會手藝的奴隸嗎?賽阿達泰都回答說:如果有人成了我的朋友,願意做好事,他就是我的生活的依仗。
  • 賽阿達泰問:如何能夠保持吸引力?蘇格拉底說道:“首先你只能要求那些求愛的人做他們極不費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然後你還要慷慨地還報他們,這樣他們就會向你由衷地表示忠誠,長久地愛你,並儘量地善待你。但如果你等他們向你提出要求的時候才把你的愛情給予他們,他們對你的感激心情就會最大。因為你看,即使是最美味的食物,如果是在人還不想吃的時候就給他擺上,也會覺得沒有滋味,如果是在他吃飽的時候給他擺上,甚至還會令他討厭,但如果是在人們飢餓的時候給人們什麼,那麼,即使是比較粗粉的食物,也會覺著很可口了。”


  • “我怎能使人對我的愛情感到如飢如渴呢?”賽阿達泰問。“”蘇格拉底說道,“首先,對於那些已經感到滿足的人,就不要再把你的愛情給他們,也不要使他們想起這件事來,直到他們滿足的心情已經消逝,再度感到有需要的時候,你就以非常正經的談吐和半推半就的姿態對付他們,使他們如飢如渴的心情達於頂點,因為在這樣一個時刻,同樣的賜予比在人還沒有感到那麼迫切需要的時候給他要強得多了。”



五、零言碎語

  • 有一次,當一個人因自己向別人敬禮而沒有受到回禮而生氣的時候,蘇格拉底說道:“這太奇怪了,如果你遇到一個身體醜陋的人你是絕不會生氣的,但遇到一個性情比較粗魯的人你倒難受起來了!”

  • 對飲食不應過分考究。儉樸的談話,只吃肉食少吃麵包等食物的人是老饕,清茶淡飯可以養生。

  • 蘇格拉底勸人嚴格禁戒和容貌俊美的人親暱。美人在接吻的時候將一種使人如痴如狂的東西注射到人裡面來,他勸色諾芬看到美麗的人,趕快拼命跑開。至於他本人,他對於這一類事情是非常有操守的,即使對於最青春貌美的人,他也能泰然自若,不為所動;而在別人,則即使對於最醜陋、最其貌不揚的人,也難免有所動心。

  • 他認為事情都可以由智力掌握,而最重要的東西是由神掌握的。神明關懷人類,直立行走,語言,性交。動物的性交都受時令限制,而人的性交一直可以持續到老年。

卑鄙的人,你只要給他點什麼,就可以博得他的歡心。但對於一個體面的賢者,說服他的最好辦法就是以善意相待。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